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鉅變,留給大家買房的時間不多了

一 政策封盤

關注樓市的人都應該發現了,只要有城市出臺限價令,那麼這個城市的房價肯定不會跌。限價令其實就是給購房者傳達了一個上漲預期。只要限價令在,說明這個城市的房價肯定是上漲的,不然限它幹嘛?

所以在這個預期下,持房業主惜售房源,生怕早賣少賺了錢。拿重慶來講,單鏈家二手房源,近一個月內從18000套銳減到13000套。交易的多,但主動下架不賣的更多。

而新房市場在這個預期下表現更為明顯。開發商大都拖延開盤或者捂盤不售,即使被迫開盤,也會自己偷偷保留一部分較好的房源作為日後賺錢的砝碼。但是這樣做肯定會減弱市場有效供給,造成群眾哄搶。所以現在全國都在嚴查捂盤捂地。

樓市鉅變,留給大家買房的時間不多了

限價有效地降低了市場交易流動性同時也創造了上漲預期。所以房產持有者都堅信房價不會跌,而且主動地關閉了交易通道。房價高位鎖死,這就是保護房價的原因。

相對於限價,其他三個政策對封盤的意欲更為明顯。

例如限購就更直接了。明面上是為了精準打擊炒房客,而真實意義就是為了封盤。不出意外,下半年限購的城市將越來越多,成都被約談後已經開始加碼限購,緊接著就是旁邊的重慶,所以在重慶還沒有限死之前,現在還可以上車最後一波投資紅利。

樓市鉅變,留給大家買房的時間不多了

至於限售和現貸。

限售未來會成為各個城市的標配,只不過限時越長越表明這個城市不自信,房價泡沫居多。

限貸是大家關注最多的,有人說,房貸利率太高了,是否會降低迴到過去?

房貸利率再也回不去了,只能不斷攀升。一來房貸利率目前在歷史上並不算高,還有空間;二來國家實行去槓桿任務,銀行本來就沒錢,怎麼還會給你打折出房貸?

所以四限大法(限購、限售、限價、限貸)的作用降溫市場小,步步縮緊流動性大,供需兩端不斷加壓,市場失去交易性。

二 封盤就是麻醉劑

在2018年這個敏感年份選擇走大國轉型路真可謂藝高人膽大。

每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索要麼是因為戰爭要麼因為某個國家的政策變革。而且危機來臨後,貨幣或者資產泡沫大的國家通通在風暴中栽倒。例如98年的日本和08年的美國。

現在緩過來的美國好像明白了這個規律,在把自家的槓桿和泡沫降到低位後,開始蓄謀引爆危機。萬一擦槍走火了,再一次爆發金融危機,按照中國目前居高的金融債務風險和臃腫的樓市泡沫,很容易在風暴中迷失。

所以限制資產交易流動性,是保護市場必要做的事情。

而對於小型房地產企業,在面對限價和還債期的雙重擠壓下更是痛苦。賣吧賺不了錢,不賣吧怎麼還錢?所以去槓桿週期一到房地產,勢必會有大量房企栽倒,要麼拋售房源保命,要麼被大企業吞併消化掉。

所以說去槓桿就是刮骨療傷,限制交易下的低流動性就是麻醉劑,治的時候很疼,治好了是革命性的勝利,但是萬一治不好,就是半身不遂。

樓市鉅變,留給大家買房的時間不多了

三 未來的房價走勢

那麼從宏觀層面分析了中國經濟局勢後,我們應該得到了一個清晰的思路。

無論是防範泡沫危機還是去槓桿,都會建立在樓市泡沫堅固的基礎上,也就是不斷擠壓市場流動性,讓樓市逐漸高位封盤。所以未來買房的成本越來越高。

但是想要把槓桿降下來,經濟肯定不能失速的。如果失速了,社會財富收入就會縮水,從而引發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銀行破產等系統性金融風險。

所以,現在央行在緊縮貨幣尋找底線,同時還得找庫存多的城市定向放水。

那麼,哪個地方庫存多,那個地方房價肯定還要靠房價上漲來消化。房價不漲你不買呀!所以,沒漲起來的庫存多的十八線小城市、縣城,2018年到2020年肯定還得漲,國家也有二輪棚改的計劃。

至於一二線價格泡沫的城市,近兩年房價大漲的概率幾乎為0,只要國家經濟維持得住,就不會在啟動房地產破壞這片試驗田。不然房價一漲,人才流失,資本都跑去炒房去了,新的經濟引擎還怎麼啟動?

所以未來經濟發展的推動靠的是一二線組成的城市群。工業製造、高新技術、高端服務業,全靠這些地方的人才和人口規模經濟效應來實現。

福利區 嗖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