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我們用隱私換取來的便利,只會成為“宰”我們的刀

大數據雖然通過統計和分析個人消費和行為數據,提供最具效率和優質的服務。但是隨著而來的大範圍“殺熟”也成了全網最火熱的話題。大數據時代,我們用隱私換取來的便利,只會成為“宰”我們的刀雖然我們用隱換取了很多的便利。

我們用地址信息換取了精準的打車服務與快遞配送,我們用我們的消費習慣換來了來換取更精準的商品推薦,我們用我們的瀏覽習慣換取了更精準的新聞推送。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願意用我們的隱私換取便利”,而是“不得不用我們的隱私交換這些便利”。大數據時代,我們用隱私換取來的便利,只會成為“宰”我們的刀

比如我們在網絡上搜索“買房”,然後在瀏覽其他信息時,同樣會彈出“買房”的信息。雖然這些功能有時候會感覺很“貼心”,但這相當於我們在網絡近乎透明的的狀態,確實十分可怕。大數據時代,我們用隱私換取來的便利,只會成為“宰”我們的刀

隨著帶來這些便利的同時,部分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現象也愈演越烈。

具網友提供某打車軟件,相同的路段,打車軟件對兩部手機的報價完全不一樣。


大數據時代,我們用隱私換取來的便利,只會成為“宰”我們的刀

一位網友也自述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據瞭解,他經常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一個出差常住的酒店,長年價格在480元到5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過前臺瞭解到,淡季的價格在

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賬號查詢後發現,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去查,還是480元。大數據時代,我們用隱私換取來的便利,只會成為“宰”我們的刀

此前,經媒體調查就發現,在機票、酒店、電影、電商、出行等多個價格有波動的平臺都存在類似情況。且在在線旅遊平臺較為普遍。

大數據時代,我們用隱私換取來的便利,只會成為“宰”我們的刀

近年來,中國也越來越認識了個人隱私數據的重要性,而且也一直在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建設。不過我們面對著“要麼給隱私,要麼別想用”的市場環境,是我們不敏感還是被逼的不敏感了。

大數據時代,我們用隱私換取來的便利,只會成為“宰”我們的刀

然而某寫居心不良的企業,利用大數據對我們猶如“待宰”的羔羊一樣的“默默加價”,只會失去我們對網絡的信任。同樣也呼籲出臺新的措施,給普通大眾提供更多的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