为当贫困户把老人赶出家门,扶贫吊高胃口是否导致精神懒惰?

为当贫困户把老人赶出家门,扶贫吊高胃口是否导致精神懒惰?

最近,有媒体在贫困地区调查发现了一种奇葩现象:

为享受贫困户待遇,一些非贫困家庭想出父母和子女分户的招数。分户后,子女大都身体状况好,有劳动能力;而缺少收入来源的老人符合贫困户条件,便可享受政策照顾。这种分户现象或是老人主动要求,或是子女恶意为之,最后闹出了“财产给儿女、债务归父母、老人交政府”的奇观。

为当贫困户把老人赶出家门,扶贫吊高胃口是否导致精神懒惰?

蜂拥而来的分户潮,使得一些地方的贫困户数明显激增。比如,在东北某乡,精准识别前贫困户数只有约5500户,2017年当地完成精准识别之后,户数增加上千户。其中一大半,就是分户而来。

贫困帽,本是人人都不想要的东西,如今却在一部分人那里成了抢手货,为啥?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一个“利”字。

这些年,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各地都下了大力气、各级领导都签下“军令状”,千方百计帮贫困户脱贫,并提出了不少倾斜政策。例如,原来新农合报销比例不高,现在很多贫困县给贫困户提高报销比例,有的还可先诊疗后付费;个别地方贫困户孩子上大学,地方政府还给奖励。种种针对贫困户的好政策,让少数非贫困户产生了不平衡心理,刺激其弄虚作假占便宜。

为当贫困户把老人赶出家门,扶贫吊高胃口是否导致精神懒惰?

除了上述的分户,还有想方设法隐瞒实际收入的。

曾经就有一位家长嘱托自家孩子“别说咱家有电脑,说没有政府就给买。”还有不少已享受低保待遇的农户,担心自己在入户识别时因收入高被取消资格,因而三番五次找政府要求降低自己的识别分数。

为当贫困户把老人赶出家门,扶贫吊高胃口是否导致精神懒惰?

当然,这些人之所以能成功钻空子,也与我们对贫困户识别不精准等因素有关。比如目前识别贫困户的标准,综合考虑吃、穿、医疗、教育、住房等多方面因素。但由于是以户籍为参考单位、以家庭常住人口来测算,这就为分户争贫等歪招留出了口子。

识别不精准,精准扶贫也难精准。很多基层扶贫干部反映,因为识别对象有误,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好钢没法用在刀刃上。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杜绝这样的荒唐行为,把好事办出好效果,还需补上制度漏洞、把握扶贫标准。

为当贫困户把老人赶出家门,扶贫吊高胃口是否导致精神懒惰?

比如,将子女的赡养因素加进来综合考虑。比如,发挥村民评议和监督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参与性。对于是否存在分户争贫、隐瞒收入、拒不摘帽等现象,周围群众最了解。

除了在识别扶贫对象方面要精准,在扶贫标准的把握上也要精准。具体而言,就是既不吊高胃口,也不能降低标准。在现实中,有些地区急于求成,在扶贫过程中把义务教育有保障,理解为贫困户的家庭成员“上什么学都不花钱”;把基本医疗有保障,理解为全家人“看什么病都免费”;把安全住房有保障,理解为“贫困户就该住大房住好房”……这种人为拔高的扶贫标准,显然大失偏颇。

总而言之,只有立足实际、把握好度,才能最大限度激发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争当贫困户的奇葩现象也才能少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