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重建路上中醫力量顯身手

汶川十年:重建路上中醫力量顯身手

形成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中醫藥介入領域得以完善。已形成災傷初期中醫藥應急診治、中期臨床康復、後期功能康復以及全過程綜合整治模式。

中藥製劑得到高度肯定。“5·12”地震時為官兵研製的“都江堰Ⅰ號”“都江堰Ⅱ號”中藥製劑已被列為國家戰略用物資。

汶川十年:重建路上中醫力量顯身手

在抗震救災一線,醫療隊員在斷水、斷糧的情況下,搶救被廢墟掩埋的傷員,即使迎著一波接著一波的餘震也毫不退縮,甚至留下遺書勇闖震中災區。救護車司機白強、陳秋濤在前線三度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雪山,在半個多月裡日夜奔波了1.7萬多公里搶運傷員。

十年過去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廣東省13個市的對口支援下,災區人民眾志成城,重建家園,昔日災區已涅槃重生。

康養汶川中醫藥顯身手

漫步汶川縣,無論是縣城廣場、主要道路,還是在各個旅遊景點,“康養汶川”的宣傳條幅隨處可見,不時能在街道兩旁發現具有鮮明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中醫館、羌醫館、膏藥鋪。發展全域康養旅遊是該縣近年來的重點。

在今年1月的汶川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縣長旺娜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8年該縣將圍繞“運動康養·生態頤養·老年文養”主題,促進旅遊與康養深度融合,推進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建設,加快老年養護院項目建設。

“一到暑期,這些桌基本都坐滿了。”彭家溝農莊是汶川縣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之一,餐廳服務人員隨口就能說出一連串藥膳名,由汶川當地產天麻製作的各類藥膳是這裡的熱門菜。不只在彭家溝農莊,“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如喝碗天麻湯”等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廣告和標語在水磨鎮的農家樂餐館中隨處可見。

日前,四川省統計局發佈了汶川大地震十週年重災區經濟發展相關數據。2017年,39個國定重災縣地區GDP是2008年的3倍,實現服務業增加值總量是2008年的3.7倍。其中,汶川縣2017年旅遊接待共600.2萬人次,完成旅遊收入27.15億元,以康養旅遊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對汶川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不斷提升,以中醫藥為特色的康養旅遊正給包括汶川縣在內的地震重災區第三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文/趙維婷)

綜合整理自2018-5-11《中國中醫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