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馬保國橫空出世,讓“接化發”一詞紅透半邊天,也讓這個詞臭名昭著。馬老師言必稱中國武術,其實,以他讓中國武術在公眾中留下的印象來看,他可能是對中國武術最大的黑粉。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替換高清大圖

中國武術的很多概念是正確的,從實踐中總結的(但並不是像馬老師說的是獨有的,而是全世界武術共通的),但因為現代喪失了實戰和模擬對抗訓練,加上大師們的忽悠,所以只剩下了空洞的哲學概念。然後,就有好多大師拿著這個僅剩的哲學概念去闖蕩江湖。最終結果當然只能是術高莫用,或者老夫報警。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替換高清大圖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本期,我們就來科普一下接化發。

和很多人想的不同……接化發確實存在,雖然馬老師擁有的只是一個名詞,接化發翻譯成中國話,就是:通過化解或引誘使對方的攻擊落空,身體失去平衡,或處於不利捱打位置,這時進行反擊,可以輕鬆攻擊不能防禦狀態下的敵人。

注意一點,所謂的“發”,一般是指練習中,用發(也就是推)來代替有傷害的攻擊,並不是真正目的。真正的現實中的用法應該是“接化打”。

這個概念,或者技法的起源,就像我們的老生常談一樣,不會是拳腳,一定是戰場兵器的用法。比如在下面這場長槍比賽中: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接化打。接槍,纏繞使對方的槍偏離(有人認為推手實際上是練的就是這個,兵器對抗中的化力,佔據有利位置),也就是化,再刺回去。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只要是用兵器,全世界都一定會用到接化發。這一幕裡,老佐羅手下留情,所以接化(通過引導對方的力使其失去平衡)之後用的是發,而不是補上一劍,結果了男主角的性命。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來,跟我練——接,化~ 接,化~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日本和中國武術一樣,在“廢刀令”之後,出現了很多把兵器技藏到拳腳中的例子,合氣道就是典型的一例,這是邢悅老師的小手返,和上面拿劍的動作一樣,不過去掉了武器,變成擒拿。

那麼在拳腳格鬥中能否用出接化發呢?要難得多,但在很多時候也是可以的。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這是散打中的接化發,發動的時候有一個假動作欺騙。發也就是摔,需要步法配合,跟馬老師想象中的原地接化發很不一樣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同樣練過中國跤的仇寶龍,對方的正蹬,他在接腿的同時雲手向外撥,使對方偏離方向,失去平衡,露出背面,然後就想怎麼打怎麼打了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這個對對方的直線腿法外撥,使其偏離方向然後反擊的做法,李小龍就非常喜歡用。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李小龍的粉絲,早期散打冠軍,亞洲第一快腿鄒國俊也很喜歡用。這是他的教學,他強調:撥腿的時候一定把對方撥到外側。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不是擂臺的時候,撥完腿還可以揪頭髮。

接化打只是一個總體指導思想,但很多時候,接化常常是一個動作,比如中國刀法裡的“纏頭裹腦”,接化就是一個動作,然後砍回去。再到了更高的水平,可以通過意識欺騙等方法,不一定是真的接手,誘騙對手達到化解,使對方失去平衡的目的。從而達到最後的“打”。

比如劍道高手黑澤明拍的《七武士》中的這一段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這是接化打的最高形態,但你看到的只是“打”。接和化是通過引誘和步法變化來完成的,但達到的目的相同,都是讓對手失去重心,無法反擊。這在兵器中尤為重要。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這也是典型的高手對低手,拳王對老百姓,閃過去一推就行了。接和化同樣是通過步法完成的。

在真正的搏擊比賽中,因為雙方水平相近,速度極快,接化打談何容易。但還是有些高手,可以用出這個概念。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帕奎奧就是這方面的大師,通過假動作誘使對方出拳,露出空檔,然後立刻從空檔打回去。馬老師,你看明白了嗎?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洛馬琴科版的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馬保國你懂個……,算了,讓我來告訴你啥叫“接化發”

一粉頂十黑,中國武術現在人人喊打,離不開這些大師騙子。就像李小龍被黑,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黑粉們的功勞。但是一個人要有理性的頭腦,不必人云亦云。眼界開闊,才可以不被大師或其它別有用心的人欺騙。在中國武術的發展方面,我們確實要多向外國傳武練習者學習,不是學習他們的技法,而是學習他們理性求實的心態。也要向國內堅持科學精神和開放心態的傳武練習者致敬。只有真正擁有了這兩者,中國武術才真正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