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為何戰場上看到敵方拿盾還浪費弓箭?

《韓非子》中有一篇關於自相矛盾的故事想必不少人都有聽過,故事講的是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矛又賣盾,他先是誇自己的矛非常鋒利,什麼盾都能刺得穿,又說自己的盾很堅固,什麼矛都刺不進。別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呢?楚人被問得啞口無言。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為何戰場上看到敵方拿盾還浪費弓箭?

在中國冷兵器時代,裝備的好壞一定程度上決定戰爭的勝負,而在戰場上弓箭算是一種不錯的遠程作戰武器,還沒等敵方衝到自己面前就能給敵方造成不小的傷害。為了防禦弓箭的攻擊,盾牌是一種很好的使用工具,它比盔甲的防禦能力更加強大,兩者成為了戰場上的生死冤家。

當敵軍遠距離衝鋒或者列陣攻城時候,弓箭可以有效地防禦敵軍的衝擊,因此在戰場上,弓箭得使用也十分頻繁,而弓箭的種類也多種多樣:單體弓、加強弓、複合弓,還有改良成弩箭,使用於戰場作戰。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為何戰場上看到敵方拿盾還浪費弓箭?

盾牌主要是甲冑的一種,士兵經常一手拿盾牌另一手拿刀,這對士兵的體力要求比較大,但防禦效果卻十分好,例如可以用盾牌組成一道牆,抵擋住弓箭向前推薦;也可在盾牌的間隙中快速地插出矛,對抗戰場上衝鋒的騎兵,靈活地使用能大大減少傷亡。

那麼這兩者在戰場上,究竟誰更強大一些呢?弓箭能否穿透盾牌,取敵人性命呢?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為何戰場上看到敵方拿盾還浪費弓箭?

我們都知道弓箭受到臂力、材質、風速、距離的影響十分大,而盾牌只要是個普通的士兵都能好好的使用,總體上來說弓箭是射不穿盾牌的。在中國古代工業快速發展下,盾牌的發展也十分之迅速,從草藤到鐵製的這一過程並不是很長的歷史。

而且古代的弓箭的侷限性很大,距離太遠打不到;風太大,會射歪;有霧氣還看不見等等,萬一射中了還不一定能一擊斃命,例如黃忠、夏侯淵都在戰場上被弓箭受傷,還是照樣有戰鬥力。更多時候弓箭帶來的死亡是之後引發的破傷風,當然也有人會講劇毒塗於箭上,但是古代打仗很少會使用這種手段。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為何戰場上看到敵方拿盾還浪費弓箭?

那麼既然在戰場上面對盾牌時,為什麼弓箭手還會浪費箭矢和體力去射擊地方盾牌呢?其實這樣做大有原因。

弓箭作為戰場上的遠程武器,威力的發揮主要是齊射,萬箭齊發的形式一方面能減緩敵軍的進攻,另一方面能給敵人精神上的威壓,而且還有機會給敵軍造成局部的傷亡。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盾牌,為何戰場上看到敵方拿盾還浪費弓箭?

在不少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片段,即使在盾牌掩護下的士兵,還是免不了一部分士兵身體的某一部位被射中。這並不是虛構的,在歷史上不乏這樣戰役,例如宋朝的延州之戰,明朝對抗清軍的戰役都存在這樣的現象。

而且弓箭的存在使得敵軍在入侵之前還得準備更多的防禦的護甲、盾牌,加大了進攻的準備時間與成本。例如在三國演義中,故意為難諸葛亮在規定時間造出弓箭,其困難就在於時間不充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