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國誰的工業製造業更強?

XAT021473

日本的工業製造還是要強於我國的。

雖然說小日本的質量被爆出了問題,但是他們的技術真的值得我們學習。

比方說,在汽車領域,日本能生產處最複雜的汽車發動機,F1賽車發動機,而我們中國連大排量汽車發動機都製造不出來。

日本的造船技術也比我們強,他們能造出準航母,且完全有能力造出大型航母。

這只是舉個例子,日本的工業水平可能只有美國能與之匹敵,由於日本人口眾多,他們的市場相對封閉,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瞭解真的太少了。


看球人

日本製造和中國製造比誰強,而不是比誰大,這一點,我還是傾向於日本比較強。

中國勝在規模和體量,日本勝在技術和質量。

有很多中國的商業大佬,他們面對電視侃侃而談,說去日本參觀日本的工廠,看到了現代化的生產工藝流程和自動化設備,心裡好羨慕,就問價格,怎麼賣?

日本人做生意肯定都是鬼精鬼精的,他們的報價讓大佬們打了退堂鼓。然後,大佬們回國後召集管理層開會,想辦法解決這個事情。一般的辦法,都是咱們不買整套流水線,咱們就買其中一部分,那些特別精密的,咱們自己玩不轉,咱們買。那些簡單的組裝,咱們吊個葫蘆,加幾個人就能把活幹了。

大佬們拍板,嗯,我看行。

日本有生意肯定做,就只賣了一部分,所以很多中國的製造工廠內,很少有全自動化的,都是美名其曰,半自動化。

說到底,這還是因為中國人工便宜啊,如果藍領工資高,估計大佬們的諸葛亮會就不必開了。

用工人來做簡單的組裝,不是不可以,中國這麼多人,還需要很多的就業崗位,但是中國製造的精益管理就做不到了。所謂的六西格瑪管理方法,一百萬個產品裡面,只有3.4個次品,生產完美程度接近無限,靠人工怎麼能達到呢?

所以中國製造的產品,還是存在著馬馬虎虎,過得去就行的情況。雖然近年來有所改觀,但是中國產品在非洲的口碑就是不好,非洲的黑兄弟咧著嘴,說:中國人,泵。中國貨,達泵。

你想想,從義烏小商品城批發的一塊錢一卷的紙巾,兩塊錢一雙的人字拖,質量能好到哪裡去?

扯遠了。

中國的一些尖端科技,比如高鐵製造,航天工業等,涉及國計民生的大行業,資金密集型行業,可以實現精益製造,因為不計成本的投入,可以支撐這些。可一般的產品,日用品,家電產品等,利潤率不高,產品精密程度低,製造過程中還大量存在手工作坊等情況,所以,你說中國製造多麼強,不現實啊。

除非有一天,中國的產業工人全線升級,中國的資本輸出全面開花,工人階級不再吃糠咽菜,而是真正的藍領,操縱工程設備,規劃作業藍圖,咱們中國的製造才能稱得上強大。

中國製造2025,目標不就是這個嗎?


而知而行

如果在二十年前問日本和中國那個工業製造業更強,那會毫不考慮是日本。現在問我也毫不考慮的說是中國!

中國的工業生產總質和總量是美國日本的總和,從這個上面看日本是沒有得比的。中國工業門類齊全,包括了所有的工業生產項目,這個是世界上獨有一家,日本是更沒有比的。

中國有數不完工廠數不完的工程師,中國的人口眾多,工人年紀結構完善,生產力旺盛,質量與品質優秀,早就賣遍了包括日本在內的全球了。

在日本引以為傲的電子行業,日本的許多工廠已經倒下或半倒下了,半倒下的電子企業在為中國的企業配套供應商了。

有誰用過日本的手機呀?有誰知道日本有支付寶啊?有誰開過日本的電動汽車啊?都沒有這些,他們都比我們薄弱。

在大型工程機械項目上,日本更是遠遠的甩在了後面,在全世界到處都看到中國各工程公司生產的產品,而日本的產品幾乎都找不到了。

中國的崛起,特別是中國工業的崛起,就意味著日本的衰落,特別是日本工業的衰落,這是此消彼長的問題。

日本還出現了許多質量問題,在全世界引起笑話,特別是他們的神戶制鋼,還有他們在英國的高鐵車廂漏水事件,更是讓人笑掉了大牙。

日本工業高質量的時間已經過去了,現在日本工業正在全線的潰敗。除了日本,在汽車製造業上,還有一線生機,其他的各項都處在日夜落寞的路上。未來的汽車行業,採用的是新能源行業,如果日本沒有能夠在新能源汽車上面抓緊科技研發,那日本的汽車製造業也必然會走向衰落。

日本的工業神話已經逐步逐步的消失了,已經成為了過去,現在的日本工業對中國工業相比那簡直是沒有得比,相差很大,將來會越來,差距會越大。


幸福地帶2

日本光刻機很好可是自己的CPU很差,多軸機床很好心神還在模型期,機械很強大型工程機械被中國德國壟斷,醫療機械很強西門子控制一半以上,電子很強都走向衰落,航天很強航天員上天要用俄羅斯和美國才能上去,核電很強福島核電站洩露至今沒有控制住,先進的東西是科技後備力量加技術儲備逐步實現的,我們的發展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做大,最後走向強的,世界上只有中國是沒有別人的幫助靠自己一點一點的探索掌握的,光刻機不行,但我們有了可以用做世界第一的超算的申威CPU,機床不行我們有了J20J31以及諸多三代半戰機,機械不行我們有了三一徐工等世界一流工程機械公司,航天和軍事裝備更是世界一流的,電子數碼行業我們有世界級的華為小米聯想,互聯網行業我們已經普及電子支付。是的我們在某些方面有差距,但也是很小了,不要用10年前的眼光看生你養你的土地和祖國,我們應該有自信和謹慎的態度繼續創造更多的輝煌,日本故步自封的思想和驕傲的態度,不是我們要學的,現在日本只有微電子和汽車的某些方面比我們稍微強,那是多年技術積累,我們不可能一下超越。在很多方面他跟中國也逐步拉開差距,以後會把日本甩的越來越遠!


雕刻時光規劃局

工業製造業,如果比誰更強,答案肯定是中國。

很多人眼裡只看到了日本的高技術,譬如說精密的軸承,機器人,還有部分家電裡的日本零件,就斷定“日本工業更強”,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做法。

對比兩個國家的工業,一個是要對比高科技,但是比高科技更重要的,是產業鏈。也就是工業完整度。而世界上唯二有完整產業鏈的國家,是美國和中國。(按照GB/T 4754-2017)日本的工業完整度,不到一半,也就是不到50%。

這個數據意味著什麼現象?那就是我們看到大量的中國產品裡擁有“日本關鍵零件”和“日本關鍵技術”,但是,你在看到大量日本零件的時候,偏偏看不到日本產品。


圖為我國(臺灣是中國的!!!)華碩生產的電腦主板。目前電腦板卡行業,不管是華碩還是技嘉、微星,都大肆宣傳“板載優質日系固態電容”。也就是說,離了日本電容,看起來全世界的電腦主板瞬間會low好幾個檔次。我們會想,哎呀日本真厲害,掌握電容核心技術。。。。但是問題是,日本人做電容那麼牛逼,為什麼非要把電容賣到中國才能做成電腦主板呢?

答案很簡單:日本人儘管電容很牛逼,但除了電容以外,日本其它板卡設計如南橋,北橋、插座、佈線等等一概不會做。


再舉個例子,大名鼎鼎的美國蘋果公司手機,每個蘋果手機的攝像頭都是日本生產的。其實不光是蘋果,三星、華為,小米,OV的手機,攝像頭也都是來自日本。即使華為手機寫著德國徠卡鏡頭,實際上也只是徠卡製造光學元件,鏡頭後面的感光元件依然是日本供貨。我們會想:哎瑪,日本真牛逼,掌握感光元件核心技術,我們中國太落後。。。但是深思以後發現問題是,日本掌握了手機的核心技術,然而日本手機在哪裡??除了半死不活的索尼(實際上是之前索愛,曲線收購愛立信)還有那麼幾款不到1%的佔有率,其它日本手機品牌幹嘛去了?

答案很簡單,日本除了做感光元件天下無敵以外,什麼手機操作系統,觸摸液晶屏,通訊協議,處理器,內存以外,統統不會做。所以日本手機註定翻不了天。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

譬如說,日本輕量碳纖維技術世界領先,然而中國大飛機C-919已經試飛,即將量產,日本卻連支線飛機都上不了天。



日本光刻機技術世界領先(僅次於荷蘭),然而日本卻沒有做CPU的能力,更別說超算了。

日本的機加工精度世界一流,然而日本高鐵在中國中車、南車面前,基本拿不到海外訂單(幾個和中國關係不好的國家地區如印度越南除外)。要知道中國CR系類動車比日本新幹線報價還要貴。

這是為什麼?這就是日本產業鏈不全導致的後果。看似一部分領域高精尖,但另外的領域完全空白。實質上就是日本的工業體系是個偏科生,這就是我們可以自豪的說“儘管我們做不好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然而就算你會做圓珠,你依然得把圓珠交到我手上才能變成圓珠筆。”的緣故。

有人說,不對呀,核心技術帶來核心利潤,日本核心零件賺大頭,中國只拿到辛苦的組裝費,真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看日本工業企業營收前十位:第一名豐田汽車,第二名本田汽車,第三名日產汽車;第四名日立,第五名索尼,第六名松下,第七名東芝,第八名富士通,第九名新日鐵住金,第十名日本電裝。營收前三名全部來自汽車。第四名的主要營收來自汽車配件。

再來看淨利潤。

第一名是豐田汽車,第二名日產汽車,第三名本田汽車,第四名普利司通,第五名日本電裝,第六名松下,第七名三菱電機,第八名安斯泰來製藥,第九名日立,第十名斯巴魯汽車。利潤前五名全部是汽車相關,前十名名中汽車公司四家,汽車配件公司三家,主要利潤來自汽車工業的家,除了第六名和第八名,全部是造車。

可以大概這麼說,日本工業除了汽車行業尚有完整的產業鏈和上下游,其它都是給中美在做配套了。然而做零件真的掙錢嗎?不言而喻:不賺錢。大頭的利潤還是中國的。


所以千萬不要被中國產品裡面包含的日本“關鍵零件”,“核心技術”唬住,它們不是日本強大的表現,恰恰是日本“失去二十年”的後果和表象。隨著日本繼續衰落,什麼時候日本汽車行業從做整車淪落到給中國車企造“核心零件”,提供“關鍵技術”,就是中國工業徹底擊敗日本的那一天。


Magicocean60981045

有幾個答案挺靠譜的,但是評論的人,基本都是手頭上機油都沒沾過一星半點,對於機械基本門類都說不清楚的,直接說中國工業比日本工業牛,或者日本工業比中國領先三十年,這些話都像人體某排洩口排出的氣體一樣,感性、情緒、沒營養,當然,現在網絡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人,只能抱以理解。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也有問題。中日工業對比,是一個高度系統的工程,絕不是孰優孰劣就能說清楚的。考慮到大多數人的水平,通俗地講講,我先說個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起點中文一部工業主題的網穿小說,作者是一位北師大老師,講得是一位當代清華機械工程研究生穿越到了改開初期那會各種BUG開掛滿天飛的YY,裡面有個故事印象蠻深,說得是日本進口中國一臺設備,結果搬運過程中中國工人操作失誤把主軸給砸斷了。那是不得了的事情,為啥我們管最重要的東西叫壓軸?軸承尤其是主軸永遠是任何設備中最重要零部件的存在。軸承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設備的質量、運行和加工質量,軸承質量不好輕則影響設備壽命、提高返修率,重則機毀人亡。當時日本人就表示,換軸承可以,但得掏錢,多少錢?三萬美元。軸承給了幾位老技工和技術人員,都表示這根玩意兒的價格就300美元。但是日本人有底氣開這個價,為啥?日本人吃準當時這根軸承中國做不出啊,後來在主角超前知識的幫助下,結合本地軍工廠和廠裡一幫優秀技術人員的合力幫助下,終於造出了合格的軸承,並且在試機的過程中折服了日本人。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這件事情其實歷史上是真實發生過的,容我稍晚點講。

外行會問,不就一根軸承嗎?咋做不出呢?拜託,一根好的軸承,對於材料、熱處理、表面工藝、精度都是神一樣的存在。現代機床,運行速度都是動輒三五千的主軸是主要的受力承載點,材料不好,熱處理不合格,設備高速運行,軸承出故障,就會有危險。表面工藝和精度,也不能忽略。八十年代,瀋陽和上海的設備製造廠仿製蘇聯人、德國人、日本人的設備都有,但是我們的設備噪音就是比毛子和鬼子的響,而且加工精度就是不如別人,怎麼著都玩不轉,WHY?中國人的工藝不到位,零部件這邊重個一克,那邊突出一根毛刺兒,常規轉轉還好,一旦高速運轉,這些看似小得不能再小的問題,就立馬暴露出重大質量問題,這些應該不難理解。

精度一直是小日本工業的長板,中國不如,這不是你嚎幾句就能解決的。

工業的高成就是什麼?是製造成品能力?是製造那些製造成品設備的能力。

中國製造設備的能力,和世界第一梯隊:德國、瑞典、日本,基本在二十-三十年的差距。不是潑冷水

工業皇冠上最璀璨的寶石是什麼?航空發動機,這個玩意兒集合交叉了程熱物理、控制、機械、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振動、強度、結構等幾十種大類門專業,下屬分支幾千種分類專業,每一個專業都足夠一位研究生在這個課題上用一輩子去鑽研了。目前中國和世界第一梯隊:美國、英國、法國,也差不多二三十年的差距。

君不知,美帝F22發動機,美帝自己架構、開發、測算、積累,製造,但是最後的精加工 步序,用的是SNK(新日本工機)的傢伙,大大提升了F22的性能,這家公司的機床被美帝列入針對中國的技術禁運。

世界dmn值(主軸內徑外徑平均值*運轉速度,可以簡單理解為主軸高速運轉的性能指標)最高的主軸,是日本精工集團加工出來的,美帝、英帝的軍工,德國人的設備製造,都大量應用到,同樣被美帝列入針對中國技術禁運。

不論是德國人的,瑞典人的還是美國人的精密機床,在精加工步序中高精度的對刀儀是至關重要的,應對加工過程中切削刀尖產生磨損,至使座標出現偏差,繼而影響加工精度。日本美德龍(Metrol)公司研製出的對刀儀,精度都在微米級,德國人造不出,瑞典人造不出,美國的軍工企業機床幾乎也都是用這家公司生產的對刀儀。還是被美帝列入針對中國的技術禁運。

日本人倒是想賣中國這個大金主賺高額利潤,可是爸爸不讓啊(所以一個國家有限主權有時候真的挺可悲的)。所以,網上別整天像個高中憤青一樣整天嚎叫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之類的nao can話了,別忘了七八十年代的中日蜜月期,日本公司要資金給中國資金,日本銀行超低息給中國工業貸款,日本把全套數值都甩給中國,日本技術人員大批來華,頂著糟糕的生活質量和工廠環境手把手傾心傳授中國技工自己所學,甚至把研發中心都放中國的那個年代......至今都懷念。可以說,沒有日本那個時代對中國技術的鼎力幫助,中國工業至今還不知道停留在哪個水平。中國工業能有今天,真心地得對日本人說一聲感謝

精度和工藝一直是中國工業的短板,至今還是。我們今天在材料和工藝上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和世界第一梯隊至少三十年的差距,這點沒法否認。我們大飛機的起落架,基本也就是美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水平,而且部分性能有所不如。我們今天看似高速的發展只是在補歷史的欠債罷了。

為啥工藝和材料那麼複雜?一塊高純度的熟鐵坯料,你知道要要配多少錳、多少鉬、多少鉻、多少碳,在多少度的溫度里加熱,然後再投入多少溫度的淬火液裡面冷卻,要在多少壓力下模鍛,才能達到,材料的最優性能?這個所謂的最優性能又是用在哪裡?適用於軸承的可能是要達到一個耐磨性和硬度韌性最優比,而一坨適用於軸承的材料未必極耐高溫,因此不適用於航空發動機的內部工件。現在知道為什麼,一臺設備,一臺航發,擁有天賦仿製異稟的中華民族,能夠拆機、畫出體制、幾個月就能山寨出一臺,但是質量就是不如別人?何也?你畫出圖紙沒用啊,材料不過關,你的傢伙什就是沒別人的質量好。而在任何工業部門,材料數據永遠都是最高機密。這個領域,沒有捷徑走,唯有老老實實做實驗。積累。人家都積累了幾百年了,從獨立戰爭那會製造大炮的專業炮銅開始就已經有啟蒙的材料專業了,中國材料才發展了多少年?

那中國工業牛逼在哪裡?我們綜合能力不是日本能和我們比擬的。畢竟一箇中等體量的國家,一個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在很多領域,目前全世界玩得轉的,除了美國人,就只有中國人,德國人、瑞典人不行,俄羅斯人不行,日本人就更別提。其實不得不說,中國工業這兩年發展的真的很快。以上說到的日本精加工比中國牛逼,也就僅此而已了,可以這樣說,中國造得出日本造不出的東西是絕大多數,日本造得出中國造不出的是個例。航空、航天就不說了,超導核聚變,目前世界就只有中美掌握相關核心技術,而且中國比美國會更快應用到實處。量子計算機、重型設備、軍工,這些都不是日本能比擬的。尤其是中國超強的整合能力。即運用手頭現有的資源,我們愣是能搗騰出一個高性價比的玩意兒,這點上,估計很多中國老工科人都能感同身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長征火箭,說到整合能力,日本人就做得很蛋疼了,一堆牛逼的單項技術搗騰出一個又貴又沒用的廢物是日本人經常做的事情,這個上連我都看了心疼。

很多人或許會說,因為日本是戰敗國,所以他們不能開發這些技術。是的,但是抱歉,工業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日本底子真的很不錯,但是被甩下就是被甩下,落後就是落後,這個也是沒法爭辯的。至於說什麼日本一旦爆發戰爭幾天就能造出大飛機和原子彈,只能呵呵。真當工業是伴家家了。

最後,我還是得說,不要局部否定整體,目前世界上工業門類中國最全面這句話絕不只是說說而已的。很多人喜歡把中國工業大而不強這句話掛嘴邊。這要看和誰比,和地球上95%的國家比,我們的工業是又大又強沒商量,但是我們的目標永遠是第一梯隊。這就造成好多中國人,因為航發不如美國俄羅斯、精加工不如德國日本就自慚形愧甚至妄自菲薄,真的挺無聊的。

工業是什麼?幾千個大門類的統稱,涉及到的是方方面面的專業,太對太多了,所以直接問中日工業孰優孰劣真的很無聊。舉個例子:德國人制造設備的能力夠牛逼不?但是一臺西門子的設備,算法是瑞士人的,軸承是用瑞典人的,精密部件是日本人的,德國人整體架構設計,而架構設計的基礎是芯片,芯片是美帝的。美國人那會造俄亥俄,在製造外殼的時候,牛逼如美帝,尋遍全美居然木有像樣的大型卷壓機,最後還是租了瑞典人的,一直宰別人的美國人這回事被瑞典人狠狠地宰了一刀,何也?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你愛用不用。你美國人牛逼你自己造去。在這裡不得不說,所有的工業國家裡,其實我最佩服的是瑞典,這個900萬人口的小國家,工業真的很牛逼,這個話題可以在其它話題再擴展開來講。我只說一句,與其崇拜德國,日本不如去崇拜瑞典。

再接著上面一個故事講,歷史上真實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日本人賣給中國人設備,但是配件和售後制訂了非常苛刻的條件。日本人就是吃死中國人造不出這樣的設備,所有可以有恃無恐。其實發達國家在技術領域針對發展中國家市場,這類獅子大開口的事情是經常做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是無奈,誰讓自己技不如人?但是中國不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性優越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來,當時有關部門就指示,不惜一切代價,給我倒騰出來。連軍工部門也參與了——雖然當時中國軍工比起西方也不咋地,但是瘦死駱駝比馬大,好歹咱也是搗騰坦克和魚雷的。然後農機、設備、汽車廠好幾個單位一起參與進來,也沒有穿越人士的加成,一群50、60年代的工科大學生出身的工程師日夜畫圖紙、加班,愣是依靠一群經驗豐富的四級、五級和六級工在少數幾個八級工的領導下,人肉精加工、在車床上手工打磨出每一個部件,用了半年時間搗騰出了這樣一臺設備。牛逼的地方在於,高強度地運行二十年後,這臺日本設備已經故障百出,這臺中國設備依然運行自如——畢竟是一件手工打磨的工藝品(參考最好的跑車發動機都是手工打磨出的),雖然不能量產,雖然任何一個市場化的國家都不會去搗騰這樣一件東西(當然多數發展中國家也倒騰不出,沒中過那麼龐大的優秀技工群體),但是咱就爭這一口氣。向老一輩的工業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順便說一句,我家一位親戚是上海某國營工廠的八級車工,在那個年代,八級工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可能很多吃KFC聽hippop長大的孩子沒概念,我就說一句,當時他們單位的廠長(副局級幹部)和地方上主管工業部門的一把手,看到他都是得敬菸的。


金瑟祺安

如果要說是日本,這個答案是毫無疑問的。從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區別就能夠看出來。包括現在,中國仍然落後日本二十五年到三十年。無論是工業還是環境都一樣。

中國還剛剛能製造新中國以來第一輛汽車的時候,日本估計已經都開始製造機器人了。這還不是很大的差距嗎?說真的,中國的起步和過程都是很晚很慢的,自主創新能力又不強,又趕上了去工業化的潮流,大概有三十年左右。民族工業基本上快不行了,雖然經歷過工程師的時代,而且也想發展工程和工業。但是思路都是有框架限制的,沒有明顯突破。也就是去年的金融工作會議上面才提到“金融要服務於製造業”;前年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大前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以此讓製造業迴歸。農業、製造業、工程項目、科技產業、互聯網、智能化的有機統一。

這幾十年來,世界上僅有德國、日本、以色列的工業化一直以來保持的完整。這些國家的人很嚴謹,考慮也很周全。知道自己要什麼,基礎在哪。其實都是被逼出來的。就相當於建國初期的中國,建立的那些工業項目都是被逼出來的,沒有工業保護自己就要受欺負。無論是經濟領域還是落實領悟。沒有農業,衣食住行是最根本的問題。日本這樣一個荒島,要什麼沒什麼,如果不搞製造業,不搞出口貿易,經濟就沒有辦法發展,人們就沒有辦法在這巴掌大的島國生存,所以也培育了日本人這樣認真的態度。當然,也有些人沒有工作能力,所以政府也會較好的照顧這些人,至少不會讓他們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社會。一個嚴謹的人肯定會考慮到這些。就算人際交往是對等的,政府也會有給予相對的公平。

包括環境保護也是如此,日本那麼多製造業,環境還是那麼好,不光是靠海,還有自然環境。日本政府在建設工業用地之前就已經想好了排汙設施該如何使用,如何分流。不會影響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也不會收取高額稅費。這一點確實不同於國內,一開始也不是沒有考慮,但是更傾向於收稅,等到認識到了更深的層面,做的時候就搞一刀切,誰都知道這樣做是希望環境更好,而且是發自內心。但是真正做的時候,搞一刀切是比較極端的,如果民營企業關門,那麼多人怎麼辦?民營企業的門檻才有吸納社會各階層群體就業的包容性。國有企業早已不是全民所有制企業,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哪怕就是真的賺錢了,也不見得會為老百姓用作一分一毫的福利。

我估計今年國內製造業水平還是上不去,不是說你想搞好就能搞好的,這和中國人做事隨心所欲,做對一兩件事情就好大喜功有很大關係。做事情缺乏腳踏實地。不是做到極致,而是極端,日本人雖然不地道,但是有很多好的地方是我們欠缺的方面。他們節奏快也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礎上。為求在荒島生存,必須做精,必須效率高。

最後說個題外笑話,我最開始看《初代奧特曼》,以為那裡的山綠天藍環境很好,感覺日本上世紀60年代後期和中國90年代初期和中期很類似,有點像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環境。結果都是假的。當然,假的也信,如果不是真實存在,也不可能那麼逼真,當時也確實沒這個技術合成。但是日本人確實很嚴謹。


懷舊100

各有所長,如果非要給分排名,美,中,日,德,法,英,韓,意。。。。。。

大多數人對中國製造業弱的觀念來自於民用商品領域,這跟一個國家整體發展水平及消費水平有直接關係,就目前中國所處的狀態,消費水平上來了,但民用商品生產還沒跟上,關鍵不是質量問題,是品牌問題,再過十年八年的,國品和國人相互有更多的瞭解,國人去日本買中國製造馬桶蓋的現象就會少很多。但不管怎麼說,現在中國民用產品與工業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的(各有所長,丫現在非要跟所有外國比,別怪我鄙視你),但處在高於二流,向一流快速接近的過程。

在製造業的另一個領域,就是咱老百姓不容易感覺到的,一個是軍工,不論是空天作戰體系還是終端武器研發製造,美中第一梯隊,俄法日英德第二梯隊。再一個就是大工業,高鐵,核電,海工,電力,通信,基建,這幾樣不是世界領先就是和領先肩並肩的,都是近些年才在世界上顯現存在感的行業,其實咱們是有基礎的,就像商王朝不是一下子就出現一樣。

再有就是關於未來的科技,就是所謂的黑科技,目前也就中國有能力跟上美國(雖說也是各有所長,但是美國領先的領域很多些),也只有這兩個國家在所有關鍵領域都不落下,其他國家只能在自家專長的領域進行突破,保持相對優勢。

再回過頭說整體制造業,第一,國製造業工程師年齡都很年輕,中國有世界一半的工科生,這使得我們最具有潛力。第二,中國有最全的工業系統和最大的工業產品市場,這又有一個無可比擬的潛力,系統內的任何不足都可以隨著整體環境要求的提高自我改進,這會形成大系統子系統的相互促進。也只有在中國能形成這樣的狀態,首先是中國的文化有不甘落後的因素,再者就是客觀條件,我們有足夠人力智力支撐整個工業系統,有足夠大的需求來支撐工業品的生產。

綜上,中國現階段,不論是工業製造,產品研發,還是對未來基礎工業投入強度上,都是超過日本的。套用一句網絡語,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旭日125601346

1,日本工業的利潤主要集中在汽車行業

隨著日本在電子,半導體,造船,鋼鐵等行業的衰落,日本工業向汽車工業聚集。日本工業企業營收前十位:

第一名豐田汽車,第二名本田汽車,第三名日產汽車;第四名日立,第五名索尼,第六名松下,第七名東芝,第八名富士通,第九名新日鐵住金,第十名日本電裝。營收前十名汽車行業總共4家。

再來看淨利潤。

第一名是豐田汽車,第二名日產汽車,第三名本田汽車,第四名普利司通,第五名日本電裝,第六名松下,第七名三菱電機,第八名安斯泰來製藥,第九名日立,第十名斯巴魯汽車。

利潤前十名中汽車公司有四家,汽車零部件公司有三家。

可以大概這麼說,日本工業除了汽車行業,沒了。

2,中國崛起的行業如造紙和鋼鐵,日本都發現不起來,但是,前者以自然環境為代價,後者依賴自然資源,這是日本的短板。

相反,日本現在做的好的行業,都是中國還沒崛起的。

總的來說,現在中國工業製造業還不如日本,但再過個十年,應該可以超過。


觀日本

不過也發現一些以偏蓋全的理解和奴性十足的評論,感覺還是在這紛亂的輿論中,需要表達出筆者個人的見解。

拋開民族感情因素,就事論事,那些認為日本工業產品質量好於中國的觀點,他沒有考慮使用要求,說日本的摩托好,他就沒看看路面上跑的有幾輛日本產的?

日本的剷車的確很好,可它的價格卻夠買上國產幾輛?國產的廈工難道幹不了活嗎?

說日本家電好,可東芝、三洋、日立都去哪了?友們家裡還有幾件日本產品?

說日本電子產品好,可友們誰手裡拿的是日本品牌手機嗎,它的計算機友們有幾個人見過,一邊享用著中國工業帶來的實用,實惠、便捷。還一邊貶低中國的成就,是不是有點喪失良知了?

都說日本鋼材好,可世界知名大企業竟大面積造假,還在日本人的高鐵車廂裡給英國的太太和紳士們集體洗了次免費的淋浴,這又怎麼理解日本人的先進呢?

中國的跨海大橋一座座世界第一建起來了,是日本人給建的嗎?

中國的復興號高鐵多少技術指標世界第一,這是日本人幫忙搞的嗎?

要問的實在太多,筆者再說點日本沒有的。載人深潛日本沒有;載人航天日本沒有;有人會噴這離普通人生活太遠了,那就說點近的。日本四十多年修了一條新幹線,中國不過十來年就讓這現代化交通工具跑遍全部地級城市,連通了寒冷的冰城哈爾濱。連筆者家鄉,偏僻寒冷的小城白城市也通了高速動車,日本有種速度和規模嗎?

在中國,連筆者這個老頭子也玩起了網上物,手機支付了,聽說刷臉支付也會很快普及,日本在幹什麼?

至於軍事工業還用比比嗎?

可以比較的實在太多了,目前在世界只有中國實現了工業全產業鏈的自主生產,前邊的友們已有詳細描述,筆者就不多費筆墨了,反正是公道自在人心,但凡還是個人就會有人的良知,就不會吃人飯拉狼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