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躍進年代所放的“衛星”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要求“發動全民,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拉開了“大躍進”的序幕,1958年5月,中共中央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及其基本點。同年8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各地紛紛以虛假的高指標、高紀錄竟相誇耀。當然,這得力於1958年異常良好的氣候條件,也減弱了人們對高產記錄的懷疑。下面是湖北1958年在報紙上所刊載各地“放衛星”的報道。

湖北大躍進年代所放的“衛星”

小麥

1958年6月9日 襄陽專區小麥畝產達1500-2000斤。

6月11日,《湖北日報》報道了光化縣(今老河口市)崔營鄉幸福社第二生產隊小麥平均畝產3215斤。

6月15日,《光化報》報道再次刷新記錄永勝社小麥達3664.15斤。

6月16日,新華社報道谷城縣星光社王明進試驗田的小麥畝產4353斤。

6月23日《人民日報》報道再次刷新記錄谷城縣先鋒農業社小麥試驗田畝產4689斤。

湖北大躍進年代所放的“衛星”

早稻

1958年7月31日,《人民日報》報道了應城縣春光農業社生產隊長甘銀髮種的早稻平均畝產10597斤。

8月1日,《人民日報》報道了孝感縣長風社早稻畝產15361斤。

8月13日,新華社報道麻城縣溪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早稻畝產36900斤(36956斤)。

中稻

1958年8月30日,《人民日報》報道應城白湖鄉長春社畝產43869斤。

9月1日 ,《湖北日報》報道谷城黃畋鄉新農村一社畝產52658斤。

《人民日報》報道麻城熊家溝鄉建新六社畝產52599斤。

據此可知當時浮誇風離奇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用麻城縣溪河鄉建國一社社長的話說:“我們就是怕想不到,想到了我們都做到了”,令人瞠目結舌。

湖北大躍進年代所放的“衛星”

湖北麻城縣建國一社的“天下第一田”(見《人民日報》有節選)

在建國一社放這顆“衛星”之前,各種糧食生產“衛星”早已放出,其中湖北省的“衛星”就不少。這年8月1日,《人民日報》報道了湖北孝感縣長風社早稻畝產15361斤的消息。麻城縣在放高產“衛星”上也不甘落後。例如, 7月25日的《麻城報》報道說,該縣前進五社早稻畝產5656.2斤。8月初,麻城白果區召開早稻高產現場會。此前,白果區下轄的梁家畈鄉燎原四社放出了早稻畝產10237.127斤的“衛星”,會議對其給予了表彰,當場發給獎旗一面,獎金300元。會上,麻城縣委書記處一位書記問生產一向搞得不錯的建國一社社主任:“人家早稻畝產都搞到了1萬多斤,你能不能拿點硬東西出來呀?”被縣委領導這樣一點名,這位社主任只得硬著頭皮回答說:“我們有點硬東西,過幾天再向領導彙報。”

既然在縣委領導面前表了態,建國一社已是騎虎難下,“衛星”不能不放,而且產量必須超過燎原四社才行。會議結束後,建國一社社主任找社會計商量放“衛星”的問題。會計問社主任:燎原四社畝產1萬多斤的“衛星”是如何放的?社主任回答說:看樣子是別處成熟了的稻子移併到一起的。會計一聽,馬上說:他們能把禾苗移併到一起,我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社主任也覺得只能用這個辦法了。

於是,他們選擇了第二生產隊的一塊麵積為1.016畝的稻田,作為試驗田。據 8月18日 的《湖北日報》報道,這塊試驗田先深翻了1尺5寸,然後施了大量的底肥:陳牆土300擔,塘泥1000擔,水糞30擔,石膏6斤,石灰30斤。在禾苗移來時,又施了豆餅180斤,硫酸氨70斤,過磷酸鈣80斤,水糞60擔,草木灰240斤。移栽的那天,全社動員4個生產隊的勞動力,將另外8畝稻田的禾苗連根帶泥拔出,用門板或梯子抬著,運到這塊試驗田中,移栽在一起。由於移並過來的禾苗太多,密不透風,據說把雞蛋隨便地放在禾苗上面滾動也不會掉下去。為了使禾苗不至於漚爛,他們就用細長的竹竿把禾苗一蔸一蔸地分開,又用噴霧器噴射井裡的涼水,還派人到縣城借來一臺鼓風機,日夜不停地給禾苗鼓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