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將至,快來宜昌《屈原故里》AAAAA級景區,划龍舟、吃粽子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原屈原祠,位於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塊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建有屈原祠,修建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時兩次搬遷。如今景區內的屈原祠,面向東南,與三峽大壩正面相對,有山門、碑廊、前殿、樂舞樓、正殿、享堂、屈原墓(屈原衣冠冢)等建築組成。在景區內,還有龍舟博物館、端午習俗館、高峽平湖觀景平臺等景點,遊客還可以在這裡參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為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景區內還複製了屈原出生地的一些景點,如:香爐坪、 照面井、玉米三丘等,這些景點根據傳說都和屈原有著密切的聯繫,保留了當年屈原的生活遺蹟。

端午節將至,快來宜昌《屈原故里》AAAAA級景區,划龍舟、吃粽子

屈原故里景區位於宜昌市秭歸縣新縣城,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為600米,佔地面積約500畝,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為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於此,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以屈原祠為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為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濱水景觀帶等景點。

端午節將至,快來宜昌《屈原故里》AAAAA級景區,划龍舟、吃粽子

秭歸是中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它位於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四周城牆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築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牆均有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

端午節將至,快來宜昌《屈原故里》AAAAA級景區,划龍舟、吃粽子

香爐坪

  • 香爐坪是屈原出生的地方。現坪中央立著一方青石碑,上刻隸書:"楚三閭大夫屈原誕生地"。相傳在兩千多年前,這個山間平畈上,住有一戶人家,男名伯庸。有一天伯庸夫人正要分娩,天空突現祥雲,並伴有絲竹之聲,伯庸十分驚異,便立即在門外擺上香爐,焚香禮拜。這時從房裡傳來嬰兒的呱呱聲,一種異香也撲鼻而來。因為這孩子出生時有異兆,伯庸很喜歡他,給他取了個名叫屈原。因為屈原降生時有過異香,這個小坪也就稱為香爐坪。

端午節將至,快來宜昌《屈原故里》AAAAA級景區,划龍舟、吃粽子

照面井

  • 香爐坪對面的伏虎山山坡上,有口古井,相傳系屈原所鑿。因為岩石特別堅硬,挖了很久才挖了個小坑。但他毫不灰心,終於感動了山神。山神贈給他一把鐵鎬,他又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挖成此井,井成後,四季不涸,清澈可鑑。屈原和他姐姐每天都要來井前梳洗整妝,故名照面井。清咸豐十年,鄉民在井邊常青樹下置"照面井"碑,上刻:"此係屈公遺井,以後切勿荒穢;此株青樹,永世勿得砍伐。"井與碑石,至今猶存。

端午節將至,快來宜昌《屈原故里》AAAAA級景區,划龍舟、吃粽子

讀書洞

  • 讀書洞在響鼓溪深谷的半山上,相傳為屈原讀書處。洞口處原有清朝同治年間所刻"讀書洞"三字,早已剝落不清,現又立一新碑。傳說屈原在洞內讀書時,曾有石桌、石椅、石凳。鄉民盛傳,夜間行經洞旁時,洞內若有朗朗讀書聲。其實,這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讀書洞的山風水聲所造成的一種錯覺罷了。讀書洞西的響鼓巖上,有一圓形石臺,傳說楚莊王曾在此擂鼓督戰,故名擂鼓臺。屈原在家鄉時,經常登臨此臺,吟誦自己的詩作,故又名吟詩臺。

端午節將至,快來宜昌《屈原故里》AAAAA級景區,划龍舟、吃粽子

玉米三丘

  • 從讀書洞下來,沿響鼓溪上行,至王寨山前,只見一新修復的屈原廟座落在山坡上。廟下有兩股"龍眼",泉水常年不斷。此泉附近有三塊水田,據傳是屈原躬耕之地,人稱"玉米三丘"。這一傳說由來已久。見諸於文字的有唐代沈亞之的《屈原外傳》。沈雲:屈原被放逐後,吟詩耕田,每念及楚國命運,即憂心忡忡,傷感不止,"原墜淚處,獨產白米如玉"。

端午節將至,快來宜昌《屈原故里》AAAAA級景區,划龍舟、吃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