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平凡的世界》中田曉霞的死是一種圓滿”這種說法怎麼看?

僅是路人

小說創作的基礎是源於生活而又超脫於平凡生活的藝術表現。戀愛時期的愛情是美好而又充滿浪漫氣息的,戀愛是理想的交融,是兩個人思想的交匯。但是兩個人真正在一起生活確實一種實實在在的現實。現實就要有現實的基礎,理念、物質、工作環境、價值觀、社會地位等都會影響著以後兩個人的後面的生活,尤其突出的是對於知識分子,這些方面的影響更加深遠。因為讀的書多,認知與見識也更多,那麼對於自己的追求也會相應的增加。孫少平是一個讀書人,但是他所處的生活環境與他自己的理想又是相差甚遠,類似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世代農民兒子通過讀書想改變自己以後的這種狀況。



讀書之後發現和整天務農的父母共同語言減少,已經無法真正的融入進去。但是加上天生的劣勢,孫少平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但是他的思想還是很前衛。他經常讀書,思想已經放飛。在他當時思想成長其,田曉霞就是他那時精神世界的實際對象。兩個人在精神世界是那麼的有共同語言,所以精神的共通使兩人進入戀人的階段。但是現實就是現實,孫少平當地下挖煤的工人(請注意,我不是鄙視煤礦工人,工作無分貴賤),田曉霞是一位記著,當時的記著也算很好的香飯碗。田曉霞的父親是大領導,而孫少平家裡是農民。所以無論哪一方面都不太能對未來兩個人在一起有比較合理的解釋,現實問題是無法規避的。



兩人人現在是覺得都挺好,但是在一起了,兩個人以後思想與看法必然產生分歧,那麼兩個人在一起的最重要的基礎就沒有了,結局也能預料到。田曉霞死去這個結局算是比較圓滿吧,不然故事情節根本無法正常發展。而且作者在前面也有所鋪墊,也能預料到田曉霞的離去,那就是孫少平礦友老婆因自己男人死去的無助,孫少平擔起了這個擔子。如果田曉霞不死,後面無法寫下去,兩個人在一起寫的美滿又是不符合實際的,田曉霞轉嫁他人無論是對讀者還是主人公都是一種精神折磨,所以田曉霞這種離去還是比較圓滿的方式。


幾何經年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是熱淚盈眶,心裡在狂喊:為什麼?為什麼?沒有人會喜歡這樣的結果,但冷靜下來想想這可能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跳出農門,就像他一生的魔咒,也是那個時代農村青年的普遍心理,他們奮爭不屈不饒的精神,才是路遙想要表達的,所以,他必須正直的通過自己的手段去爭取,而和田曉霞的結合,無疑就想一個BUG的存在,田家的勢力可以輕易讓他做到他想要的一切,而且會更好,然後王子與公主幸福的生活在城堡裡了,直到永遠!

很熟悉的場景對吧!嗯!對!就像一個童話!

田曉霞對於孫少平來說就是個童話,他是個驕傲的人同時也是個自卑的人,他不想接受田家帶來的好處,卻願意去曹書記家做準女婿,為什麼?就是因為階層的存在,他跨越不了,他可以接受低就(曹書記家),因為驕傲,不能接受高攀,因為自卑,他拼命讀書,讓自己的思想上精神上和曉霞在同一層面,但現實的鴻溝在他的心裡,永遠都不能逾越!

他一路拼殺,到了礦上,在當時的環境下,時代決定了他的命運,這算是他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結果了,或許過幾年他就沉淪在工人的粗俗裡,或許過幾年他們的愛情也能變成婚姻,從愛情的盲目到婚姻的現實,當光環褪去,就剩下現實的殘酷和階層的對立,更多的可能是:曉霞安排了少平的生活,或者有人巴結田福軍而給他特俗的待遇,他並不是個不變通的人,從曹書記的事例看!最後,他還會是你想看到的那個孫少平嗎?

在孫少平的生命裡,田曉霞就像青春,充滿幻想,但人都要長大,他的奮鬥、抗爭、追逐,更像是青春荷爾蒙的爆發,有一天,他感到累了,倦了,喜歡上惠英為他忙碌,明明纏著他講故事,小黑子在一旁撒歡,他可以穿著他的破爛衣服,舒適的喝上點小酒,不必穿上體面的衣服,說些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這樣的世界好像更真實,更像是人生!再見!曉霞!再見!青春!


最浪漫的事

關心我的朋友,就知道早先我曾經寫過:田曉霞在黃原城裡去找工地上幹活的孫少平其實就是路遙在延安城裡去找他的四弟王天樂的真實經歷。

而在路遙的《早晨從中午開始》中,路遙明確的說明了孫少平的原型就是王天樂。

那麼田曉霞就與路遙自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了。

路遙生活在十分貧困的家庭,這促使他非常的想改變命運,往上爬。

可是熱愛文學的他選擇了一條最艱辛的路,那就是當作家。

任何時代的作家都是最艱難的職業,一輩子辛苦的碼字比不了某些人拋頭露面幾分鐘。

這不是時代的悲劇,這是我們自身的悲劇。

路遙應該是將田曉霞當成自己或者是自己最親的人,在他將田曉霞寫死了之後。

他神經質的將遠在外地採訪的王天樂緊急叫回來。

就為了向他訴說田曉霞死了這個消息,這可見路遙是多麼喜愛田曉霞的。

但是路遙卻把她寫死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也許是對自己生命的映射。

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不重複他的導師柳青寫《創業史》未完成就死去的悲劇。

路遙是拼了命的寫下的這最後一部《平凡的世界》。此時的他恐怕也知道自己的生命也已經不長了,與其養病偷生,不如壯烈的死去。

這也許就是提問朋友所說的:圓滿!

是的,確實是這樣的。

路遙的精神世界應該是想讓田曉霞活著的,但是身體卻無法支撐他活下去了,

於是他選擇了讓田曉霞用自己的犧牲來換取一位年輕生命的再生。

這也就是真正的圓滿,看來路遙也是偏愛“田曉霞”的。


早晨從下午開始

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時,我覺得田曉霞的死不合常理,像是作者的故意安排。而且對小說結尾孫少平的安排不是很滿意,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都一直不忘奮鬥,普通的煤礦工人對於他的能力來講就是一個浪費,而且不太符合他一直奮鬥的特點。

在繼續深讀這部作品的時,很高興地發現自己的猜測都得到證實。我覺得孫少平如果離開煤礦最好的工作就是與文字相關,而且作者應該和煤礦工人有過非常緊密的聯繫,小說中對礦區的景物描區、井下礦工危險、艱苦工作的描寫讓人身臨其境。

孫少平不僅僅是以一個人為原型的,上學時得到同學的幫扶是路遙的寫照,後來在工地攬工和礦工生涯是王天樂的生活縮影,小說田曉霞找孫少平的情節就是路遙在延安尋找弟弟的真實過程。當路遙親自體驗過井下掌子面的工作後,他決定改動孫少平的命運,他說“孫少平只能走到煤礦,如果進了大城市我就管不住他了。”

如果少平止步於煤礦,那田曉霞要怎麼樣呢,在一起還是離開?

無論如何設定,我都不希望這個看著蘇聯小說長大,純潔、堅強、勇敢、美好的少女沾染世俗的煙火,我相信作者也是。於是,田曉霞犧牲了,在執行採訪任務時去救被洪水包圍的女孩,帶著對世界的熱愛,對未來的期待,淹沒在滔滔洪水之中。遺憾、惋惜、慨嘆命運不公的同時,這個陽光、青春的形象帶著她獨特的光芒深深地印刻在每位讀者的心頭,久久不會逝去。這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悲壯的圓滿。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這個問題收藏了很久,但不屬於我的領域,不利於我的問答垂直度,就一直忍到了今天。但還是忍不了了,不管三七二十八了,不吐不快。

七零後與《平凡的世界》

  可以說,《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幾乎伴隨了絕大部分七零後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時光。比如筆者,高中和大學階段就將這部小說不知看了多少遍。直到今天,也會偶爾翻起看幾頁。不過當年窮,買不起正版的,只能買盜版,字號很小,密密麻麻的,現在視力下降得厲害,看起來太吃力了,所以就看得少了。

  這部小說,對於我們這些農村出來的孩子,甚至會在不知不覺間,將其看成自己的自傳:孫少平的經歷,與我們這一代的自身經歷的重合度相當之高——都是農村苦出身的娃,都有在外求學的經歷,都捱過餓,都受過旁人的白眼,都因為品嚐到了世界的繁華,而不願回到農村庸碌一生,都是一個人在外奮鬥,遍嘗人間苦辣酸甜……

  唯一不同的,是我們沒有少平那麼好的運氣,能夠遇到田曉霞那樣的姑娘。

  文學作品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所以我們才更明白田曉霞的可貴之處。

小說與電視劇的不同

  《平凡的世界》原著小說,與電視劇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只列舉幾個比較明顯的吧:比如敘事的角度問題,小說是以少平為主線,少安為副線敘述的,但電視劇則反之;原著中有個人物叫金波,電視劇中將這個人物的經歷糅合到了潤生的身上;另外,少平的結局也不同,在小說中,他不過是獲得了個所謂的城鎮戶口,在煤礦獲得了一份正式工作,娶了師父的女人,而在電視劇中,少平則變成了作家,整個故事成了少平的自傳。

  這些處理是有其道理的,屬於對原著的合理改編,尤其是最後一點,令受眾的感覺要好許多,至少不會對人生的感覺那麼灰暗。

  至於對田曉霞的處理,電視劇還是比較忠實於原著的,也是整部小說最大的淚點,已成為經典,改無可改,幸好編劇沒有自作聰明地改了。

  路遙為什麼會如此安排田曉霞?看過了各位答主的說法,都很全面,也很有道理,在這裡就試著補充一個角度。

作者對他們的愛情和未來,相當悲觀,相當不看好

  為何如此說?

  如田曉霞這般純浄無瑕、精神與肉體都達到極致完美的女子,以及她與孫少平之間的,過於純粹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只能存在於童話和傳說之中,在骯髒、市儈、庸俗的世俗中,是沒有生存土壤的,是沒有存在可能性的,作者只能以這種壯士斷腕式的方式來處理。

  田曉霞這樣的女子,因其太過高潔,而不可能長存於世間,也不需要不必要以肉體這種低級的方式,長期存在於汙穢的世間。她來世上走一遭,讓世人領略到她的天人之姿,出塵之態,給咱們可憐的主人公以情感和精神的慰籍,就已經完成了她的任務了,足夠了,圓滿了。

  換言之,即便是作者也不忍心看到下述的場景:看她一點一點地變老,讓她的滿頭青絲,一天天換成白髮,看她為柴米油鹽之類的生計而奔波,更不願看到她與少平在熱情褪去、理智迴歸之後,因個人經歷、出身、教育程度、家庭狀況的巨大差距,而產生齟齬、分歧甚至矛盾。

  愛情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但遠遠不是全部,為稻梁謀,為子孫計,才是真正人生的內容,很無奈。

可不可以讓田曉霞不死呢?

  不可以。

  要知道,在任何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中,任何一個重要的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都有著其自身的性格特徵,這決定了他(或她)對於事情、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與身處的社會相融程度,以及得到怎樣的結局。因此,角色的命運已經在其涎生的那一刻,就已要註定,已經與作者無關,作者也無法操控。

  作者所能做的,只不過是按照他(她)的性格,把故事忠實地記錄下來而已。

  作者只能做個悲傷的旁觀者,不能成為插手命運的上帝之手。

  對於作家來說,這是一種令人難以企及、高山仰止的寫作境界,是好事。但對於角色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路遙也沒辦法讓田曉霞活下來,縱然他心中是多麼不情願看到田曉霞的死。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沒錯,但也應該遵循生活的真實,所以,無論在情感上如何不肯,但理智告訴我們,人生沒有那麼多的喜劇,也沒那麼多的悲劇,有的只是正劇,即生活本來的樣子。

  綜上所述,路遙如此處理,實屬無奈之舉,不得已而為之。


姑妄言

路遙寫過很多這樣的故事:潤葉和少安、曉霞和少平、《人生》裡高加林和和黃亞萍,身份、地位有差距的男女主角都沒有在一起



這和路遙先生的個人經歷有一些關係。他的愛情自然而然地折射到作品裡:男主人公多數是個窮小子,然後白雪公主拋出橄欖枝這種!



少安放棄了潤葉,選擇了能與自己一起過苦日子的秀蓮。當然,秀蓮也很好,可是,我卻為當時的潤葉感到心傷!



少平在這方面明顯要主動一些,他雖然是個挖煤的小子,但是他很上進啊:他幫礦區想辦法留住麥收時回家的工人;在抽空還在讀書《紅與黑》,他的熱情與信心讓人感到生活有希望,日子有盼頭!



曉霞走了……真是捨不得!


戴眼鏡姑姑

我是看的書沒看電視,當時看到田曉霞死去的那裡時,我還以為作者後來會把她寫活,但他沒有,這怕就是路先生的高明之處了吧。

田曉霞的存在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少數。男主人公的人生,因她的出現開始走向了另一個方向,一個與時代精神緊密聯繫,表現出農村人民思想上的轉變,開始脫離保守狀態,尋找不一樣的生活,而這種轉變是作者想要表達的。

但這種改變,並不容易被當時的社會大眾而接受。



在作者筆下,田曉霞是他塑造的一個理想人物,但現實基礎擺在那:階級差異。

第一、田曉霞固然追逐自由,很有個性,她可以不在意少平是煤礦工人,但她的父親呢?兩人要真正在一起中間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

第二、就算在一起了,組成了一個家庭,那田曉霞將不再是田曉霞,她會陷入現實的窘迫,婚姻會讓她失去自由的翅膀,這明顯不是作者想要的。

第三、安排田曉霞在洪災中救人去世,更很拔高人物形象,傳達與那個時代相契合的思想,也給能讀者留下非常震撼的感受。

死亡把最美好的留在了記憶裡,而不至於她被現實摧殘,失去了原本的美好。

於情結而言,它是圓滿的;於作者而言,它是圓滿的;於那個時代而言,它是圓滿的。


每日一句:你覺得看似殘酷的結局,不一定是不圓滿的,它總有它存在的意義。




夏七天circle



第一,給純精神愛情一個出路,少平和曉霞的愛情是建立在純精神的基礎之上,她們現實差距太大,身份家庭懸殊過大,他們之所以在一起,全是精神層面的溝通,可以這樣說,他們並沒有現實溝通的基礎和條件。在現實的生活裡,這種純精神戀愛不堪一擊,並不存在生存的土壤,高幹子弟同事追求曉霞就是一個信號。對少平和曉霞的純精神熱戀來說,曉霞死去是對現實和感情的最好交代,在彼此的精神世界都留下了美好愛人,永恆的愛情。而曉霞不犧牲,和少平步入的現實終究是個悲劇,淺嘗輒止,見好就收,精神裡的美好愛情成為永恆,是少平和曉霞愛情的最好終結。


第二,給路遙的愛情觀一個交代,路遙曾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中說過,愛情剛開始是抒情,然後是敘事,沒完沒了的敘事,最美好的愛情都終將死於精神的萎縮。鑑於這樣的一種悲劇現實的愛情觀,曉霞和少平的愛情終究是走向悲劇的,與其眼睜睜看著愛情的殘酷死亡,不如讓它戛然而止留下美好回憶和念想,這是最好的終結,也是最好的交代,儘管充滿眼淚和不忍的別離,但它終究是結束了,留下遺憾和美好地終結了。路遙曾和北京知青有過欲付之生死的初戀,終究也終結於無情的現實,所以這也是對自己悲劇愛情觀的又一次演繹。路遙本人的婚姻生活也並不美滿幸福,放棄現實裹藏的突兀和猙獰而保存精神之美好,不啻是最好的交代和終結。


黑藥123

既然整本小說叫做《平凡的世界》,那麼結束的時候,每個人都要做回平凡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淹沒在平凡的芸芸眾生當中。



不平凡的田曉霞

田曉霞如同天人一般地存在於小說當中,存在於孫少平的生活當中,也不是說田曉霞是天人,而是如同天人一般降落在孫少平的世界裡。因為田曉霞的存在,孫少平不甘平凡。最起碼有三個轉折點,讓孫少平試圖脫離平凡的世界。



第一次:堅持讀書!很多書都是田曉霞寄給他的,正是因為如此,他們的思想是接近的。

第二次:不甘心留在村子裡當個會計,鄉村學校不再使用不正式的老師了,孫少平再次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但是他沒有甘心留在村子裡,他走了出去。

第三次:孫少平和田曉霞確定戀愛關係,他不甘心做一個攬工漢,他要去當煤礦工人,毅然跑去了最殘酷的煤礦!

田曉霞就是這麼不平凡,讓孫少平甘心努力去拼搏,如證明自己也不平凡。

不甘平凡的孫少平終於平凡



田曉霞讓孫少平不甘平凡,就像一個試圖跳出泥潭的魚,只要田曉霞在,孫少平會一直跳下去。

可是田曉霞死了,孫少平不再這麼徒勞地跳下去了,他終於沉進了泥潭當中了。

因此可以這麼說,田曉霞死了,平凡的世界形成的,這個小說圓滿了,因為孫少平的平凡變得圓滿了!



總而言之,《平凡的世界》因為田曉霞的死去而變得圓滿了,因為她的死去,孫少平不再不甘心平凡而變得平靜,平凡的世界形成了!

我是觀禮,陪你一起讀書,讀名著!生活因你我相識不平凡!

觀禮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我二十歲時就看過了,到如今的不感之年,讀了不下十遍。

我認為田曉霞的死的確是一種圓滿。因為現實生活中絕不可能出現地委書記的女兒嫁煤礦工人的事,如果曉霞不死,難道讓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的地委書記田福軍反對曉霞的戀愛嗎?那他的正面形象便會坍塌。但讓他支持,好象又不太可能。

路遙只好把曉霞寫死,這樣在他心目中的理想愛情才可能延續,千千萬萬個和少平一樣不甘於向命運屈服的人才有了希望。

因此,只有曉霞去世,才能是一種圓滿,才使作品更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