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方人到了南方大都能接受南方人的飲食,而不少南方人到北方卻接受不了北方的飲食習慣?

聚膳源

這個問題應該不是絕對的,但確實是具有普遍性的。其實最直接的理由的就是南方的飲食確實比北方的更健康、更好吃。 說明一下,我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

別跟我說什麼“哪個地方都有好吃的,都有難吃的,全憑個人喜好”這種屁話了,好不好吃這種東西並不全是主觀判斷,而是有可觀標準的,或者說是有普遍評價體系的,你可以找100個從沒吃過中餐的老外,讓他們試試南方菜和北方菜,結果不難判斷。


現在再南北方的事上和稀泥好像已經成了一種政治正確了,我當然很痛恨無腦地圖炮,但不能可觀的評價事實標準就有些矯枉過正了,並不能解決問題。 好的就是好的,不好就是不好,為什麼不能說呢,你不好別人說你你就要罵人,然後再給人扣一個地域歧視的帽子——既脆弱又壞。

有點扯遠了,回到問題本身。北方人到了南方也不是馬上就能接受的,但適應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愛上,甚至時間長了之後再回到北方都會適應不了家鄉菜。而南方人到了北方剛開始肯定是比較新鮮的,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膩了,真的會接受不了。但沒辦法也得吃,最後就變成了習慣。
也有人會說自己買食材做就好了啊,這種情況怎麼說呢,除非你的經濟實力很強,可以空運食材。南北方的飲食差異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食材,就像網絡上南北方人買菜的段子,南方人一頓一頓的買,北方人一噸一噸的買,在新鮮程度上就有很大差距。南方的新鮮食材不分季節,北方就不行。雖然現在北方也可以種植反季節蔬菜,但冬儲菜的傳統已經繼承了下來,一時半會很難改變。


觀車點

南北本來就因為地域、習慣、風俗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

但不能說北方人大都能接受南方的食物,南方接受不了北方的食物,這種話完全沒有根據。

南北方環境的不同造成了飲食習慣的不同。而南方人或北方人分別到北方或南方,並非說吃到的食物難以下嚥,只是不習慣罷了。有點人會因為這種不習慣而難以忍受,而又的人很快就能融入到當地的環境中。這和個人的接受快慢有關。

只是每次談到南北方的時候,總會有那麼一批沒事找事的人地域黑,南北黑,飲食黑。

總覺的自己高人一等,自負的優越感也不知道哪裡養成的。

每個人對故鄉自然多少有點自豪感,這是對養育自己土地的一種感情。

不過自豪沒錯,但惡意的誹謗別人就有點居心不良了。

就像甜豆腐腦和鹹豆腐腦勢不兩立。肉粽子和棗粽子要鬧分家。

這樣相互爭執依然沒什麼屁用。

南方人吃飯講究,更加註重吃飯過程給人帶來的愉悅感,從他們飯菜的精緻上就能看出來。所以在吃的一道上南方人追求吃好。

北方人吃飯沒有南方人那麼講究,因為以麵食為主,北方人的喉嚨眼似乎要比南方人大,所以在吃的一道上北方人追求吃爽。

其實兩種飲食習慣沒有誰對誰錯。

一個南方人到北方長期居住,慢慢也會被同化。換做北方人亦然。

那些叫囂著受不了的人,往往要麼待在某個地方是時間非常短暫要麼就是人云亦云。

就像我是個北方人,卻在南方出差一年時間,除了環境上比較潮溼外,在飲食上我覺的南方是食物也非常好吃。

除了不喜歡吃的依然不喜歡吃外,完全沒有任何壓力。

這可能和我家一直把我散養有關。畢竟我媽從小教育我,做啥吃啥,不吃拉倒餓著去。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想念天空再藍些】

想念天空再藍些

我是北方人,嫁到南方,南北之間隔了兩個半省。我上學也是在南方,一下子就接受了南方的飲食。

我們家人去南方婆家的時候,雖然感覺飯食口味淡,量小吃不飽以外,其它接受度都挺高的。並且還愛上了一些南方的特色吃食。

然而我從老家帶到學校的特產(像煎餅、德州扒雞),同學們一般接受度很低。我婆家人到我們北方老家,據他們說他們都是靠喝水和吃肯德基一類度過那幾天的。


南方人感覺北方吃的太鹹

我婆家人去到濟南的時候,在酒店吃飯,每個菜也就吃一兩口。太鹹,吃完就要找水喝。素菜鹽多,葷菜醬多,連燉的湯裡面都有各種調料。像北方人口味重,淡了可以吃。但是南方吃的淡的人一下子去吃鹹的,根本吃不下去。

北方吃的太油

一般北方菜都是佐料足足,大火爆炒,南方的看上去都是清湯寡水。我媽媽做飯,煮個麵條,先蔥花嗆嗆鍋。燉個排骨,先拿甜麵醬炒一下。炒菜,醬油、醋都齊全。我婆婆做飯,清水煮麵條,放青菜,放海鮮。燉排骨,清水加排骨加海鮮。炒菜,加油加鹽,齊了。

北方吃的麵食多

雖然我在南方呆了這麼久,我還是比較愛吃麵食。不吃饅頭感覺吃不飽。米飯還可以,尤其是稀飯,只撐肚子不管飽!

我婆婆她們不同,一天三頓米飯或者稀飯。饅頭,根本不吃,像北方過年過節包餃子,日常做包子。南方人都不吃。我聽到過他們說的最具體的原因是:饅頭到嗓子裡卡住咽不下去!


良辰七一七

作為一個取了北方老婆的南方人,特別清楚這個問題。我只是個普通人,舉的例子也只是家常菜。個人理解的北方為雞脖子以上。

其實最簡單一個就是綠菜。北方綠菜太少,基本上就是大白菜,然後其他大魚大肉的,一兩頓還好,天天吃就受不了了。南方各種山茅野菜就不說了,一年四季都能換著吃各種小菜。

再一個就是口味問題,本人云南的,屬於無辣不歡的,一盆青菜加小米辣蘸水都能吃得很歡。但是北方基本就是幹辣椒,平時基本不吃辣。還好超市能買到小米辣,蘸著鹽吃還是能接受。

最後就是主食了,北方雖然以麵食居多,但是基本上家家都有米飯。但南方就很少家家備有面粉的。至少我沒跟老婆談戀愛之前,家裡是沒有擀麵杖和麵粉的。

總結一下,地域和菜系的原因,北方時鮮蔬菜比較少,口味比較單一。而南方則反之,所以選擇比較多。用一單一菜系和南方川湘粵滇等等菜系做對比,本來就不公平。

……這是條回答所有關注我這問答的朋友的分割線…………

謝謝這麼多人關注或者說談論我這個話題。評論上我都看了好多!首先跟大家說一下,我從來沒有地域黑,也沒想貶低一方。上文中我說的很清楚了,我所謂的南北,是雞脖子以上,和以下,並不是所謂的秦淮上下,或者其他。所以山東的朋友可以不必介意,因為我沒去過,我沒了解過,我沒發言權!至於有些朋友硬要分東北,西南,東南,那我也沒辦法。上文中我很直白的點出我是雲南普通人的身份,不理解我也沒辦法。

說這麼多,就想補充一下,大白菜這個事。我去的時候是過年,確實也只有大白菜。你要說各種大棚綠菜,我沒法反對。但我回答的問題主題就是南方去北方不適應,北方人來到南方能夠適應。

你說到大棚,那我確實沒法反駁,畢竟我冬天去的,那邊還是有不少草莓大棚呢! 我也在評論看了不少說北方不缺綠菜的,什麼油菜,茼蒿,蒜薹,菠菜,生菜等等,說實話!這些在雲南真不算菜,雲南所謂的菜是山茅野菜!蕨菜,折耳根,白花等等!我們這所謂的菜,都是季節性的,您也可以試試物流或者快遞。當然,我們這邊也有白菜,可是我們的白菜都叫白菜薹!

總之,基於這個問答,我之前也說了北方時鮮蔬菜比較少,口味比較單一。而南方則不同,所以選擇比較多。用一單一菜系和南方川湘粵滇等等菜系做對比,本來就不公平。


Ksama天邪

說一下在廣東讀書的體會吧!



首先,不吃辣,很清淡,調料用的極少,一般只放鹽,最多放蠔油,醬油等,而我們卻是各種調料,鹽,味精,胡椒粉,辣椒麵,醬油,醋,還有五香粉等!



其次,感覺用油很少,食堂飯菜分兩個層次,一樓用油較少,價格便宜,二樓用油小炒,每道菜要貴上兩塊錢!所以吃起來幾乎沒什麼油水,容易餓,對於我們來說,沒一會兒就餓了,一天得吃幾頓!



再者,感覺什麼都甜,番茄炒蛋放糖,包子饅頭也是甜的,不似北方包子饅頭,吃起來該香香,該辣辣。



最後,天氣實在太熱,一不小心就上火,完全沒有在其它地方吃飯吃的痛快,要吃啥吃啥,要啥口味都能吃!而且,在廣東熱季,30多度的高溫簡直讓你吃不下飯!


大神小說

事實告訴我 是北方人無法接受南方的吃的

南方的許多小夥伴非常喜歡北方的食物

首先就要說北方的大米比南方好吃太多了

南方的大米吃起來就像沒煮熟一樣

該說不說從南方來到北方上學的同學都吃胖了,因為北方做東西很香,非常講究味道,不是很喜歡放糖,重點在辣和鹹(主要是為了禦寒)

東北人飲食方面講究菜實惠,菜碼大是一大特點,菜的口味比較的重,東北的酸菜燉白肉最能體現特色。受冰雪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們常吃的蔬菜或窖藏或者是醃製,受菜價影響,人們主要吃白菜,土豆蘿蔔,所謂的(南甜北鹹)也就是由於北方人冬季吃大量有鹽醃過的菜而形成的習慣,其中泡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人們常常都是生吃的,它是當地的風味小吃,有甜,酸,辣,鹹四種味道,吃起來可口。


南方人的飲食習慣與北方反差很大,很重視色、香、味,口味偏淡,喜歡用糖,喜歡臭的食品,如臭千張、臭豆腐、臭冬瓜、臭筧菜杆。好些人還喜歡生食活的水產品,如蝦、蟹、魚等,蘸一點佐料就吃起來。

所以我想說一個習慣了吃鹹的人 到南方如何接受天天吃甜……

作為標準的東北人,如果清淡的口味還行,天天讓我吃甜味,感覺很不舒服

(syg)


新文化報

有些現象看上去不可思議,但反思後有了感悟就忍不住哈哈大笑!

晚上家裡為什麼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忘了按照明開關!線路無障礙,一按開關就亮!

貴州是整個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山區省份,貴州人吃什麼呢,有哪些飲食習慣呢?

不要說北方人和南方人飲食因地域關係有多大差別,僅貴州一個省的人飲食習慣都存在差別。

N多年前貴州黔北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因生活所迫來到省城貴陽擺飲食小攤。

在上文中我突兀地插了晚上家裡漆黑是由於沒按照明開關的緣故,在南方北方在東半球道理不是同樣嗎?!

一個鄉下女人到省城擺飲食小攤求生,這飲食習慣差別不算小吧?然而奇蹟一再創造:她不僅在省城站住了腳,繼而在整個中國站住了腳,還在全球站住腳。

老乾媽辣椒佐料是不是在全球頗具知名度?!

中國北方南方在過去由於經濟交通等等因素制約,在衣食住行方面地域特色鮮明。誰都知道北方飲食以麵食為主,南方則以大米為主。

南方北方飲食差異要說大不大,要說小也不算小。

彈指一揮間幾十年流駛了,現在南方地方在衣食住行上的差別微乎其微!

在四川火鍋、重慶火鍋遍佈全中國的同時,北京烤鴨、天津小籠包也隨處可見。還有泊來的麥當勞、肯得基這種快餐店也遍佈中國各地。

北方人剛來南方,飲食可能有些不習慣;南方人去北方亦然。

但適應期一過,就習以常。現如今無論去哪個城市,哪裡不都是南北口音混雜的人群嗎?!

南方北方的飲食差異越來越小,趨同化成了潮流,是不是這樣?!


北斗星2013727

說反了,北方的食物以面為主(東北是米為主),配菜肉食也是華夏漢民族經過上千年的驗證形成的菜品,再往北的塞外也是牛羊肉為主。反觀南方古代號稱

百越,傳承下來的食物菜品千奇百怪

唐代的記載張鷟《朝野僉載》卷二記載:"嶺南獠民好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飼之以蜜,釘之筵上,囁囁而行。以箸挾取,咬之,唧唧作聲,故曰蜜唧。"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鼠"條載:"惠州獠民取初生閉目未有毛者,以蜜養之,用獻親貴。挾而食之,聲猶唧唧,謂之蜜唧。"西漢《淮南子》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南宋人也曾這樣描述越人對於美食的追求”鳥獸蟲蛇,無不食之“。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就有精闢的記載:"南蠻及溪峒人,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其間野味,有好有醜。山有鱉名蟄,竹有鼠名猷。鴿鸛之足,獵而煮之;鱘魚之唇,活而臠之,謂之魚魂,此其珍也。至與遇蛇必捕,不問長短,遇鼠必捉,不問大小。蝙蝠之可惡,蛤蚧之可畏,蝗蟲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蟲之穢,悉炒而食之;蝗蟲之卵,天蝦之翼,悉炒而食之。《綱目拾遺》

稱:“禾蟲,閩、廣、浙沿海濱多有之,形如蚯蚓,閩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餉客為饈,雲食之補脾健胃。”

特別是現代佛山當街一群吃老鼠的自詡比雞肉有營養的更是讓北方人難以接受


Mr杜Wy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說的是鄉愁,說的也是南北大不同。


座標武漢,個人以為南北方人接受彼此的飲食都有難度。先從我身邊幾個北方來的朋友說起,幾件有意思的事情。


畢業後,我們一起在一家公司上班。每次在食堂,我都會看到他專門帶兩個大饅頭,在食堂打幾個菜,從來沒見他吃過米飯。有時候外出聚餐,他總愛點一份火燒饃,像野人谷、房陵農家的那種,火燒饃外脆內軟,很有嚼勁,需要蘸大醬吃,他吃的超級開心!


同樣的,南方人到北方,也存在飲食的難題。看到一大份的粗獷豪放的飯食上來,不少南方的小夥伴肯定覺得,哇,你們北方人食量可真是大,然後像梁山好漢一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饅頭大煎餅。


老闆,對不起,能不能給我來個小碗的,小份的。。。

不僅如此,還有這些小不同:


1、什麼叫吃飯?

南方:白米飯唄

北方:你吃麵?吃饅頭?吃餃子?吃苗條?


2、豆腐腦啥味道?

南方:甜豆花,甜甜蜜蜜。

北方:鹹豆腐腦,這個才好吃呢。


3、端午節吃粽子

南方:鹹粽沾醬油,各種餡料,肉的花的。

北方:甜粽沾白糖,簡簡單單。


4、大碗小碗?

南方:用碗,精緻,多米飯。

北方:用盤,實惠,西北多面食,東北也是米飯居多。


5、火鍋

南方:川渝火鍋,九宮格紅湯底。潮汕火鍋,牛肉鍋清湯底。

北方:涮羊肉,東來順。


6、冬至吃什麼?

南方:湯圓,團團圓圓,還吃火鍋。

北方:餃子,各種餡料的餃子,個頭大餡料足,不怕吃不飽。


等等。。。。


吃飯,是從小到大的味道,是割捨不開的鄉愁,是一種心理上的感應。北方人無面不歡,南方人無米之炊。看似的不習慣背後,其實是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離開了熟悉的鄉土。南北方不同也好,中西方不同也罷,道理差不多。


by舒懷


大武漢美食榜

提問所說的接受與不接受,應該是短期出差或旅行的感受。如果是需要生活較長時間或長期定居,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幾乎不存在這個問題。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中期從南方到北方上學,第一餐早餐是玉米糊糊、油條及鹹菜。進入八十年代,南方配給制的粗糧基本上都是麵粉,即使很早前有玉米粉,也不會象北方那樣做成無鹽無味的糊糊。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那玉米糊糊只是嚐了一下就倒掉了。隨後的午餐主食也是沒有任何味道的饅頭(在南方,饅頭通常會加糖,是甜食),雖說不是太習慣,但餓了總得要吃啊。一個月三斤大米,不可能像在南方一樣天天吃大米。而且每月36斤的配給中,還有較大一部分是粗糧。在北方,玉米、小米算粗糧,也就是早餐玉米糊、小米粥輪著來。也有大米粥,但就像開水裡面放了一點米粒一樣,還不如小米粥那麼濃稠。

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不到一週的時間,基本上就習慣吃玉米糊糊、小米粥,談不上喜歡,但能吃下去了。也就過了一個月吧,就喜歡上喝無鹽無味的小米粥與玉米糊糊,與我有同樣感受的南方人不在少數。北方的很多面食,包括饅頭、炒麵、燜面、燴麵、餄烙、貓耳朵等等,也有口味轉換的過程,只不過適應了北方飲食,接受新的麵食做法就很快了。

北方人要長期生活在南方,要適應長期吃大米也是一樣。尤其是在飲食偏辣的地區,要適應吃辣椒可能就更難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