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夏,有個習俗是:稱體重

初夏絕句

陸游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5月5日21時25分,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立夏在農曆上的日期並不固定,為每年四月初一前後。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

不過立夏並不意味著“入夏”,東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區才剛剛入春。

今日立夏,有個習俗是:稱體重

“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禮記·月令》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今日立夏,有個習俗是:稱體重

“穀雨前後看牡丹,立夏前後賞芍藥”,景山公園的牡丹和芍藥

立夏三候

螻蟈鳴:立夏之日“螻蟈鳴”。

“螻蟈”為蛙類,非螻蛄(lóu gū)。立夏鳴的據說是一種色褐黑的蛙。

蚯蚓生:立夏後五日,“蚯蚓生”。

蚯蚓又名曲蟮,蟮長吟於地下,感陰氣而曲,乘陽氣而伸見。王瓜生:再五日,“王瓜生”。此王瓜又名“土瓜”,“瓜似雹子,熟則色赤,鴉喜食之,故稱‘老鴉瓜’”,非黃瓜。民俗立夏蛋

今日立夏,有個習俗是:稱體重

立夏時節,不同地方傳統食俗各不相同,最經典的要數“立夏蛋”。每逢立夏,人們都要吃煮雞蛋或鴨蛋,認為立夏吃蛋能強健身體,預防夏天常見的食慾不振、全身乏力、消瘦等苦夏症狀。

立夏稱人

今日立夏,有個習俗是:稱體重

今日立夏,有個習俗是:稱體重

舊時人們會在這一天掛起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稱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立夏稱人會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立夏粥

今日立夏,有個習俗是:稱體重

史料記載,熬立夏粥的風俗從明末清初開始在湖南耒陽地區興起。在近幾年的演變中也不光只是喝粥了,還增添了其他的野菜、涼菜和酒肉等。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家常、說笑,凡參與者必須喝一碗立夏粥,目的是圖個吉利祛病災,同時化解鄰里之間的矛盾。據老人說,凡在立夏這一天吃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這雖是傳說,但也成為老百姓的心理寄託。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

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

養生

立夏——要學會養“心”

“立夏”代表天氣轉暖溫度升高,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同時雨水增多。專家稱,立夏後有利於人體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學會養“心”。

應節氣的食物:櫻桃、青梅、麥子

立夏這個節氣,在我國許多地區都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這三種食物最應立夏時節。尤其青梅茶,能夠消除疲勞、解除精神壓力。

古人認為,立夏三個月(孟夏、仲夏、季夏)為農事繁忙的季節,故此時節又被稱做“三夏”。這時草木繁茂,生長旺盛,夏令季節病較多,往往有身倦肢軟、食少微熱的現象,有時還會暑熱傷氣。

《黃帝內經》曰:“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立夏後人們應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盛;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與此同時,為保證充足的睡眠,也要重視午睡。

今日立夏,有個習俗是:稱體重

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

夏季氣溫高,人體丟失的水分多,必須及時補充,除了多喝水外,多吃富水蔬菜是不錯的選擇。富水蔬菜中,最值得推薦的是瓜類蔬菜,如冬瓜、黃瓜、佛手瓜、絲瓜和南瓜。

今日立夏,有個習俗是:稱體重

在飲食調節上,應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之物,多食清淡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山藥、小麥、玉米、海產品、蛋類等。

夏季還是細菌性痢疾、急性腸胃炎、食物中毒等胃腸疾病的高發期,應注意飲食衛生,多喝開水,少吃冷飲。

立夏時節,要及時調整自己工作計劃和生活節奏,以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要睡好午覺,以保證充足的睡眠。聽聽音樂、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園散步、郊遊,儘可能地讓肌體和精神獲得充分的放鬆。注意戒躁戒怒,做到心靜。

本文內容綜合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