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九)

著名生命学家,东方生命研究院创立人潘麟先生撰写的《家门没上锁》,于2000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后,便很快登上人文类畅销书榜首,先后被国内各大图书馆收藏。2015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再版发行此书。

《家门没上锁》是潘麟先生的第一部生命学著作。该书是先生对人生的洞见和对生命的体悟,含有关于生命智慧的问答。

究竟想说什么

老子的《道德经》在谈什么?有人说它是唯求自保的阴谋哲学,它教人守愚为智,处弱为强;有人说它在讲如何节省精力而延年益寿;有人说它是一个消极避世者的无可奈何之语。透过《道德经》,老子究竟想说什么?

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九)

有人不止一次问我:你洋洋洒洒地谈论这个谈论那个,可你到底想说些什么呢?你总不至于是在卖弄你那些不成熟的知识吧?

是啊!我到底想说什么呢?我在给事物一个又一个定义,可我又明确地告诉人们,所有的定义都是荒谬的;我在给予事物一个又一个解释,可我又明确地告诉人们,所有的语言和解释都是戏论。我究竟在干什么呢?

我一直在努力告诉人们那个无法告诉别人的东西,我一直努力让人们看见那个人们看不见的生命,这就必然导致我的整个努力都是荒唐的——可我还要继续努力下去!

老子和我一样看起来很像个傻瓜,他明明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的道理,他还是喋喋不休地说出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马祖大师在岩洞里打坐,他只有一个目的,想通过打坐来成为佛陀(大觉悟者)。有一天,伟大的生命导师怀让禅师从其岩洞边经过,问马祖说:“你在干什么?”“我在打坐。”马祖回答说。怀让禅师说:“打坐干什么?”马袓回答说:“为了成佛。”

于是怀让大师就拿了一块青砖在马祖身边的地上磨,噪声很大,使马祖不能安心打坐。终于,马祖忍不住地问:“你在这里磨青砖干什么?”“为了制作一面镜子。”怀让回答。马祖觉得太荒唐了,便告诉怀让说:“青砖怎么可能磨成镜子呢?”怀让说:“磨砖不能成镜,那么你打坐怎么可能成佛呢?”

老子就是这样的人,他明明知道磨砖不能成镜,他也知道打坐不能成道,他更知道苍白的文字与生命之境毫无联系,可他还是在做这些荒唐的事。

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九)

每一个开悟者都十分明白自己的行动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多大的意义,他们只是一位个体解脱者,独自抵达生命圣境的人,当他们面对着无法将这一境界向旁人表达的时候,他们只有伸出他们的手指,指向了月亮。他们充分地利用人的各种崇拜心理,牵引着他们,乃至于欺骗着他们,迫使你一路前行,直到将你带到生命之境的大门。他们竭尽全力,连推带拉,将你追赶至险峻的山顶,剩下的工作就是你的了,因为他们面对生命的圣境,如同一个哑巴,满腔的喜乐无从表达,无尽的喜悦只期待着你心眼的打开。

你说《道德经》是什么书,它就是什么书。你认为它是一部哲学书,它就是哲学书;你认为它是一部养生书,它就是养生书;你认为它是一部处世之书,它就是处世之书。总之,你认为它是一部什么书,它就是什么书。

你认为老子是一名哲学家,他的确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你认为老子是一名养生家,他的确是一名伟大的养生家;你认为老子是一名阴谋家、政治家,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阴谋家、政治家。

但老子什么“家”都不是,老子是一位佛陀,是一位生命的大开悟者,老子是一名成道者——但他不是什么“家”!

我的发现是:要想理解老子,最好的方式是首先理解了释迦牟尼和耶稣,再把孔子和庄子一并理解了,然后再来理解老子就会十分容易。第二种理解老子最佳的方式就是:你获得开悟。

《道德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弄清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其人来理解其言,基本上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如果以其言来理解其人,几乎没有不出现重大错误的。人是本质,是全部,而文字只是零落的表达。

开悟者的存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也是超越知识与理性的。开悟者的语言可能打上了深厚的时代烙印,但开悟者不带有任何时代性。

所以通过了解老子所生活的那个战火连天的战国时代,只能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经》中的语言特色和成书年代,但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老子,因为老子的存在超越了所有的时代和他所处的那个文化与历史的背景。

老子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深度,他和生命一样幽深。对包括老子在内的所有大觉悟者的理解,完全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不是仅仅从语言这个高度就可以理解的。与老子的沟通不能通过语言,而应通过心灵。老子不属于大脑,不属于自我,不属于在大脑里的逻辑,而我们正相反,我们属于大脑,属于自我,属于大脑里的逻辑,我们和老子不在一个世界里生活,我们无法与他有很深刻的沟通。

只有在同一水准上才能从根本上产生共鸣和沟通,只有处于相同的层次才能相互理解。《道德经》不是学术论文,不是大脑的产物,它是生命(道)透过老子这管空笛吹奏出来的智慧之曲,老子没有写下《道德经》,《道德经》是生命假借老子之手的自然涌现!

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九)

至于“道”是什么本身并不重要,就像耶稣的“上帝”是什么并不重要一样,一切都是空论,老子真正的目的是要达到启迪人们获得生命的觉悟,这才是最重要的。

几千年了,人们一直在激烈地争论“道”是什么,“德”是什么,“有”是什么,“无”是什么。老子是在倡导积极的人生呢,还是在宣扬消极的人生呢,人们把整个大好时光都浪费在了口舌的争论上了,这种争论没有一点儿意义——你之所以认为其很有意义,那只是你的错觉而已,事实上它一点意义也没有。这些争论只能打扰你的身心,只能使你远离生命之境。当你第一次接触到《道德经》的时候,你会发现《道德经》内涵十分博大而丰富;当你对内旅行到一定程度再来看《道德经》时,你会发现一个开悟的启迪,你会从中得到十分深刻的启迪;当你开悟了以后再来看《道德经》的时候,你会发现整部《道德经》什么也没说,满纸文字却一个字没说,整部《道德经》都会从你眼前消失,连一个字一张纸都没有留下来。老子亘古地坐在那里,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

一切试图对《道德经》的注解和辩论都是徒劳无益的。一切都以它们本然的样子运动着,风还是原来的风,太阳还是原来的太阳,真理还是原来的真理,青年还是原来的青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没有一点变化。事物没有在争论中得到任何改变,大道如斯!生命如斯!宇宙如斯!当语言和文字还有思维消失了以后,万物才能将它们本然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无语的世界,这是一个不需要文字的世界。亘古的沉默中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股浩浩荡荡的生生不息在天地间涌动着,我们所能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彻底打碎自己,毫无保留地融入到这个宇宙的不息的生机之中。语言在这里显得是那么的多余,文字在这里显得是那么的多余!机械地静止不动和无意义的东奔西跑都无情地超越了,吃饭、睡觉、爱恨得失、生儿育女、社会变迁,等等一切都将融入那个永恒之中,都需要融入那个永恒之中。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自然”!

这就是帝洛巴、梅纪巴、密勒日巴他们所说的“大手印”,这就是西藏的莲花生所说的“大圆满”,这就是“拈花微笑”的公案,这就是在少林寺旁边的少室山上面壁九年却未曾一语的菩提达摩。

老子亘古不语,《道德经》亘古不语,生命和存在亘古不语。但一切又都在不语中被说出,被展现,看!看——!你只要成为看,但不要成为一名看者。听!听——!你只要倾听,但不要成为一名听者。看者消失了,你只留下了看。听者消失了,你只留下了听。

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九)

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连载二十九)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