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炯明?

丹囚生

最先知道陈炯明还是在课本之上,当时位于广东的国民革命政府组织了包括黄埔军校学生在内军队,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而陈炯明也是以叛军军阀头子的名目出现的。

当时对陈炯明的印象就是:乱臣贼子,叛变革命,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反动军阀。然而随着对陈炯明了解的深入,陈炯明脸谱化的反派形象逐渐消失。陈炯明似乎并不仅仅是一个革命的反对者,他与孙中山的矛盾更多的集中在政见不同,而对于陈炯明,连孙中山自己的评价都是“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陈炯明,字竞存,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著名粤系军事将领,1911年参与辛亥革命,先后曾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陆军部总长等职务。因与孙中山政见不合,被国共讨伐后下台,后协助海外的华侨组织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党”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担任该党首任总理,1933年病逝于香港。陈炯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从他的所作所为窥探一二。

第一,主张联省自治制省宪法,效仿美国联邦制。这也是陈炯明与孙中山屡次起矛盾的根本原因。1920年,孙中山被非常国会选举为非常大总统,但陈炯明反对非常大总统选举,他认为依照总统选举法。出席的国会议员应多于总数的2/3,即580人以上才能合法选举总统,但当时广州的议员只有200人,不符合法律,这样的行径与北方毁法没有本质的不同。

第二,私德无亏。当时的报纸对陈炯明评论曾说“陈氏为人刚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为南北权要之模范。”陈炯明在政治上的观点暂且不论,但在私生活和个人操守方面,陈炯明廉洁自守,不蓄私财,堪称民国军阀楷模。

陈炯明的政治主张,是否天真或不切实际我们暂且不论,但陈炯明参与辛亥革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且个人操守并无瑕疵,可见陈炯明并非课本及宣传的一个简单的反动军阀而已。


鸢飞九天2018

文/炒米视角

”粤系”在近代史上是特殊的存在。因为在近代史上,粤系出了太多名人,陈铭枢、陈济棠、邓演达、张发奎、薛岳、叶挺、张云逸、陈炯明、邓铿等等。曾经是孙中山的革命班底。但孙中山理论大于操作,所以经常看似打下了一片江山,结果就被人“窃取”了。主要很大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军队。

而南方的军阀一直主张“联省自治”,所以从大帅哥蔡锷讨袁护国开始,南方的军阀实际上就不太希望北方的北洋势力跨过浙江。


所以当后来皖系失利后,卢小嘉他爹卢永祥也想学南方的这一套,搞“联省自治”,搞“远交近攻”,但大势所趋,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当然这是后话了。

所以陈炯明势力原本并不大,但是组建“广东军政府”后,由于资历过硬(老同盟会员了,参加过早期的广州新军起义和辛亥革命),学识够丰(秀才出身),关键私德较好(孙中山都服),所以顺应形势,逐渐坐大了。陈炯明是一个坚定的“联省自治”的拥趸。在他是好不容易带着粤军打回广州,赶走桂系的。所以他将广州看作私产般,广州在他的治下,经济繁荣,治安稳定,教育昌明。


虽然政见不同,但当时南方军阀对“北伐”是支持的。”不能独善其身”的道理,陈炯明是懂的。但是从北伐前线回来的”邓铿”被刺杀,给他内心蒙了一层阴影。邓铿可以说是陈炯明的好友兼死党,两人相识较早,都是过命的交情。然而民国初年,死于暗杀的人实在太多。直到现在历史都没搞明白邓铿究竟死于谁?但按照谁得利的原则,似乎又指向了孙中山。至少当时陈炯明肯定是怀疑孙中山的吧。


有了这么一个很深的芥蒂,本来就不愉快的合作就变得危如累卵了。陈炯明前后对孙中山“大元帅”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然后故意“辞官”,结果又被孙中山给批准了。最后一层窗户纸给捅破了。但是发生炮轰元帅府和粤秀楼的事情,这事是陈炯明授意的吗?历史扑簌迷离,估计谁都不会说清楚了。

但不管陈炯明本意如何?“怀璧其罪”,是无法逃脱嫌疑了。因而“陈炯明叛变革命”,从大的意义上,造就了蒋介石投机革命的成功;小的意义上造就了叶挺和薛岳两名战将。

而最终历史其实还是给了陈炯明公正评价的,我们熟知的民主党派“致公党”,首任总理便是陈炯明。谁也不会想到流浪香港的陈炯明窘迫到连棺材都没有,最后用其母亲的棺材下葬。临死时,私德仍然加分。


炒米视角

陈炯明在那个复杂的时代,做了很多复杂的事情,是一个复杂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以“两党史观”非黑即白的观点来评价,而是要细致分析、谨慎评价。章太炎在给陈炯明写的墓志铭中说:“余独伤其不幸,以恶名见蔑,故平其议而为之铭”。

我认为,还要再过三十年,人们才能接受对陈炯明和民国很多人物的公正评价。因为这涉及百年来,中国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袁世凯称帝是民国的一大转折,从此中国陷入军阀混战。一个财政上的原因:清朝的义和团运动和庚子之乱,导致清朝要向列强赔款连本带息共10亿两白银。列强以清朝的关税和部分盐税作为抵押,而这连个税种是清朝末年最大的税种,海关的控制权在西方手里。中央一直财政缺乏,到袁世凯时,依然是财政匮乏,他不得不善后大借款2000万。庚子赔款,最后到1939年才结束。中央没有钱,一无法遣散地方军和革命军;二不能对地方形成绝对优势。所以中央的北洋军阀分裂后,全国就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军阀世界。

没有一个军阀可以凭自己的军力统一全国。唯一的可能,是接受外国势力的资助。当时能够真正出钱的是:日本、俄国。但是大规模接受外国资助,就会出卖中国利益,被称为汉奸。很多军阀不太想这么干。

陈炯明和很多人的联省自治,在不投靠外国势力的前提下,也算是一种思路。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中国有一次机会实现和平,但孙文等并不接受。

陈炯明的简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秀才,后来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

1909年,陈炯明创办《海丰自治报》,鼓吹自治,说明他的自治思想很早就有,并且刚开始是提倡县自治。同年,当选为广东谘议局议员,提出《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议草》,推动地方自治。

陈炯明作为广东谘议局代表,与丘逢甲一起去上海参加立宪请愿大会。清政府以“我国幅员辽阔,筹备既未完全,国民知识程度又未划一,如一时遽开议院,恐反致纷扰不安,适足为宪政前途之累”,拒绝马上立宪。

陈炯明因此对清政府失望,参加了胡汉民组建的同盟会南方支部。1911年参与黄花岗起义,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进攻巡警教练公所,失败后逃往香港。

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同盟会推举陈炯明为总司令光复惠州,1913年6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广东都督。

宋教仁被暗杀后,孙中山不采用法律和政治手段解决,而是仓促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时。陈炯明追随孙中山在广东宣布独立。1913年8月,拥护袁世凯的桂军龙济光攻占广州,陈炯明逃往南洋。

袁世凯称帝后,陈炯明于1916年参加讨袁,任粤军总司令。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同年1陈炯明参加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击败福建督军李厚基,占据闽南。护法军实权落入桂系手中。

1920年10月,陈炯明回师攻占广州,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又任命他为陆军部长兼内务部部长。当时,陈炯明反对非常大总统选举的,他认为:依总统选举法,总统由议会选出,出席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但广州的旧国会议员远远不足,无合法性,况且还是记名投票。陈炯明出兵西征击溃桂军。

1922年3月21日,粤军总参谋长邓铿从香港回广州,遇刺身亡。

1922年3月,陈炯明反对北伐。章太炎说:“孙公疑君(陈炯明)有它志,阴令部将以手铳伺君,其人弗忍,事稍泄。”孙中山曾派人秘密暗杀陈炯明,事未成。孙中山撤销陈炯明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职务。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与奉、皖军阀秘密同盟,夹击直系。而皖系首领正是原来孙中山护法运动讨伐的段祺瑞。孙中山此时的目的仅仅是夺取直系的地盘,跟护法没一毛钱的关系。

孙中山与陈炯明争吵激烈,陈炯明退让到惠州,不再直接指挥粤军。

1922年6月12日,孙中山通过报纸向粤军下最后通牒:“我下令要粤军全数退出省城30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压服他。人家说我孙文是车大炮(讲大话),但这回大炮更是厉害,不是用实心弹,而是用开花弹,或用八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毒气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但残害六十余营的军人,且惊动全城的居民,不免过于暴烈,但我不如此做去,他们终不罢休。我只望报界诸君,主持正义,十天之内,做足工夫,对于陈家军,加以纠正。陈家军若改变态度,即不啻如天之福,万一无效,就不能不执行我海陆军大元帅的职权,制裁他们了。”(《申报》1922年6月19日)

粤军将领针锋相对,发出请孙中山下野电:“不忍因一人以祸天下,为此合吁请孙中山先生实践与徐同退之宣言,敝屣尊荣,翩然下野”。

1922年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叶举等人在郑仙祠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文。此时,“陈炯明在惠州派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信大意说孙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胜固好,如其失败,我以陆军部长身份暂将部队调返东江训练,做充分准备,到时仍可收拾残局。陈猛荪持信送到郑仙祠。叶举阅后,当着陈猛荪的面将信掷落地上,说陈炯明不知军事,还说:回东江哪里找吃的?叫陈猛荪回报陈炯明事情已不容不发……陈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

1922年6月16日凌晨两点,孙中山得到粤军通知,粤军部队将攻击粤秀楼。孙中山逃到黄埔永丰舰(中山舰)上,回到上海。孙中山调集所有能调集的部队,收买桂系,讨伐陈炯明。

1923年1月,陈炯明败退到惠州。

1924年,广州商团因反对孙中山滥收捐税发动战争。孙中山进行了严厉镇压,广州西关被摧毁,平民死伤严重,黄飞鸿的宝芝林也被烧毁。陈炯明组织军队进攻广州,被击退。年底,孙中山进行了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

1925年,蒋介石的黄埔军第二次东征彻底打垮陈炯明。

陈炯明将黑社会洪门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今天仍然是大陆八个民主党派之一。

后来陈炯明避居香港,日本侵华时,拒绝了日本。

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

陈炯明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与评价:

1,陈炯明是否暗杀了粤军第一师创始人邓铿?

国民党官史一向说邓铿是被陈炯明暗杀的,但目前来看孙中山指示暗杀可能性更大。

1922年3月21日,陈炯明的亲信粤军参谋长邓铿从香港回广州,在广九车站突然遇刺,两天后身亡。据罗香林记述:“公知凶手所自来,且身中要害,知不能免,急命司车者驶回省署,告陈公(炯明)暨家人亲友以后事。”(罗香林:《革命先烈邓公仲元传》)《陈炯明叛国史》也说:“邓被刺后,抬入总司令部,曾向大众叹气言曰:‘我知参谋长地位危险,何必自己人杀自己人。’有问凶手为谁者,邓又叹气,谓:‘我认得,真不料他杀我。’”

如果邓铿认得凶手与陈炯明有关,他怎么会在受伤后马上返回省署(陈炯明办公的地方),又命人通知陈炯明呢?后来陈炯明辞职离开广州时,“邓仲元(铿)夫人及邓之介弟闻讯,赶至车站送行,陈与之谈话甚久,语及邓仲元身后时局之状况,相对泣下。”(《申报》1922年4月30日)

驻广州的美、英两国领事馆也认为,刺杀邓铿,是孙派国民党人所为。美国副领事在1922年4月4日有一份报告说:“关于谋杀邓铿的动机,我从外国情报探得两报告,一说是广西系所为,另一说是国民党,以警告陈炯明而下毒手。”英国总领事在4月22日也有一份报告说:“国民党谋杀陈炯明的参谋长邓铿,现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邓铿为陈炯明部下近十年,一直在陈和孙之间调和矛盾,邓铿临终前叹息:好人难做!大约孙中山要邓铿彻底背叛陈炯明,邓铿不答应,还是坚持双方合作。孙中山大约恼羞成怒,出此下策。这仅仅是我的推测,但孙中山的嫌疑最大。

2,陈炯明与联省自治,县自治

陈炯明的政治主张体现在他的《建设方略》和《中国统一刍议》,他一直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决裂后,他对章太炎说:“然为国努力,无论在位在野,务达此制(指自治省联邦制)而后已。”

陈炯明的政治态度是认真的,在联省自治中包含了县级自治。陈炯明主政广东时颁布《暂行县自治条例》,《暂行县长选举条例》和《暂行县议会议员选举条例》。条例规定,县级政府具有地方部分事务的决策权,而条例未规定者归省政府管理。县议会议员有限期,县政府受省政府监督。

此时的孙中山已迷信武力,想通过军队统一中国。为了给联省自治泼脏水、扯后腿,孙中山提出了县自治。孙中山很快也抛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把自己的意志安置在整个民族意志的头上,以他个人的《建国大纲》取代《临时约法》。

孙中山的设想是:先军事统一全国,称为军政。一省底定后,由国民党训政,可以进行县自治。等全国所有的县都自治好了,才开始省自治,全国进入宪政。孙中山的设想最终退化为党国专政。

3,与孙中山的关系

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公开决裂,陈炯明是有些优柔寡断。要么他从此离开政治舞台,要么与孙中山和平分手(难度大一些,但不是不可能)。如果是这样,陈炯明得到的评价会更好一些。

1922年兵变后,国威尔逊总统的信使摩根公司代表托蒙特,拜访孙中山,问中国怎样才能南北和平?“孙文干脆地回答:南北方的和平?为什么?只要给我二千五百万,就可以装备一倍的军队,然后我们就可以得到和平”。

孙中山一直匮于财政问题,早在南京时,孙中山就把中国最大重工企业汉冶萍公司抵押给日本换取了500万大洋,还与日本秘密接洽妄图以3000万大洋把满洲送给日本。

1923年的孙中山可以说是众叛亲离,一筹莫展。此时苏俄的列宁派越飞找上孙中山,答应给钱、给武器、给军事训练,但是有三个条件:国共合作;承认外蒙古被苏俄占领的现状;承认苏俄继承沙俄在东北中东铁路的特权。

孙中山满口答应,发布《孙文越飞宣言》,关键的两条:

“且与越飞君同意现行(中东)铁路管理法,只能由中俄两国政府不加成见,协商暂时改组。”

“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

而这两条是大多数军阀所不同意的。列宁在找孙中山之前,已经找了吴佩孚,因吴佩孚反对上述两条而作罢。

苏俄援助孙中山的黄埔军校及武装共200万金卢布,当时金卢布的含金量是7.7g,按现价1g250元计算,约价值今天人民币38.5亿。有了这些钱打败那些没有多少外援的军阀绰绰有余了。


沂蓝书院赵月光

在民国历史上,陈炯明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有很大的争议,他参加过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算是革命先驱,但是“炮轰总统府”更是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污点”,也成了他背叛革命的象征。

那么和孙中山决裂就等于背叛革命吗?在我看来,这显然不是一回事。

先来简单说下孙中山和陈炯明为什么决裂

在当时,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政府,北方是北洋政府,总统是徐世昌,南方是“护法军政府”,孙中山担任“非常大总统”,这个“非常”不是非凡的意思,而是通过非正常选举方式,担任的非常时期的大总统。

孙中山主张武力统一中国积极筹划北伐,而陈炯明却想搞“联省自治”,就是建立类似于美国的联邦制国家。因为陈炯明太想将他的家乡,他亲自宣布独立的广东治理成一个模范省。

由于政治主张的完全不同,孙,陈二人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孙中山先是免去了陈炯明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的职务,陈炯明不甘示弱,鼓动下属发表了一篇电文《粤军全体官兵请孙中山下野电》,想逼迫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

紧接着就发生了“炮轰总统府”事件也被称为“六一六事变”,这件事表明了陈炯明和孙中山彻底决裂,同时也成了陈炯明背叛革命的象征。现在有很多学者分析,陈炯明并不是想杀死孙中山,只是想将它从自己的地盘赶走,否则孙中山不可能在炮击前就得到消息。

“六一六事变”爆发后,孙中山通电讨伐陈炯明。

陈炯明先是被滇、桂、粤联军击败,退守东江,孙中山得以重返广州,建立广州国民政府,紧接着在蒋介石带领下,黄埔学生军开始了两次东征,陈炯明失败后出走香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蒋介石的崛起和陈炯明有很大关系。

1933年,陈炯明在贫困中在香港病逝。在我个人看来陈炯明是革命先驱,同时也是粤系军阀,但是并不能因为政治主张不同就被定义为叛徒。还是应该公平的看待这件事。


一点点历史

陈炯明是一个投机者,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头目,利用革命起势造势,最终实力达到了一定程度后暴露了他的野心,背叛了革命!陈炯明拥兵自重,最终被桂军和黄埔学生军击败,之后隐退香港,郁郁而终!

陈炯明出生的时代,清朝式微,内焦外困,处在灭亡崩溃的边缘。陈炯明投身革命,加入起义军队,想在乱世之中混成一方诸侯!陈炯明先后参加了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袁世凯统一天下后,又先后参加了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最终因为军功卓著,成为广东省都督。



孙中山先生在袁世凯称帝后,打算武装推翻袁世凯的帝制,打败北洋军阀,重新统一天下!而作为广东都督的陈炯明则想裂土分疆,割据广东,提出联省自治的方案。二者矛盾不可调和,于是爆发了战争,最终陈炯明战败下野,隐居香港,重病而亡!


陈炯明和秦末时期的名将英布一样,精通军征,作战骁勇,但是野心太大,总想成为一方诸侯。陈炯明的结局和英布一样,都是失败后身退病亡的。作为粤军军阀的头目,陈炯明的一生是走错一步,全盘皆输!


大秦铁鹰剑士

一直以来,陈炯明都是反动军阀,反叛革命的存在,其实,我认为对于陈,还是那句老话,成王败寇!

陈炯明当然是军阀,而且是粤军的军阀首领,在我答的一个关于《为什么现在影视剧中不怎么表现粤军》中,答了有关粤军的事,其实陈炯明就是粤军,只不过后来被孙中山打败,粤军就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陈炯明早年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在推翻清朝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同盟会的早期人物之一,当年孙中山走投无路,是陈炯明帮了他一把,让他在广东落脚,后来所谓的炮击总统府,在陈炯明看来,不过是我请你来的,现在想撵你走了!

陈炯明发动兵变是在1922年,当时正是北洋军阀直系执政期间,在1920年之前,是皖系执政,其中段祺瑞一直主张武力统一,其中冯玉祥和吴佩孚等人主张南北议和,不打南方就显得有骨气,方向正确。

后来陈炯明倡导“联省自治”,反对北伐,就是学习美国实行联邦制,各个省有独立的政权,但还是统一的政权,这个和孙中山的思想发生冲撞,最终失败,当然,陈炯明的这个思想不知道对错,毕竟没有成功,就像宋教仁的思想也和孙中山不一样。

嗯,和孙中山思想一样的只有汪精卫和蒋介石,就连黄兴后来也和孙中山分道扬镳,孙中山有点像慕容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意思。

但是,抛开这些政治理念不说,陈炯明反对南北战争怎么就成了坏人了,难道停止内战,积极发展不是当时民心所向吗?冯玉祥和吴佩孚等人在攻打南方护法军的时候,多次阵前议和,怎么不说他们是坏人。

果然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时代啊!

另外,南方这些军阀,也都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陈炯明的这个“联省自治”是基于当时军阀割据而采取的一种妥协方式,换句话说,那些南方军阀如果不想自治的话,那么,哪来的滇军,哪来的桂军,哪来的黔军?

北伐战争,说到底其实也是一场南方军阀对抗北方军阀,新军阀对抗老军阀,地方军阀对抗中央军阀,可是北伐胜利了,军阀割据结束了吗?北伐胜利后蒋介石代表中央,想要削弱地方军阀,接下来发生比整个北洋军阀时期更加强烈的军阀大战,就是蒋桂之争,蒋冯之争,蒋阎之争的中原大战,如果再加上张学良的东北军,参战人数上百万。

所以,这些军阀都是自来水,就别装清纯了!


史论纵横

有关陈炯明这个人,其实很难评价他。说他是革命元勋吧,黄埔学生军打的第一个对手就是他;说他是匪首吧,他又确实在孙中山最困难的时候狠狠拉过一把。所以,不好随便定性这个人物。

陈炯明是老同盟会了,甚至参加过著名的黄花岗起义。而在辛亥革命以后,他就基本成了广东最说得上话的几位之一。他积极参加护法运动以及二次革命,并且确保在风云变幻之际,广东依然可以作为革命的大本营存在。

但在孙中山当选“非常大总统”的时候,陈炯明与其爆发了激烈冲突。陈炯明认为仅仅两百余人的“非常国会”是不符合宪法精神的,而孙中山则认为非常时期就要有非常手段。两人第一次决裂。

不久后因为护法运动两人重新合作,但是裂痕越加深刻,陈炯明认为应该效法美国搞联省自治,先在广东做试点推广宪政,而孙中山则非要学朱元璋,北伐军阀,并且强迫不愿北伐的陈炯明交钱交兵。

不久,北方的徐世昌宣布辞职,而之前表示愿意和徐世昌共同下野的孙中山却拒绝下台,并且进一步逼迫陈炯明出兵。终于有了著名的炮击总统府事件。从此以后陈炯明就被树立成了反革命,并且最终落寞离世。

有关陈炯明的故事,简要的讲起来就这么多。有关他的定性,我想诸公也自有分辨。我只想说:

意见不合可以商量,但是上升到人身攻击以及道德毁谤,实在没有必要。百年后的陈炯明,作为致公党的首任总理,早已得到了他应有的那份宁静。


青言论史

陈炯明:(1878-1933),字竞存,广东人,粤系首领和军阀。1908年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率部光复了惠州。广东军政府成立时,被推举为代理都督。“二次革命”时,宣布广东独立,讨伐袁世凯,失败后逃到海外。1916年回到广东,参加“护国讨袁”战争。1917年又参加孙中山的护发运动,1920年担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这一时期陈炯明还是一个革命者。


从1921年开始,陈炯明的立场开始转变。陈炯明是坚持“联省自治”运动,主张实行美国的联邦体制。这一点与孙中山用武力统一中国的主张大相径庭。陈炯明与孙中山开始分道扬镳,陈开始阻止孙中山的北伐。陈炯明之所以主张“联省自治”,目的在于割据广东。为了阻止孙中山的统一,陈炯明发动了叛乱,在黄埔学生军两次东征的打击下,陈炯明的势力被彻底消灭,陈逃往香港。晚年却生活凄凉,用自己母亲的棺材下葬。


历史军魂

革命家用在这个家伙的身上简直是侮辱革命的伟大意义,在其一生的军事生涯中,本来是可以好好的当个革命家,甚至流芳百世,成为名副其实的辛亥元老,但是在利益的面前,他无疑展现了军阀的贪婪,而且给了革命致命一击,但在之后黄埔将士的力战之下,其最终孤独下野。



陈炯明是粤系早期领袖将领,而大家都知道,因为孙文的原因,所以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很多骨干分子都是广东人,而陈炯明也不例外,他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那时候就担任敢死队的队长,在武昌起义后,其又到广东组织起义活动,如此资历,也为他换来了广东都督一职。纵观其早期的革命生涯,也算是一位领袖级的人物,但是他这个人,确实有着军阀的倾向,在革命早期,他的很多主张就和孙文的一统不想复合,没错,陈炯明想搞的就是独裁,也就是所谓的联省自治。



而他的这一主张,明显是军阀所固有的思想,这也为他日后反叛革命提供了动机,就在辛亥革命之后,陈炯明时而亲近北洋政府,时而又投身于大革命,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使得他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西南的一大地方实力派。在1922年孙文组织北伐之际,他先是提反对主张,后又炮轰总统府,公然背叛革命,当然了,这也让孙文有了办军校的念头,当然日后的黄埔生通过东征就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在陈炯明公然背叛革命之后,其先是被桂军等地方革命军击退,而后来在黄埔军校建立后,通过两次东征,最终击败了陈炯明的数万大军,将其赶出了广东,后来陈炯明流亡香港,于1933年病逝。

这种人物,观其一生确实悲哀,把革命当做一种发家致富的手段,而不是为了理想,所以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