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陳炯明?

丹囚生

最先知道陳炯明還是在課本之上,當時位於廣東的國民革命政府組織了包括黃埔軍校學生在內軍隊,兩次東征討伐陳炯明。而陳炯明也是以叛軍軍閥頭子的名目出現的。

當時對陳炯明的印象就是:亂臣賊子,叛變革命,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反動軍閥。然而隨著對陳炯明瞭解的深入,陳炯明臉譜化的反派形象逐漸消失。陳炯明似乎並不僅僅是一個革命的反對者,他與孫中山的矛盾更多的集中在政見不同,而對於陳炯明,連孫中山自己的評價都是“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陳炯明,字競存,1878年生於廣東海豐。著名粵系軍事將領,1911年參與辛亥革命,先後曾任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陸軍部總長等職務。因與孫中山政見不合,被國共討伐後下臺,後協助海外的華僑組織社團組織“洪門致公黨”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擔任該黨首任總理,1933年病逝於香港。陳炯明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他的所作所為窺探一二。

第一,主張聯省自治制省憲法,效仿美國聯邦制。這也是陳炯明與孫中山屢次起矛盾的根本原因。1920年,孫中山被非常國會選舉為非常大總統,但陳炯明反對非常大總統選舉,他認為依照總統選舉法。出席的國會議員應多於總數的2/3,即580人以上才能合法選舉總統,但當時廣州的議員只有200人,不符合法律,這樣的行徑與北方毀法沒有本質的不同。

第二,私德無虧。當時的報紙對陳炯明評論曾說“陳氏為人剛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為南北權要之模範。”陳炯明在政治上的觀點暫且不論,但在私生活和個人操守方面,陳炯明廉潔自守,不蓄私財,堪稱民國軍閥楷模。

陳炯明的政治主張,是否天真或不切實際我們暫且不論,但陳炯明參與辛亥革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且個人操守並無瑕疵,可見陳炯明並非課本及宣傳的一個簡單的反動軍閥而已。


鳶飛九天2018

文/炒米視角

”粵系”在近代史上是特殊的存在。因為在近代史上,粵系出了太多名人,陳銘樞、陳濟棠、鄧演達、張發奎、薛嶽、葉挺、張雲逸、陳炯明、鄧鏗等等。曾經是孫中山的革命班底。但孫中山理論大於操作,所以經常看似打下了一片江山,結果就被人“竊取”了。主要很大的原因在於自己沒有軍隊。

而南方的軍閥一直主張“聯省自治”,所以從大帥哥蔡鍔討袁護國開始,南方的軍閥實際上就不太希望北方的北洋勢力跨過浙江。


所以當後來皖系失利後,盧小嘉他爹盧永祥也想學南方的這一套,搞“聯省自治”,搞“遠交近攻”,但大勢所趨,任何人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當然這是後話了。

所以陳炯明勢力原本並不大,但是組建“廣東軍政府”後,由於資歷過硬(老同盟會員了,參加過早期的廣州新軍起義和辛亥革命),學識夠豐(秀才出身),關鍵私德較好(孫中山都服),所以順應形勢,逐漸坐大了。陳炯明是一個堅定的“聯省自治”的擁躉。在他是好不容易帶著粵軍打回廣州,趕走桂系的。所以他將廣州看作私產般,廣州在他的治下,經濟繁榮,治安穩定,教育昌明。


雖然政見不同,但當時南方軍閥對“北伐”是支持的。”不能獨善其身”的道理,陳炯明是懂的。但是從北伐前線回來的”鄧鏗”被刺殺,給他內心蒙了一層陰影。鄧鏗可以說是陳炯明的好友兼死黨,兩人相識較早,都是過命的交情。然而民國初年,死於暗殺的人實在太多。直到現在歷史都沒搞明白鄧鏗究竟死於誰?但按照誰得利的原則,似乎又指向了孫中山。至少當時陳炯明肯定是懷疑孫中山的吧。


有了這麼一個很深的芥蒂,本來就不愉快的合作就變得危如累卵了。陳炯明前後對孫中山“大元帥”的合法性提出質疑,然後故意“辭官”,結果又被孫中山給批准了。最後一層窗戶紙給捅破了。但是發生炮轟元帥府和粵秀樓的事情,這事是陳炯明授意的嗎?歷史撲簌迷離,估計誰都不會說清楚了。

但不管陳炯明本意如何?“懷璧其罪”,是無法逃脫嫌疑了。因而“陳炯明叛變革命”,從大的意義上,造就了蔣介石投機革命的成功;小的意義上造就了葉挺和薛嶽兩名戰將。

而最終歷史其實還是給了陳炯明公正評價的,我們熟知的民主黨派“致公黨”,首任總理便是陳炯明。誰也不會想到流浪香港的陳炯明窘迫到連棺材都沒有,最後用其母親的棺材下葬。臨死時,私德仍然加分。


炒米視角

陳炯明在那個複雜的時代,做了很多複雜的事情,是一個複雜的人。所以我們不能以“兩黨史觀”非黑即白的觀點來評價,而是要細緻分析、謹慎評價。章太炎在給陳炯明寫的墓誌銘中說:“餘獨傷其不幸,以惡名見蔑,故平其議而為之銘”。

我認為,還要再過三十年,人們才能接受對陳炯明和民國很多人物的公正評價。因為這涉及百年來,中國總路線的評價問題。

袁世凱稱帝是民國的一大轉折,從此中國陷入軍閥混戰。一個財政上的原因:清朝的義和團運動和庚子之亂,導致清朝要向列強賠款連本帶息共10億兩白銀。列強以清朝的關稅和部分鹽稅作為抵押,而這連個稅種是清朝末年最大的稅種,海關的控制權在西方手裡。中央一直財政缺乏,到袁世凱時,依然是財政匱乏,他不得不善後大借款2000萬。庚子賠款,最後到1939年才結束。中央沒有錢,一無法遣散地方軍和革命軍;二不能對地方形成絕對優勢。所以中央的北洋軍閥分裂後,全國就分裂成大大小小的軍閥世界。

沒有一個軍閥可以憑自己的軍力統一全國。唯一的可能,是接受外國勢力的資助。當時能夠真正出錢的是:日本、俄國。但是大規模接受外國資助,就會出賣中國利益,被稱為漢奸。很多軍閥不太想這麼幹。

陳炯明和很多人的聯省自治,在不投靠外國勢力的前提下,也算是一種思路。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中國有一次機會實現和平,但孫文等並不接受。

陳炯明的簡歷: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秀才,後來就讀於廣東法政學堂。

1909年,陳炯明創辦《海豐自治報》,鼓吹自治,說明他的自治思想很早就有,並且剛開始是提倡縣自治。同年,當選為廣東諮議局議員,提出《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議草》,推動地方自治。

陳炯明作為廣東諮議局代表,與丘逢甲一起去上海參加立憲請願大會。清政府以“我國幅員遼闊,籌備既未完全,國民知識程度又未劃一,如一時遽開議院,恐反致紛擾不安,適足為憲政前途之累”,拒絕馬上立憲。

陳炯明因此對清政府失望,參加了胡漢民組建的同盟會南方支部。1911年參與黃花崗起義,為敢死隊第四隊隊長,進攻巡警教練公所,失敗後逃往香港。

武昌起義爆發後,廣東同盟會推舉陳炯明為總司令光復惠州,1913年6月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廣東都督。

宋教仁被暗殺後,孫中山不採用法律和政治手段解決,而是倉促發動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時。陳炯明追隨孫中山在廣東宣佈獨立。1913年8月,擁護袁世凱的桂軍龍濟光攻佔廣州,陳炯明逃往南洋。

袁世凱稱帝后,陳炯明於1916年參加討袁,任粵軍總司令。

1917年,張勳復辟失敗,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絕恢復中華民國國會和臨時約法。同年1陳炯明參加護法運動,被孫中山任命為援閩粵軍總司令,擊敗福建督軍李厚基,佔據閩南。護法軍實權落入桂系手中。

1920年10月,陳炯明回師攻佔廣州,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後,又任命他為陸軍部長兼內務部部長。當時,陳炯明反對非常大總統選舉的,他認為:依總統選舉法,總統由議會選出,出席議員三分之二以上,但廣州的舊國會議員遠遠不足,無合法性,況且還是記名投票。陳炯明出兵西征擊潰桂軍。

1922年3月21日,粵軍總參謀長鄧鏗從香港回廣州,遇刺身亡。

1922年3月,陳炯明反對北伐。章太炎說:“孫公疑君(陳炯明)有它志,陰令部將以手銃伺君,其人弗忍,事稍洩。”孫中山曾派人秘密暗殺陳炯明,事未成。孫中山撤銷陳炯明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內務總長職務。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孫中山與奉、皖軍閥秘密同盟,夾擊直系。而皖系首領正是原來孫中山護法運動討伐的段祺瑞。孫中山此時的目的僅僅是奪取直系的地盤,跟護法沒一毛錢的關係。

孫中山與陳炯明爭吵激烈,陳炯明退讓到惠州,不再直接指揮粵軍。

1922年6月12日,孫中山通過報紙向粵軍下最後通牒:“我下令要粵軍全數退出省城30裡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壓服他。人家說我孫文是車大炮(講大話),但這回大炮更是厲害,不是用實心彈,而是用開花彈,或用八英寸口徑的大炮的毒氣彈,不難於三小時內把他六十餘營陳家軍變為泥粉。但殘害六十餘營的軍人,且驚動全城的居民,不免過於暴烈,但我不如此做去,他們終不罷休。我只望報界諸君,主持正義,十天之內,做足工夫,對於陳家軍,加以糾正。陳家軍若改變態度,即不啻如天之福,萬一無效,就不能不執行我海陸軍大元帥的職權,制裁他們了。”(《申報》1922年6月19日)

粵軍將領針鋒相對,發出請孫中山下野電:“不忍因一人以禍天下,為此合籲請孫中山先生實踐與徐同退之宣言,敝屣尊榮,翩然下野”。

1922年6月15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葉舉等人在鄭仙祠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孫文。此時,“陳炯明在惠州派秘書陳猛蓀持親筆信勸止葉舉……信大意說孫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勝固好,如其失敗,我以陸軍部長身份暫將部隊調返東江訓練,做充分準備,到時仍可收拾殘局。陳猛蓀持信送到鄭仙祠。葉舉閱後,當著陳猛蓀的面將信擲落地上,說陳炯明不知軍事,還說:回東江哪裡找吃的?叫陳猛蓀回報陳炯明事情已不容不發……陳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

1922年6月16日凌晨兩點,孫中山得到粵軍通知,粵軍部隊將攻擊粵秀樓。孫中山逃到黃埔永豐艦(中山艦)上,回到上海。孫中山調集所有能調集的部隊,收買桂系,討伐陳炯明。

1923年1月,陳炯明敗退到惠州。

1924年,廣州商團因反對孫中山濫收捐稅發動戰爭。孫中山進行了嚴厲鎮壓,廣州西關被摧毀,平民死傷嚴重,黃飛鴻的寶芝林也被燒燬。陳炯明組織軍隊進攻廣州,被擊退。年底,孫中山進行了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

1925年,蔣介石的黃埔軍第二次東征徹底打垮陳炯明。

陳炯明將黑社會洪門致公堂改組為中國致公黨,今天仍然是大陸八個民主黨派之一。

後來陳炯明避居香港,日本侵華時,拒絕了日本。

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

陳炯明幾個關鍵問題的討論與評價:

1,陳炯明是否暗殺了粵軍第一師創始人鄧鏗?

國民黨官史一向說鄧鏗是被陳炯明暗殺的,但目前來看孫中山指示暗殺可能性更大。

1922年3月21日,陳炯明的親信粵軍參謀長鄧鏗從香港回廣州,在廣九車站突然遇刺,兩天後身亡。據羅香林記述:“公知兇手所自來,且身中要害,知不能免,急命司車者駛回省署,告陳公(炯明)暨家人親友以後事。”(羅香林:《革命先烈鄧公仲元傳》)《陳炯明叛國史》也說:“鄧被刺後,抬入總司令部,曾向大眾嘆氣言曰:‘我知參謀長地位危險,何必自己人殺自己人。’有問兇手為誰者,鄧又嘆氣,謂:‘我認得,真不料他殺我。’”

如果鄧鏗認得兇手與陳炯明有關,他怎麼會在受傷後馬上返回省署(陳炯明辦公的地方),又命人通知陳炯明呢?後來陳炯明辭職離開廣州時,“鄧仲元(鏗)夫人及鄧之介弟聞訊,趕至車站送行,陳與之談話甚久,語及鄧仲元身後時局之狀況,相對泣下。”(《申報》1922年4月30日)

駐廣州的美、英兩國領事館也認為,刺殺鄧鏗,是孫派國民黨人所為。美國副領事在1922年4月4日有一份報告說:“關於謀殺鄧鏗的動機,我從外國情報探得兩報告,一說是廣西系所為,另一說是國民黨,以警告陳炯明而下毒手。”英國總領事在4月22日也有一份報告說:“國民黨謀殺陳炯明的參謀長鄧鏗,現已為眾所周知的事實。”

鄧鏗為陳炯明部下近十年,一直在陳和孫之間調和矛盾,鄧鏗臨終前嘆息:好人難做!大約孫中山要鄧鏗徹底背叛陳炯明,鄧鏗不答應,還是堅持雙方合作。孫中山大約惱羞成怒,出此下策。這僅僅是我的推測,但孫中山的嫌疑最大。

2,陳炯明與聯省自治,縣自治

陳炯明的政治主張體現在他的《建設方略》和《中國統一芻議》,他一直主張“聯省自治”,與孫中山決裂後,他對章太炎說:“然為國努力,無論在位在野,務達此制(指自治省聯邦制)而後已。”

陳炯明的政治態度是認真的,在聯省自治中包含了縣級自治。陳炯明主政廣東時頒佈《暫行縣自治條例》,《暫行縣長選舉條例》和《暫行縣議會議員選舉條例》。條例規定,縣級政府具有地方部分事務的決策權,而條例未規定者歸省政府管理。縣議會議員有限期,縣政府受省政府監督。

此時的孫中山已迷信武力,想通過軍隊統一中國。為了給聯省自治潑髒水、扯後腿,孫中山提出了縣自治。孫中山很快也拋棄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把自己的意志安置在整個民族意志的頭上,以他個人的《建國大綱》取代《臨時約法》。

孫中山的設想是:先軍事統一全國,稱為軍政。一省底定後,由國民黨訓政,可以進行縣自治。等全國所有的縣都自治好了,才開始省自治,全國進入憲政。孫中山的設想最終退化為黨國專政。

3,與孫中山的關係

陳炯明與孫中山的公開決裂,陳炯明是有些優柔寡斷。要麼他從此離開政治舞臺,要麼與孫中山和平分手(難度大一些,但不是不可能)。如果是這樣,陳炯明得到的評價會更好一些。

1922年兵變後,國威爾遜總統的信使摩根公司代表託蒙特,拜訪孫中山,問中國怎樣才能南北和平?“孫文乾脆地回答:南北方的和平?為什麼?只要給我二千五百萬,就可以裝備一倍的軍隊,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和平”。

孫中山一直匱於財政問題,早在南京時,孫中山就把中國最大重工企業漢冶萍公司抵押給日本換取了500萬大洋,還與日本秘密接洽妄圖以3000萬大洋把滿洲送給日本。

1923年的孫中山可以說是眾叛親離,一籌莫展。此時蘇俄的列寧派越飛找上孫中山,答應給錢、給武器、給軍事訓練,但是有三個條件:國共合作;承認外蒙古被蘇俄佔領的現狀;承認蘇俄繼承沙俄在東北中東鐵路的特權。

孫中山滿口答應,發佈《孫文越飛宣言》,關鍵的兩條:

“且與越飛君同意現行(中東)鐵路管理法,只能由中俄兩國政府不加成見,協商暫時改組。”

“孫博士因此以為俄國軍隊不必立時由外蒙撤退”。

而這兩條是大多數軍閥所不同意的。列寧在找孫中山之前,已經找了吳佩孚,因吳佩孚反對上述兩條而作罷。

蘇俄援助孫中山的黃埔軍校及武裝共200萬金盧布,當時金盧布的含金量是7.7g,按現價1g250元計算,約價值今天人民幣38.5億。有了這些錢打敗那些沒有多少外援的軍閥綽綽有餘了。


沂藍書院趙月光

在民國曆史上,陳炯明是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同時也有很大的爭議,他參加過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算是革命先驅,但是“炮轟總統府”更是成了他一生揮之不去的“汙點”,也成了他背叛革命的象徵。

那麼和孫中山決裂就等於背叛革命嗎?在我看來,這顯然不是一回事。

先來簡單說下孫中山和陳炯明為什麼決裂

在當時,中國實際上存在兩個政府,北方是北洋政府,總統是徐世昌,南方是“護法軍政府”,孫中山擔任“非常大總統”,這個“非常”不是非凡的意思,而是通過非正常選舉方式,擔任的非常時期的大總統。

孫中山主張武力統一中國積極籌劃北伐,而陳炯明卻想搞“聯省自治”,就是建立類似於美國的聯邦制國家。因為陳炯明太想將他的家鄉,他親自宣佈獨立的廣東治理成一個模範省。

由於政治主張的完全不同,孫,陳二人的矛盾也越來越深,孫中山先是免去了陳炯明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的職務,陳炯明不甘示弱,鼓動下屬發表了一篇電文《粵軍全體官兵請孫中山下野電》,想逼迫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職務。

緊接著就發生了“炮轟總統府”事件也被稱為“六一六事變”,這件事表明了陳炯明和孫中山徹底決裂,同時也成了陳炯明背叛革命的象徵。現在有很多學者分析,陳炯明並不是想殺死孫中山,只是想將它從自己的地盤趕走,否則孫中山不可能在炮擊前就得到消息。

“六一六事變”爆發後,孫中山通電討伐陳炯明。

陳炯明先是被滇、桂、粵聯軍擊敗,退守東江,孫中山得以重返廣州,建立廣州國民政府,緊接著在蔣介石帶領下,黃埔學生軍開始了兩次東征,陳炯明失敗後出走香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蔣介石的崛起和陳炯明有很大關係。

1933年,陳炯明在貧困中在香港病逝。在我個人看來陳炯明是革命先驅,同時也是粵系軍閥,但是並不能因為政治主張不同就被定義為叛徒。還是應該公平的看待這件事。


一點點歷史

陳炯明是一個投機者,是一個有野心的軍閥頭目,利用革命起勢造勢,最終實力達到了一定程度後暴露了他的野心,背叛了革命!陳炯明擁兵自重,最終被桂軍和黃埔學生軍擊敗,之後隱退香港,鬱鬱而終!

陳炯明出生的時代,清朝式微,內焦外困,處在滅亡崩潰的邊緣。陳炯明投身革命,加入起義軍隊,想在亂世之中混成一方諸侯!陳炯明先後參加了同盟會領導的多次起義,袁世凱統一天下後,又先後參加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最終因為軍功卓著,成為廣東省都督。



孫中山先生在袁世凱稱帝后,打算武裝推翻袁世凱的帝制,打敗北洋軍閥,重新統一天下!而作為廣東都督的陳炯明則想裂土分疆,割據廣東,提出聯省自治的方案。二者矛盾不可調和,於是爆發了戰爭,最終陳炯明戰敗下野,隱居香港,重病而亡!


陳炯明和秦末時期的名將英布一樣,精通軍徵,作戰驍勇,但是野心太大,總想成為一方諸侯。陳炯明的結局和英布一樣,都是失敗後身退病亡的。作為粵軍軍閥的頭目,陳炯明的一生是走錯一步,全盤皆輸!


大秦鐵鷹劍士

一直以來,陳炯明都是反動軍閥,反叛革命的存在,其實,我認為對於陳,還是那句老話,成王敗寇!

陳炯明當然是軍閥,而且是粵軍的軍閥首領,在我答的一個關於《為什麼現在影視劇中不怎麼表現粵軍》中,答了有關粵軍的事,其實陳炯明就是粵軍,只不過後來被孫中山打敗,粵軍就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陳炯明早年參加過黃花崗起義,在推翻清朝的過程中,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是同盟會的早期人物之一,當年孫中山走投無路,是陳炯明幫了他一把,讓他在廣東落腳,後來所謂的炮擊總統府,在陳炯明看來,不過是我請你來的,現在想攆你走了!

陳炯明發動兵變是在1922年,當時正是北洋軍閥直系執政期間,在1920年之前,是皖系執政,其中段祺瑞一直主張武力統一,其中馮玉祥和吳佩孚等人主張南北議和,不打南方就顯得有骨氣,方向正確。

後來陳炯明倡導“聯省自治”,反對北伐,就是學習美國實行聯邦制,各個省有獨立的政權,但還是統一的政權,這個和孫中山的思想發生衝撞,最終失敗,當然,陳炯明的這個思想不知道對錯,畢竟沒有成功,就像宋教仁的思想也和孫中山不一樣。

嗯,和孫中山思想一樣的只有汪精衛和蔣介石,就連黃興後來也和孫中山分道揚鑣,孫中山有點像慕容復,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意思。

但是,拋開這些政治理念不說,陳炯明反對南北戰爭怎麼就成了壞人了,難道停止內戰,積極發展不是當時民心所向嗎?馮玉祥和吳佩孚等人在攻打南方護法軍的時候,多次陣前議和,怎麼不說他們是壞人。

果然是一個成王敗寇的時代啊!

另外,南方這些軍閥,也都是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陳炯明的這個“聯省自治”是基於當時軍閥割據而採取的一種妥協方式,換句話說,那些南方軍閥如果不想自治的話,那麼,哪來的滇軍,哪來的桂軍,哪來的黔軍?

北伐戰爭,說到底其實也是一場南方軍閥對抗北方軍閥,新軍閥對抗老軍閥,地方軍閥對抗中央軍閥,可是北伐勝利了,軍閥割據結束了嗎?北伐勝利後蔣介石代表中央,想要削弱地方軍閥,接下來發生比整個北洋軍閥時期更加強烈的軍閥大戰,就是蔣桂之爭,蔣馮之爭,蔣閻之爭的中原大戰,如果再加上張學良的東北軍,參戰人數上百萬。

所以,這些軍閥都是自來水,就別裝清純了!


史論縱橫

有關陳炯明這個人,其實很難評價他。說他是革命元勳吧,黃埔學生軍打的第一個對手就是他;說他是匪首吧,他又確實在孫中山最困難的時候狠狠拉過一把。所以,不好隨便定性這個人物。

陳炯明是老同盟會了,甚至參加過著名的黃花崗起義。而在辛亥革命以後,他就基本成了廣東最說得上話的幾位之一。他積極參加護法運動以及二次革命,並且確保在風雲變幻之際,廣東依然可以作為革命的大本營存在。

但在孫中山當選“非常大總統”的時候,陳炯明與其爆發了激烈衝突。陳炯明認為僅僅兩百餘人的“非常國會”是不符合憲法精神的,而孫中山則認為非常時期就要有非常手段。兩人第一次決裂。

不久後因為護法運動兩人重新合作,但是裂痕越加深刻,陳炯明認為應該效法美國搞聯省自治,先在廣東做試點推廣憲政,而孫中山則非要學朱元璋,北伐軍閥,並且強迫不願北伐的陳炯明交錢交兵。

不久,北方的徐世昌宣佈辭職,而之前表示願意和徐世昌共同下野的孫中山卻拒絕下臺,並且進一步逼迫陳炯明出兵。終於有了著名的炮擊總統府事件。從此以後陳炯明就被樹立成了反革命,並且最終落寞離世。

有關陳炯明的故事,簡要的講起來就這麼多。有關他的定性,我想諸公也自有分辨。我只想說:

意見不合可以商量,但是上升到人身攻擊以及道德毀謗,實在沒有必要。百年後的陳炯明,作為致公黨的首任總理,早已得到了他應有的那份寧靜。


青言論史

陳炯明:(1878-1933),字競存,廣東人,粵系首領和軍閥。1908年畢業於廣東法政學堂,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時,率部光復了惠州。廣東軍政府成立時,被推舉為代理都督。“二次革命”時,宣佈廣東獨立,討伐袁世凱,失敗後逃到海外。1916年回到廣東,參加“護國討袁”戰爭。1917年又參加孫中山的護髮運動,1920年擔任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這一時期陳炯明還是一個革命者。


從1921年開始,陳炯明的立場開始轉變。陳炯明是堅持“聯省自治”運動,主張實行美國的聯邦體制。這一點與孫中山用武力統一中國的主張大相徑庭。陳炯明與孫中山開始分道揚鑣,陳開始阻止孫中山的北伐。陳炯明之所以主張“聯省自治”,目的在於割據廣東。為了阻止孫中山的統一,陳炯明發動了叛亂,在黃埔學生軍兩次東征的打擊下,陳炯明的勢力被徹底消滅,陳逃往香港。晚年卻生活淒涼,用自己母親的棺材下葬。


歷史軍魂

革命家用在這個傢伙的身上簡直是侮辱革命的偉大意義,在其一生的軍事生涯中,本來是可以好好的當個革命家,甚至流芳百世,成為名副其實的辛亥元老,但是在利益的面前,他無疑展現了軍閥的貪婪,而且給了革命致命一擊,但在之後黃埔將士的力戰之下,其最終孤獨下野。



陳炯明是粵系早期領袖將領,而大家都知道,因為孫文的原因,所以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很多骨幹分子都是廣東人,而陳炯明也不例外,他還參加過黃花崗起義,那時候就擔任敢死隊的隊長,在武昌起義後,其又到廣東組織起義活動,如此資歷,也為他換來了廣東都督一職。縱觀其早期的革命生涯,也算是一位領袖級的人物,但是他這個人,確實有著軍閥的傾向,在革命早期,他的很多主張就和孫文的一統不想複合,沒錯,陳炯明想搞的就是獨裁,也就是所謂的聯省自治。



而他的這一主張,明顯是軍閥所固有的思想,這也為他日後反叛革命提供了動機,就在辛亥革命之後,陳炯明時而親近北洋政府,時而又投身於大革命,這種首鼠兩端的行為使得他的勢力不斷髮展壯大,成為了西南的一大地方實力派。在1922年孫文組織北伐之際,他先是提反對主張,後又炮轟總統府,公然背叛革命,當然了,這也讓孫文有了辦軍校的念頭,當然日後的黃埔生通過東征就斷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在陳炯明公然背叛革命之後,其先是被桂軍等地方革命軍擊退,而後來在黃埔軍校建立後,通過兩次東征,最終擊敗了陳炯明的數萬大軍,將其趕出了廣東,後來陳炯明流亡香港,於1933年病逝。

這種人物,觀其一生確實悲哀,把革命當做一種發家致富的手段,而不是為了理想,所以他的失敗是註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