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吃「鹹」會引起高血壓?

汪芳心語

有風起的早晨,也就會有絢麗的黃昏。所以,對焦好每一個時刻,用心去欣賞不同角度的風景,活在當下,開心過好每一天。

為什麼吃「鹹」會引起高血壓?

關於鹽和心血管系統的各種記錄自古有之。上世紀60年代,有一項著名的“跨國研究”——納入愛斯基摩人、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居民、美國和日本人群(攝鹽量由低到高),比較這四種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結果顯示飲食最清淡的愛斯基摩人高血壓患病率最低,而日均20克鹽的日本人高血壓患病率最高!

對於這個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問題,我們今天詳細介紹一下。

鹽進入人體後去到了哪裡?

鹽,化學名稱叫做“氯化鈉”。人吃了鹽之後,鹽在體內溶於水並分解為鈉離子氯離子。這兩種物質(也被叫做“電解質”)又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人體是由無數個細胞構成的,細胞內外都有細胞液——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做填充。鈉離子和氯離子存在於

細胞外液裡,與其對應的鉀離子存在於細胞內液,正常情況下細胞內外液始終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

當人體長時間攝入過多的鹽之後,細胞外液的鈉離子顯著增多,好比往一杯鹹水裡又加了一大把鹽一樣,水變得更鹹了(濃度更高了)。問題也就來了……

為什麼吃「鹹」會引起高血壓?

細胞外液的濃度升高之後,其中的鈉離子會在細胞內外液濃度差的壓力下湧入細胞內液,細胞本身也因為鈉離子的進入而變得腫脹。細胞腫脹後體積增大,由細胞構成的血管腔自然也就變得狹窄了。細胞腫脹還有一個壞處在於,會促使小動脈壁對血液中的縮血管物質(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反應性增加,因此容易發生小動脈痙攣。血管一痙攣,其靈活性和延展性就會變弱,直接導致全身各處細小動脈的阻力增加;細胞外液的濃度升高之後,機體為了稀釋細胞外液會調動更多的水分進入細胞外液,這樣一來濃度下去了,但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水鈉瀦留——血容量增加,迴心血量、心室充盈量和輸出量也增加。

為什麼吃「鹹」會引起高血壓?

簡言之,鹽攝入太多後,一方面血液總量增加了,一方面血管通道變狹窄了。就像更大體積的水要通過更細的管道,水壓(血壓)自然也就升高了。

什麼是鹽敏感性高血壓?

上文講述了高鹽飲食後氯化鈉對血壓的影響,這是一種生理機制,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但是不同的人群對鹽的敏感度並不相同,比如攝入相同的鹽量,有些人血壓只是稍高,而有些人會明顯升高。我們把人對這種“高鹽攝入”特性引發的高血壓稱之為“鹽敏感性高血壓”。

對鹽不敏感的高血壓患者,即使白天血壓高,到了晚上也會下降10%左右;而對鹽敏感性高血壓患者,無論白天還是晚上,血壓幾乎都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我們都知道長期高血壓會對人的心、腦、腎等臟器造成損害,因此鹽敏感性高血壓患者的病情往往更容易惡化,這是因為這類患者幾乎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遭受著高血壓的攻擊。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大約有50%的高血壓患者和25%的正常人表現出“鹽敏感性”,但是不同種族、地區和年齡人群中亦有很大差別,比如北方人群明顯高於南方人群,老人明顯多於年輕人,女性多於男性,肥胖者多於體重正常者。

當然,無論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相同之處在於鹽敏感性高血壓患者的“鹽敏感性”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其遠期心血管病事件發生率病死率也會高於“對鹽不敏感”的高血壓患者,因此需要額外注意。

鹽,還是少吃一點吧!

無論是出於高鹽飲食的生理機制,還是“鹽敏感性高血壓”的客觀存在,“限鹽”似乎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為了證明這種想法的科學性和必要性,英國醫學家組織了一項長達9年的大規模臨床試驗,要求2003年至2011年間,英國居民平均鹽攝入量從

9.5g/天降到8.1g/天

研究者觀察這期間普通居民的血壓變化情況,研究發現民眾的平均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下降了2.7mmHg1.1mmHg,更為驚人的數據在於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率從232/10萬人降到139/10萬人!儘管這只是粗略的統計,但是檢驗結果已經非常明確了——少吃鹽有益心血管健康

為什麼吃「鹹」會引起高血壓?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提出了每人每天5g鹽(大約有一啤酒蓋那麼多)的建議,而我國居民鹽攝入量明顯

針對國人的飲食習慣,我們也做過一些試驗。比如讓普通人群在攝鹽12g/天的基礎上減少到9g/天,統計發現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分別降低了3.6-6mmHg/1.9-3.2mmHg;如減少到6g/天,血壓還會進一步下降。

這個結果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充分說明限鹽的降壓效果某種意義上相當於降壓藥了。

高血壓患者每天供給食鹽2~5g為宜。如何通過飲食限鹽是擺在大家面前的大問題,但是鹽是飲食的重要調味品,不可能一點不放。再者直接不讓吃鹹菜、臘肉等,很多習慣了的居民也無法接受。為此,中國營養學會編著的《食物與健康——科學證據共識》給了我們很多建議,我們看看有哪些值得嘗試的方法。

~~~~~~~~~~~

1. 炒菜快出鍋時再放鹽,或者用新鮮西紅柿醬、檸檬及醋代替鹽;;

2. 少喝長時間熬煮的各種湯;

3. 選擇低鈉鹽,但是需要注意應該是保證“低鈉”的同時要保證“高鉀”;

4.餐館的美味佳餚一般口味重,因此要少外出就餐;

5. 少吃燻烤醃製的食物,以及加工肉製品和鹹鴨蛋等;

6. 烹製菜餚時加糖會掩蓋鹹味,所以不能僅憑品嚐口感來判斷食鹽是否過量,所以寧少勿多;

7. 從幼兒時期就養成低鹽的習慣。

~~~~~~~~~~~

週一上午:特需門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