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世界十大著名悖論之一:奶牛悖論

“空地上的奶牛”是認知論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實驗。它描述的是,一個農民擔心自己的獲獎奶牛走丟了。這時送奶工到了農場,他告訴農民不要擔心,因為他看到那頭奶牛在附件的一塊空地上。雖然農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還是親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間的形狀並感到很滿意。過了一會,送奶工到那塊空地上再次確認。那頭奶牛確實在那,但它躲在樹林裡,而且空地上還有一大張黑白相間的紙纏在樹上,很明顯,農民把這張紙錯當成自己的奶牛了。問題出現了,雖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農民說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時是否正確?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蓋梯爾(Edmund Gettier)用來批判主流上作為知識的定義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論,即當人們相信一件事時,它就成為了知識;這件事在事實上是真的,並且人們有可以驗證的理由相信它。在這個實驗中,農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證詞和他自己對於空地上的黑白相間物的觀察所證實。而且經過送奶工後來的證實,這件事也是真實的。儘管如此,農民並沒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兒,因為他認為奶牛在那兒的推導是建立在錯誤的前提上的。蓋梯爾利用這個實驗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釋了將知識定義為JTB的理論需要修正。

解析世界十大著名悖論之一:奶牛悖論

蓋梯爾問題屬於懷疑論,懷疑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笛卡爾。黑白相間的紙是一個假象,那麼我們的認識中有多少是真相呢?笛卡爾經過深思發現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有可能是假象。

越有學問的人越會注意不把話說絕,任何意外和奇蹟都有可能發生。人的認識能力太有限了,已經有太多讓我們瞠目結舌的事物,任何我們認為有絕對把握的判斷都有可能被否定。我們現在所相信的牛頓力學可能是假象,相對論可能是假象,量子力學、幾何、化學、生物學、社會學等等科學知識可能都是假象,所有的公理和邏輯系統都有可能是錯誤的,尤其是我們稱為客觀規律的東西可能都是假象。康德提出了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認為所有的所謂客觀知識都必然具有主觀性。

我們可以相信人類已經掌握了很多真理,但到底哪些是真理無法判斷,說到任何一個具體理論的時候,我們都沒有充分的理由證明它是客觀真理。所以我們只能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笛卡爾讓我們懷疑一切,馬克思的座右銘也是懷疑一切。

波普爾指出,由不完全歸納法得到的結論都是無法證實的。例如:天下烏鴉一般黑是一個歸納的結論,觀察一萬隻黑烏鴉之後也不能保證第一萬零一隻烏鴉不是白的。我們見到的所有特異功能都是欺騙,但我們無法從理論上證明世界上不存在特異功能。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告訴我們演繹法的最大的大前提不能來自演繹,只能來自歸納。因此我們所有演繹的知識最終都是無法證實的,所有的科學都建立在沙灘上。

如果我們的知識都是假象,那科學研究還有意義嗎?有意義,科學的意義不是來自於客觀性,而是來自於實用性,或叫實踐性。

我現在餓了,想吃螃蟹,我想知道螃蟹有沒有毒。波普爾告訴我們:你用什麼方法都不能證實螃蟹無毒,即使你吃了十口都沒事,也不能保證第十一口無毒,就連米飯有沒有毒都證實不了。那怎麼辦?餓死嗎?這種誤解把波普爾的理論變成了絕食理論。科學家的職責不是悲天憫人,不是唉聲嘆氣,科學家的職責是為人類尋找出路。雖然波普爾的結論有很大的理論意義,但人們更需要的是證實的理論,如果沒有絕對證實的理論,至少給一個相對證實的理論,雖然相對證實的理論有可能讓人中毒,但人們也願意接受,因為不想餓死。

人類從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相對證實的理論,這些理論會有各種各樣的錯誤,但是它們有重大的實踐意義。這些理論的錯誤再多,人類也得用,只能不斷完善,而不能拋棄。最早的人類手中基本沒有真理,只有一些類比的啟示,這些啟示大部分是錯誤的,所以那時的人類生存能力非常低。但就是這樣一些啟示讓他們能夠生存下來,並逐漸壯大強盛。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說理論是假象,並不是說科學家故意造假。說理論的意義來自於實用性,也不是指急功近利。這裡說的實用是指增進人的利益,既包括自我利益,也包括他人利益,既包括眼前利益,也包括長遠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