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晚被微信群呼來喚去,基層幹部哪有幹事時間!

桌上五六部手機一字排開,你可能以為他是修手機的,仔細一打聽竟是位基層幹部。

一天到晚被微信群呼來喚去,基層幹部哪有幹事時間!

文件填不完、材料報不停,基層幹部苦不堪言,而這樣的情況我們並不陌生。前有幹部吐槽,精準扶貧變成了精準填表;近有幹部慨嘆,考核只看痕跡,工作做得實不實沒所謂,材料詳實就好。

透過這位基層幹部的吐槽不難發現,這種“痕跡主義”現在更有“升級換代”的意味:不光看筆跡,也要看足跡。怎麼看呢?口說無憑,上傳工作現場照片,發送實時定位。

本該“一身土、兩腳泥”的基層幹部,為何被手機縛住了手腳?

這些所謂的“痕跡”,往往圖文並茂、一應俱全,哪還用去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瞭解情況。一些部門用“工作留痕”代替監督,當起了“甩手掌櫃”,可“千條線”壓到基層,本就繁忙的基層幹部,更會“壓力山大”,蜻蜓點水、敷衍了事在所難免。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種以“形式主義留痕”應付“形式主義考核”的壞風氣。

一天到晚被微信群呼來喚去,基層幹部哪有幹事時間!

可凡事過猶不及,過去是滿天飛的表格,現在是滿屏的群,花樣翻新的技術不過是裝“舊酒”的“新瓶”。技術更新,應當是化繁為簡,提升工作效率。可如今看來,“一窩蜂上馬”現象突出,反而讓工具成了目的,搞得心為物役了。這也提醒相關單位和部門,不要盲目追求新技術,丟了真功夫,“鋤頭再多再好,不耕種也沒有豐收”。

一天到晚被微信群呼來喚去,基層幹部哪有幹事時間!

“少點套路,多點接地氣的東西”,這些來自基層的呼聲足當引起重視。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一個縣一個月所接公事有五百餘件,使得下面窮於應付”的窘境,黨中央下發通知“關於上面文件,凡與本身工作無關的一律不要轉發下去”。這是一則與形式主義作鬥爭的生動案例,值得好好借鑑。此前,某市統一印製《工作手冊》,開始精簡各種筆記本。各種工作群、政務APP也應如此,當減則減,還基層幹部更多幹實事的時間。

一天到晚被微信群呼來喚去,基層幹部哪有幹事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