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晚被微信群呼来唤去,基层干部哪有干事时间!

桌上五六部手机一字排开,你可能以为他是修手机的,仔细一打听竟是位基层干部。

一天到晚被微信群呼来唤去,基层干部哪有干事时间!

文件填不完、材料报不停,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而这样的情况我们并不陌生。前有干部吐槽,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填表;近有干部慨叹,考核只看痕迹,工作做得实不实没所谓,材料详实就好。

透过这位基层干部的吐槽不难发现,这种“痕迹主义”现在更有“升级换代”的意味:不光看笔迹,也要看足迹。怎么看呢?口说无凭,上传工作现场照片,发送实时定位。

本该“一身土、两脚泥”的基层干部,为何被手机缚住了手脚?

这些所谓的“痕迹”,往往图文并茂、一应俱全,哪还用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了解情况。一些部门用“工作留痕”代替监督,当起了“甩手掌柜”,可“千条线”压到基层,本就繁忙的基层干部,更会“压力山大”,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在所难免。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以“形式主义留痕”应付“形式主义考核”的坏风气。

一天到晚被微信群呼来唤去,基层干部哪有干事时间!

可凡事过犹不及,过去是满天飞的表格,现在是满屏的群,花样翻新的技术不过是装“旧酒”的“新瓶”。技术更新,应当是化繁为简,提升工作效率。可如今看来,“一窝蜂上马”现象突出,反而让工具成了目的,搞得心为物役了。这也提醒相关单位和部门,不要盲目追求新技术,丢了真功夫,“锄头再多再好,不耕种也没有丰收”。

一天到晚被微信群呼来唤去,基层干部哪有干事时间!

“少点套路,多点接地气的东西”,这些来自基层的呼声足当引起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个县一个月所接公事有五百余件,使得下面穷于应付”的窘境,党中央下发通知“关于上面文件,凡与本身工作无关的一律不要转发下去”。这是一则与形式主义作斗争的生动案例,值得好好借鉴。此前,某市统一印制《工作手册》,开始精简各种笔记本。各种工作群、政务APP也应如此,当减则减,还基层干部更多干实事的时间。

一天到晚被微信群呼来唤去,基层干部哪有干事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