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重建路上中医力量显身手

汶川十年:重建路上中医力量显身手

形成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中医药介入领域得以完善。已形成灾伤初期中医药应急诊治、中期临床康复、后期功能康复以及全过程综合整治模式。

中药制剂得到高度肯定。“5·12”地震时为官兵研制的“都江堰Ⅰ号”“都江堰Ⅱ号”中药制剂已被列为国家战略用物资。

汶川十年:重建路上中医力量显身手

在抗震救灾一线,医疗队员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抢救被废墟掩埋的伤员,即使迎着一波接着一波的余震也毫不退缩,甚至留下遗书勇闯震中灾区。救护车司机白强、陈秋涛在前线三度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雪山,在半个多月里日夜奔波了1.7万多公里抢运伤员。

十年过去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广东省13个市的对口支援下,灾区人民众志成城,重建家园,昔日灾区已涅槃重生。

康养汶川中医药显身手

漫步汶川县,无论是县城广场、主要道路,还是在各个旅游景点,“康养汶川”的宣传条幅随处可见,不时能在街道两旁发现具有鲜明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中医馆、羌医馆、膏药铺。发展全域康养旅游是该县近年来的重点。

在今年1月的汶川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县长旺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8年该县将围绕“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主题,促进旅游与康养深度融合,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加快老年养护院项目建设。

“一到暑期,这些桌基本都坐满了。”彭家沟农庄是汶川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之一,餐厅服务人员随口就能说出一连串药膳名,由汶川当地产天麻制作的各类药膳是这里的热门菜。不只在彭家沟农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如喝碗天麻汤”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广告和标语在水磨镇的农家乐餐馆中随处可见。

日前,四川省统计局发布了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重灾区经济发展相关数据。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县地区GDP是2008年的3倍,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是2008年的3.7倍。其中,汶川县2017年旅游接待共600.2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27.15亿元,以康养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汶川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康养旅游正给包括汶川县在内的地震重灾区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文/赵维婷)

综合整理自2018-5-11《中国中医药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