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二十九)

著名生命學家,東方生命研究院創立人潘麟先生撰寫的《家門沒上鎖》,於2000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首次出版發行後,便很快登上人文類暢銷書榜首,先後被國內各大圖書館收藏。2015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再版發行此書。

《家門沒上鎖》是潘麟先生的第一部生命學著作。該書是先生對人生的洞見和對生命的體悟,含有關於生命智慧的問答。

究竟想說什麼

老子的《道德經》在談什麼?有人說它是唯求自保的陰謀哲學,它教人守愚為智,處弱為強;有人說它在講如何節省精力而延年益壽;有人說它是一個消極避世者的無可奈何之語。透過《道德經》,老子究竟想說什麼?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二十九)

有人不止一次問我:你洋洋灑灑地談論這個談論那個,可你到底想說些什麼呢?你總不至於是在賣弄你那些不成熟的知識吧?

是啊!我到底想說什麼呢?我在給事物一個又一個定義,可我又明確地告訴人們,所有的定義都是荒謬的;我在給予事物一個又一個解釋,可我又明確地告訴人們,所有的語言和解釋都是戲論。我究竟在幹什麼呢?

我一直在努力告訴人們那個無法告訴別人的東西,我一直努力讓人們看見那個人們看不見的生命,這就必然導致我的整個努力都是荒唐的——可我還要繼續努力下去!

老子和我一樣看起來很像個傻瓜,他明明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的道理,他還是喋喋不休地說出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馬祖大師在巖洞裡打坐,他只有一個目的,想通過打坐來成為佛陀(大覺悟者)。有一天,偉大的生命導師懷讓禪師從其巖洞邊經過,問馬祖說:“你在幹什麼?”“我在打坐。”馬祖回答說。懷讓禪師說:“打坐幹什麼?”馬袓回答說:“為了成佛。”

於是懷讓大師就拿了一塊青磚在馬祖身邊的地上磨,噪聲很大,使馬祖不能安心打坐。終於,馬祖忍不住地問:“你在這裡磨青磚幹什麼?”“為了製作一面鏡子。”懷讓回答。馬祖覺得太荒唐了,便告訴懷讓說:“青磚怎麼可能磨成鏡子呢?”懷讓說:“磨磚不能成鏡,那麼你打坐怎麼可能成佛呢?”

老子就是這樣的人,他明明知道磨磚不能成鏡,他也知道打坐不能成道,他更知道蒼白的文字與生命之境毫無聯繫,可他還是在做這些荒唐的事。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二十九)

每一個開悟者都十分明白自己的行動能對這個世界產生多大的意義,他們只是一位個體解脫者,獨自抵達生命聖境的人,當他們面對著無法將這一境界向旁人表達的時候,他們只有伸出他們的手指,指向了月亮。他們充分地利用人的各種崇拜心理,牽引著他們,乃至於欺騙著他們,迫使你一路前行,直到將你帶到生命之境的大門。他們竭盡全力,連推帶拉,將你追趕至險峻的山頂,剩下的工作就是你的了,因為他們面對生命的聖境,如同一個啞巴,滿腔的喜樂無從表達,無盡的喜悅只期待著你心眼的打開。

你說《道德經》是什麼書,它就是什麼書。你認為它是一部哲學書,它就是哲學書;你認為它是一部養生書,它就是養生書;你認為它是一部處世之書,它就是處世之書。總之,你認為它是一部什麼書,它就是什麼書。

你認為老子是一名哲學家,他的確是一名偉大的哲學家;你認為老子是一名養生家,他的確是一名偉大的養生家;你認為老子是一名陰謀家、政治家,他的確是一位偉大的陰謀家、政治家。

但老子什麼“家”都不是,老子是一位佛陀,是一位生命的大開悟者,老子是一名成道者——但他不是什麼“家”!

我的發現是:要想理解老子,最好的方式是首先理解了釋迦牟尼和耶穌,再把孔子和莊子一併理解了,然後再來理解老子就會十分容易。第二種理解老子最佳的方式就是:你獲得開悟。

《道德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弄清老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其人來理解其言,基本上不會出現大的偏差,如果以其言來理解其人,幾乎沒有不出現重大錯誤的。人是本質,是全部,而文字只是零落的表達。

開悟者的存在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也是超越知識與理性的。開悟者的語言可能打上了深厚的時代烙印,但開悟者不帶有任何時代性。

所以通過了解老子所生活的那個戰火連天的戰國時代,只能幫助我們理解《道德經》中的語言特色和成書年代,但並不能幫助我們瞭解老子,因為老子的存在超越了所有的時代和他所處的那個文化與歷史的背景。

老子有一個深不可測的深度,他和生命一樣幽深。對包括老子在內的所有大覺悟者的理解,完全取決於我們對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不是僅僅從語言這個高度就可以理解的。與老子的溝通不能通過語言,而應通過心靈。老子不屬於大腦,不屬於自我,不屬於在大腦裡的邏輯,而我們正相反,我們屬於大腦,屬於自我,屬於大腦裡的邏輯,我們和老子不在一個世界裡生活,我們無法與他有很深刻的溝通。

只有在同一水準上才能從根本上產生共鳴和溝通,只有處於相同的層次才能相互理解。《道德經》不是學術論文,不是大腦的產物,它是生命(道)透過老子這管空笛吹奏出來的智慧之曲,老子沒有寫下《道德經》,《道德經》是生命假借老子之手的自然湧現!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二十九)

至於“道”是什麼本身並不重要,就像耶穌的“上帝”是什麼並不重要一樣,一切都是空論,老子真正的目的是要達到啟迪人們獲得生命的覺悟,這才是最重要的。

幾千年了,人們一直在激烈地爭論“道”是什麼,“德”是什麼,“有”是什麼,“無”是什麼。老子是在倡導積極的人生呢,還是在宣揚消極的人生呢,人們把整個大好時光都浪費在了口舌的爭論上了,這種爭論沒有一點兒意義——你之所以認為其很有意義,那只是你的錯覺而已,事實上它一點意義也沒有。這些爭論只能打擾你的身心,只能使你遠離生命之境。當你第一次接觸到《道德經》的時候,你會發現《道德經》內涵十分博大而豐富;當你對內旅行到一定程度再來看《道德經》時,你會發現一個開悟的啟迪,你會從中得到十分深刻的啟迪;當你開悟了以後再來看《道德經》的時候,你會發現整部《道德經》什麼也沒說,滿紙文字卻一個字沒說,整部《道德經》都會從你眼前消失,連一個字一張紙都沒有留下來。老子亙古地坐在那裡,他一句話也沒有說出來。

一切試圖對《道德經》的註解和辯論都是徒勞無益的。一切都以它們本然的樣子運動著,風還是原來的風,太陽還是原來的太陽,真理還是原來的真理,青年還是原來的青年,你還是你,我還是我……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沒有一點變化。事物沒有在爭論中得到任何改變,大道如斯!生命如斯!宇宙如斯!當語言和文字還有思維消失了以後,萬物才能將它們本然的樣子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是一個無語的世界,這是一個不需要文字的世界。亙古的沉默中充滿了無限的生機,一股浩浩蕩蕩的生生不息在天地間湧動著,我們所能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徹底打碎自己,毫無保留地融入到這個宇宙的不息的生機之中。語言在這裡顯得是那麼的多餘,文字在這裡顯得是那麼的多餘!機械地靜止不動和無意義的東奔西跑都無情地超越了,吃飯、睡覺、愛恨得失、生兒育女、社會變遷,等等一切都將融入那個永恆之中,都需要融入那個永恆之中。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道自然”!

這就是帝洛巴、梅紀巴、密勒日巴他們所說的“大手印”,這就是西藏的蓮花生所說的“大圓滿”,這就是“拈花微笑”的公案,這就是在少林寺旁邊的少室山上面壁九年卻未曾一語的菩提達摩。

老子亙古不語,《道德經》亙古不語,生命和存在亙古不語。但一切又都在不語中被說出,被展現,看!看——!你只要成為看,但不要成為一名看者。聽!聽——!你只要傾聽,但不要成為一名聽者。看者消失了,你只留下了看。聽者消失了,你只留下了聽。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二十九)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二十九)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