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帝國?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喜歡把中國的歷朝歷代都稱之為帝國?

九米影音

近來很多影視劇把中國曆朝歷代叫“帝國”,比如《大明帝國》、《大清帝國》等等,這其實是錯誤的,土的掉渣的叫法!

為什麼西方叫“帝國”,中國卻叫“王朝”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帝國一詞是從歐洲而來,歐洲在古代是比較獨特的一個地區,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也就是說保存有分封制的習慣。而中國在西漢之後,分封制基本已經絕跡。

在西方,根據國家大小,爵位高低,一國之君主稱呼是不同的。主要有以下稱呼:

1、皇帝:皇帝其實是中國專有名詞,在西方一般叫奧古斯都、沙皇等,是一種尊號,皇帝統治的國家就叫帝國,比如羅馬帝國,一般指國力強盛,領土佔據歐洲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國,皇帝的地位受到教皇和周邊國家的承認。帝國可以有許多附庸國,還可以分封大公爵以下所有爵位。

2、國王:一般中等國家的君主,國王統治的國家叫王國,比如法蘭西王國,王國領土面積一般在5萬平方公里以上,200萬平方公里以下,可以分封公爵以下爵位。國王統稱King,沒有尊號。國王可以分封公爵以下爵位。

3、大公:也有一些比較小的國家,君主的爵位是公爵,比如盧森堡大公國,大公國領土面積一般不大,普遍在5萬平方公里以內,人口較少,國力較弱,一般是帝國的附庸國。大公國可以分封侯爵以下爵位。

在西漢之前,中國也有分封制,比如西漢分封了很多劉姓王,但這種王國並不是國家,只是一種封號,不具有國家的獨立性!西漢的王,好在還有比較完整的一套行政班子,西漢以後分封的王,一般只是掛個名而已。所以我們歷史書上所謂的封建時代,對中國歷史來說是不恰當的,是僵化的套用西方史學觀的錯誤叫法。

中國是不存在所謂的帝國、王國、大公國的!中國只有兩種情況:

1、歷朝歷代的正統朝代,一般自稱是“朝”!比如大漢王朝、大唐王朝、大明王朝!也有一些時期,南北兩朝並立,也可以自稱王朝。王朝的君主是皇帝。

2、那些沒有統一全國的分裂政權,一般只有國號,並不敢自稱“朝”。有些分裂政權的君主會稱帝,有一些不稱帝,但不管稱不稱帝,一般並不被認為是中國正朔朝廷。

在中國,被稱為“王朝”的朝代就代表著天下承認你是歷史正朔、天下正宗。而國,不論你是公國、王國還是帝國,都只是非主流的地方政權而已,就像西夏李元昊稱帝了,西夏就可以自稱西夏帝國了,但它永遠不會成為西夏王朝!

別再叫什麼大明帝國、大唐帝國、大漢帝國了,咱丟不起這個人!


地理志

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很多回答都提供了很有益的思考,但感覺還是沒戳到痛點,所以我想談一下我的看法。

1.“帝國”應該不是傳統中國的固有詞彙,而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誕生的新詞,是對一個西方詞彙對應的漢語表達。我們暫時無從知道“帝國”一詞首次出現在漢語中是什麼時候,是由誰創造。但是,我們知道,中國人對自身所在共同體的表達習慣是“天下”、“我朝”、“我大宋”、“我大清國”等,稱他人則是“番邦”、或直呼其名如“匈奴”、“英吉利”等。可見,不論是自稱還是稱他人,都無需使用帝國一詞。倒是日本人自稱“我大日本帝國”云云。

2.“帝國”是一個外語詞彙對應的中文表達,我現在只知道這個外語詞的英文表達是Empire。既然是翻譯,就必然是蹩腳的。一種語言中的詞彙在另一種語言中未必能找到對應的表達,即使強行翻譯,也必然損失很多文化內涵。正如我們用“皇帝”一詞來翻譯西方的“奧古斯都”或“凱撒”,但如果你因此認為“奧古斯都”、“凱撒”和中國的皇帝一樣,那就太天真了。中國的“皇帝”一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是其他文化中的所謂皇帝不具備的。例如,在中國文化中,一談到“皇帝”,就會自然關聯到九五之尊,三宮六院,父死子繼,口銜天憲,生殺予奪,君道臣節,宗廟社稷等等。很明顯,“奧古斯都”、“凱撒”不完全有這樣的關聯內涵,硬把它譯成皇帝,只是方便理解而已,但不能認真。

3.“Empire”一詞在西方也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以羅馬帝國為例。政治上,它是一個小共同體(羅馬自由民)對周邊世界實施統治而形成的大共同體。經濟上,它是以軍事征服為支撐的掠奪者與被掠奪者之間的遊戲。文化上,它是文明世界的代表。意識形態上,它有基督教神權的加持。但是,從漢語詞彙“帝國”中,我們看不出這些關聯內涵,我們最多隻能想象這是皇帝的國家,或者像皇帝一樣統治的組織。

4.關於“Empire”和“帝國”之間的對應關係是如何發生的,我提供以下兩種猜想:第一,西方人來到中國後,學會了漢語,看到中國這樣的皇帝統治的龐大國家,就用“帝國”來指稱,同時用Empire這個詞來翻譯“帝國”一詞。如果是這樣,可能是他主要看到了中國是以華夏漢文明為主統治周邊四夷形成的共同體,這點很像羅馬帝國。第二,東方人(中國人或日本人,我懷疑極有可能是日本人)看到了Empire這個詞後,發現這就是有Number One統治的國家,而“帝”就是Number One,那就翻譯成帝國吧。如果是這樣,可能是他看到了Empire中有個類似皇帝的東西。第一中情況是西方對東方的認識和誤解,第二種情況是東方對西方的認識和誤解。“帝國”二字註定是在誤解中被創造出來的。

5.一個詞一旦被創造出來,它的含義就在不但流變中。例如“經濟”,傳統含義就是經邦濟世,經過日本人創造性使用後,該詞產生了新的內涵,可指物質生產消費行為的總和,可指節省,反倒是經邦濟世的內涵被淡忘了。“帝國”一詞也是,今天我們在使用“大英帝國”、“商業帝國”,”美帝國主義”等表述時,它的內涵顯然與“羅馬帝國”中的帝國二字含義不等同。我們今天使用帝國二字,更多取其作為征服性、壓迫性組織的意象。

6.回到原題,皇權時代的中國能叫帝國嗎?我的回答是可以,因為帝國一詞不全等於Empire,它有它自身的淵源和生命力。

最後,如果在歷史著作中看到了“波斯帝國”、“莫臥兒帝國”、“阿茲臺克帝國”等表述,也沒有必要糾結,不要拿古中國和古羅馬來衡量它們是不是帝國或Empire。在這個問題上,認真你就輸了。


prince1986

帝國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統治的領土內包含多個民族、宗教實體,且對這些不同的實體

實施完全不同的統治方式

以近代歷史上兩個最大的非西方帝國,奧斯曼帝國清帝國為例:

奧斯曼帝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既有伊斯蘭教地區,也有基督教和猶太教地區;既有文化高度發達的民族,也有處於遊牧狀態的部落。因此,奧斯曼帝國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等文明程度較高的地區實行由蘇丹任命官員的行省制度,對基督教和猶太教社區則實行米勒特製度,即只要非穆斯林宗教團體按照奧斯曼國家的規定繳納人頭稅、土地稅和各種稅賦,就可以在其宗教領袖的管理下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在東歐、北非則維持藩屬國制度,藩屬國君主只需向蘇丹個人效忠,其國家完全自治。

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方式,深綠色是行省制度地區,

類似地,清朝在滿蒙地區實行八旗制度,在漢族地區實行行省制度。這兩部分地區都由清朝政府直接治理在回部地區實行伯克制度,在西南地區實行

土司制度,實行間接管理。對西藏則實行金瓶掣籤制度,皇帝個人作為聯繫中央和西藏的宗教紐帶,由皇權主持西藏最高宗教領袖的繼承,但不參與地方事務的治理。而在更為邊緣的朝鮮、安南、緬甸、浩罕、哈薩克、哲孟雄、琉球等地,則實行藩屬國制度,建立朝貢體系

這種,這種多元的領土治理體系,使近代帝國能夠以較小的代價實現對廣大領土的控制。


萊茵的黃金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人類簡史》一書中曾經對“帝國”二字的概念進行總結,國史君(國史通論)覺得非常有道理,現在分享給大家。

帝國是一種政治秩序,有兩項重要特徵。第一,帝國必須統治著許多不同的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和獨立的領土。第二,帝國的特徵是疆域可以靈活調整,而且可以幾乎無限擴張。

一般來說,帝國是歐洲的對其歷史上出現的強盛政權的稱呼,但中國古代的大一統王朝,幾乎都具備以上兩個條件。首先,自古以來便有很多周邊政權對中國稱臣納貢,並受到中原王朝的保護,是為中國藩屬國。他們保有獨立的文化認同和領土,同時也在向中原文明學習(故而有些民族也被逐漸同化到中華民族之中)。

其次,中國古代王朝的疆域可以靈活調整,幾乎可以無限擴展。狹義來說,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有統一也有分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廣義來說,在統一或者分裂時期,中國的版圖也始終在靈活調整。就像是漢朝、唐朝的各個都護府,在唐朝又出現“羈縻府州”,它們不同於藩屬國,因為這些羈縻府州“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於令式”,與唐朝的直接領土沒有什麼區別。


國史通論

其實,大唐帝國、大明帝國、大清帝國的稱呼是不對的,真正應該是大唐王朝、大明王朝、大清王朝。這要從帝國的含義說起:


帝國在狹義上用來形容由君主(皇帝)統治的強大國家,廣義上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國家,而不限於君主制國家。

在現代國際政治範疇內,也指在一個較大地理區域內、涵蓋較多人口,建立有鮮明特徵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體系,人文價值觀的國家,並在國家之間推廣、維護這種體系,並形成一定範圍的國際政治體系。

狹義

狹義的帝國僅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君主制政體國家。帝國的國家首腦一般為皇帝,漢語對於中國以外的帝國首腦也常翻譯為皇帝(如奧古斯都、哈里發、蘇丹等)。帝國君主通常為世襲,但也有通過選舉和指定產生的,如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些國家常稱為帝國,或把帝國一詞寫入正式的國號(如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限於帝國對領土規模、政體和國際影響力的要求,幾乎所有狹義的帝國都出現在亞歐大陸。
現代以前的中國人一般認為只有統治整個中國的君主才能合法地使用皇帝(大皇帝)這一稱號,所以理論上只有中國的歷代王朝才是帝國(最狹義)。藩屬國及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被稱為國王、王、酋、汗或使用音譯。
在歐洲,羅馬帝國前期的國家首腦稱元首(奧古斯都及凱撒,同時擔任共和國的執政官),政體在形式上仍為共和制,但實際上已具備後來歐洲出現的各帝國的主要特點。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擁有皇帝這一稱號的君主通常被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所以在同一時期內,理論上講西歐至多隻能有一個帝國存在,即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儘管這對於拜占庭帝國來說有些荒謬)。在中世紀,按照慣例要得到皇帝稱號的君主一般要去羅馬由教皇加冕,而這一頭銜基本上被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所壟斷,直至19世紀。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前後,法國、奧地利與德國先後升格為帝國;俄羅斯則一直以拜占庭的繼承者自居(第三羅馬),形成了歐洲近代的帝國。但與古代的帝國相比,除俄羅斯帝國以外,其餘的國家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內都是王國或公國,帝國稱號存在的時間很短。還有很多領土不大,統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國或公國常被稱為帝國(如瑞典帝國、丹麥帝國等),但實際上沒有達到狹義帝國的標準,它們可以被歸入廣義的帝國。
歷史上帝國(狹義)
世界歷史符合上述標準的狹義帝國主要有:公元前6至4世紀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孔雀帝國、笈多帝國、貴霜帝國、莫臥兒帝國等王朝,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0世紀初的中國曆代“正統”朝代(秦至清),公元前後至4世紀的羅馬帝國(大秦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大食國,包括倭馬亞王朝和阿巴斯王朝),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帝國),薩法維帝國(波斯人),莫臥兒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法蘭西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等。1871年到1945年(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存在過的大日本帝國以及1933到1945年存在過的大德意志帝國(das Grossdeutsches Reich,即納粹德國),在歷史定義上也算是一個帝國。
注: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的波斯帝國也常被視為王朝。古希臘歷史著作中一般稱波斯君主為皇帝(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等)。

廣義

廣義上的帝國範圍要寬泛很多,只要是統治或支配的地域廣闊,在國際上或某一地區強盛一時的國家,就可以被稱為帝國。通常這些國家只達到狹義上帝國的標準中的一點(領土廣闊)或幾點,而且不論政體是否為君主制。這些國家本身一般並不稱自己為帝國,而是王國、共和國、聯邦、聯盟等。
如古希臘的“雅典帝國”,中世紀的“威尼斯帝國”(商業),近代的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帝國(殖民)、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明治維新前及二戰後)等。
歷史上有一些規模龐大但統一時間很短,通過短期的軍事征服暫時建立起來的國家,如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時的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一世在位時的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也被稱為帝國。但嚴格的說它們都不能達到狹義上的所有四個標準,仍然只是王國。

現代的“帝國”雖然很少有君主制政體的,但實際地位和影響則與古代狹義的帝國沒有太大區別。比較著名且被接受的概念有希特勒統治時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羅納德·里根提出的邪惡帝國(蘇聯帝國)、被稱為新羅馬帝國的美帝國。


七大帝國,是指在世界歷史上曾經擁有廣袤的領土、大量的人口、豐富多彩的文化、進步的思想以及突出的科技成就的七大國家,分別為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中華帝國、蒙古帝國和大英帝國。

其中,中華帝國(前221年~1912年),代指中國歷史上自秦到清的中央集權王朝。
秦王嬴政結束了已經名存實亡的周朝和動亂不堪的戰國亂世。統一中原後嬴政稱帝,既始皇帝。然而秦帝國卻在始皇帝駕崩幾年後便迅速瓦解。
繼之而起的漢朝延續了秦朝開創的君主體系。漢朝是中華文明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權之一,在其統治時期中國後世的主體民族——漢族的雛形得以形成。漢朝在秦朝疆域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開疆拓土,鼎盛時期國土將近一千萬平方公里,軍事上擊敗了分裂後的匈奴成為東亞霸主。但是在西漢滅亡後光復的東漢卻走上了在宦官與外戚輪流執政的怪圈,最終因此滅亡。
西晉結束了長達一個世紀的亂世再次完成統一,但在八王之亂後北方部族發動反壓迫戰爭,開始對晉人實施報復,他們控制了中國北方。晉人選擇南下驅逐南方的少數民族,佔領他們的土地,以此彌補自己的損失。中國進入分裂期。中國生產重心開始轉向南方。
中古時期隋朝再次完成統一,但二世而亡。
繼任者唐朝先後攻滅東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等國,極盛勢力範圍超過一千兩百萬平方公里,但僅維持三年,大部分時間實際可控領土仍為中原漢族故土的三百萬平方公里。唐朝對外政策開放,得到了周圍各個族群、國家的高度認可,成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各國的宗主,至今仍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政權之一。
唐以後中國再次進入分裂期,遼金宋三國皆被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定義為前朝正統,明朝建立後利用修正主義將遼金剔除。宋朝輕武重文導致武備積弱,不敵北方強敵。建都於開封的北宋為金國所滅,偏安於江南的南宋最終在1276年向元朝投降。
1368年,朱元璋在一片混亂中積蓄實力,在諸多軍閥混戰時等候敵人互相攻伐筋疲力盡之時出手,他擊敗了諸多勢力。此後稱帝建立明朝。明朝是漢族歷史上衰落最嚴重的時期重新建立的政權,在外有強敵內有大患的情況下依舊讓中國再次鼎立於東方。
1644年,明末滿洲人於1616年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清朝時期中華帝國版圖首次囊括了當今中國的全部領土。

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且委託袁世凱全權組建中華民國。從此中國的君主專制時代結束了。隨後雖有袁世凱建立的“中華帝國”以及張勳復辟等事件,但均未成功。



十點段子

帝國這個詞,應該是從西方人的歷史學裡傳過來的。

從羅馬帝國法統開始,歐洲人是真正的封建社會。如中國的西周東周一樣,位置最高的就是羅馬帝國,往下是王國比如法蘭西王國英吉利王國,再下面就是公國比如莫斯科公國,形成一個金字塔形。而進入近代後,帝國又成為一個跟“共和國”相對應的詞。拿破崙獨裁,稱帝,加冕,那他的國家自然稱為法蘭西帝國。後來法蘭西革命推翻了皇帝,沒了皇帝,自然稱為“法蘭西共和國”。

中國古代幾乎沒見過帝國這個詞,但史書上對皇帝的稱呼有時候也簡稱為“帝”。

《資治通鑑》裡面,對皇帝的稱呼很嚴格,統一大帝國的皇帝稱為“上”。分裂時期的正朔所在國的皇帝稱“帝”。比如對三國時期,劉備為“先主”,曹丕為“帝”。司馬炎沒統一吳國時,《資治通鑑》稱其為“帝”,統一東吳後就稱他為“上”了。隋朝楊堅在滅陳國前後與此類似。

古代朕即國家,這樣看來,曹魏應該稱“魏帝國”,而大一統王朝應該成為“大漢上國”“大唐上國”“大明上國”。

不過按照對等關係,西方人所說的“帝國”也是專指emperor統治的國家,比“王國”所稱的King要高一個等級,跟東方的大一統王朝是基本通用的。所以稱“大唐帝國”“大漢帝國”並沒有太大問題。

【荊人夜雨,80後,《體壇電競》主編。我的電競類賬號:夜雨憂笛。】


荊人夜雨

我國曆朝歷代中的“帝”和西方世界中的“帝”,二者指代的意思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具體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就來大概瞭解一下。

關於商朝及其統治者的稱呼情況

在商朝,“帝”指的的“天帝”,也就是掌管萬事萬物的最高神明;而活在人間的人,是由活在人間的“王”所統治的;活著的一切人,最多都只有資格稱為王,不可以稱為帝

所以,通過發掘殷商遺址中的卜辭,我們發現當時稱呼活著的商王一概為“王”,而不是“帝”。但是商代歷代還有許多‘帝’,比如帝乙、帝辛等等,這些都是王死後可以追稱。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商朝人的觀念中,死去的先祖變成了神明;當然,這裡的“帝”並不是指“天帝”這種級別的神明,而是神格較低的一種。

卜辭中有一句話很能說明“帝”和“王”的區別:“帝若王,帝勿若王?”(“若”解為答應,順從),也就是說王的權威只限於人間,而帝是能操控自然和命運的

關於周朝及其統治者的稱呼情況

到了周代,我們通過考古文獻發現周王死後不再追稱為帝了。而這大約和商周兩族的宗教觀念有關。殷商時代的宗教氣氛極其濃厚,他們相信死去的王也能變成天神。而周人的觀念中,死去的祖先只能侍奉神、侍奉“天帝”,“在帝左右”“事喜上帝”,而不能直接變成神。因此,周人不再追尊自己的祖先為帝,將祖先神和天神、自然神徹底區分對待了。

至於商周兩族在對待“帝”的問題上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有很多,從詩經中,我們可以窺視一二。詩經中記錄的周朝祖先的誕生,是有邰氏之女姜嫄踩了天帝“武敏”的腳印,感應受胎,從而才生下了周朝的先祖后稷,這裡后稷與天帝本是‘感應而生’的關係;

而在商人的神話裡則是另一番景象,他們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帝立子生商”,彷彿本族直接是天帝的後裔,商王本身便具有神明的血脈。正因為是“帝子”,所以他們死後才能轉化為神,擁有帝號。

戰國末期及各國統治者的稱呼情況

在戰國晚期,各位諸侯國的國君一個比一個膨脹,在這一時期,“帝”已經開始作為一種比“王”還要高大上的尊號使用了。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曾自稱“西帝”,並派大臣魏冉出使齊國,請齊湣王為“東帝”。齊王開始答應,後來因為外交壓力取消,秦王見稱帝不得人心,沒過多久也取消了帝號。而之後還有著名的“魯仲連義不帝秦”。這時候離秦始皇自稱皇帝還有60多年呢。

秦朝以來各朝代及其統治者的稱呼情況

到了秦始皇再次一統六合之後,便創新式的把“皇”和“帝”連起來用而已。而所謂“皇”字,從甲骨文的形態來看是頭戴閃耀冠冕的王,從字面上來看,從白從王。“白”與“王”聯合起來表示“空前的王者”。

自從始皇帝帶頭稱“皇帝”以後,便引領了後世歷朝歷代帝王稱謂的風騷,在他們的稱謂中、諡號中基本上都會出現“皇帝”這一固定稱謂。

關於“帝國”、“Empire”的由來

“帝國”這個詞,其實是日本人發明的,後世所稱“唐帝國”、“明帝國”、“清帝國”等等,很大程度上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並借用了“帝國”這一稱謂。

而英語中的“帝國”是指“Empire”,“皇帝”稱“Emperor”,詞源來自拉丁語“Imperator”。需要注意的是“Imperator”這個詞在古代歐洲並不是和中國皇帝一個級別的意思。

在羅馬時代“Imperator”最早是武將的稱號,表示軍隊統帥。在羅馬共和時代,打了大勝仗的將軍有權使用這個稱號,一直到他班師返回羅馬城,搞完凱旋儀式為止。後來這個詞變成羅馬皇帝的代稱,就專指羅馬皇帝這個職位。

我國一般稱謂“朝代”,例如唐朝、宋朝、明朝等等


聽泉Rit

帝國究竟是什麼?現在糾結於這個問題的,包括中外的大批學者。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家麥當勞和肯德基而不再有任何衝動的話,那你已經潛移默化中成為了最近一輪全球消費革命的一部分了。和消費文化一樣,現代中國在話語上接受西方舶來的描述也已經司空見慣,例如“talk show”到了中國發展成“脫口秀”,等等。“帝國”這個詞語也是舶來的,慢慢也為中國人所接受,雖然中國大陸的主流學術界並不採用這種敘事語言。

帝國,即英文的empire,來自拉丁文Imperium,而帝國在歐洲歷史上最早成型是羅馬帝國,即Imperium Rōmānum,英文翻譯過來就是Roman Empire,即中文的“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窮兵黷武,頂峰時代將地中海納為內海。

自羅馬帝國以來,empire開始流行,此後出現了一系列帝國,包括最後的日不落大英帝國。現在所有研究世界帝國曆史的,一般都把帝國起源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但究竟如何才能界定“帝國”,多少年來學者們提出來很多看法,但並無定論。就目前而言,對學界影響較大的是美國紐約大學歷史學家Frederick Cooper提出來的一個概念,他在於2010年出版的《世界史上的帝國:權力與差序政治》(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一書中,對帝國進行了一個非常簡潔的定義:帝國就是在一個政治體內以不同的方式管理不同的人群。在這一相當宏觀的定義下,Cooper考察了羅馬帝國、大英帝國、中華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等等,到目前為止只要是西方研究帝國的,大多人都以此作為一個參考。

這個定義立即遭到了很多歷史學家的反對,但同時大家也認為有些道理。這應該說也是Cooper本人在對多個帝國的考察之上得出的一個抽象、簡單的看法。按照這個定義,多民族的中國起碼自秦朝一統以來,就可以作為“帝國”而存在。漢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也都對國內不同的人群施以不同之法,特別在邊疆地區尤其如此。例如,清代的行省制度、將軍制度、伯克制度、駐藏大臣制度等等,均屬於因地制宜的典範。以此觀之,說中國是一個“帝國”,是很有道理的。

比較麻煩的事情也恰恰發生在清朝時期,因為這個時候中西交通較多,歐洲大批耶穌會傳教士進入中國,也開始大量翻譯中國典籍,以及向西方介紹中國。在他們的描述中,清朝中國開始以“中華帝國”即Chinese empire的形象出現。例如在以拉丁文簽訂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中國被稱為“Sinicum Imperium”即Chinese Empire(中華帝國)的意思,和它對應的是俄羅斯帝國即Ruthenicum Imperium。此種背景下,西方的詞彙大量進入了中文世界,特別是在19世紀中期以後,我們整個中國的語言,都開始改變,所以在法國留學畢業的馬建忠才痛定思痛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中文語法專著《馬氏文通》。就在這個大變局裡,“帝國”一詞開始用來正式描述清代中國。

我在別的地方回答清朝正式國號的時候,提到了“大清帝國”這個詞彙出現的前前後後。在此重複一下。清朝以漢字最早被稱呼為“大清帝國”的,出現在馬關條約裡,但它之所出現,是因為日本使用的是“大日本帝國”(日本之前不過是所謂“大日本國”,到了明治以後開始稱“帝國”),為了對等起見,採用的是“大清帝國”,但這不是中方自己的提法。實質上日本外交文書和民間,當時都稱呼清朝為“清國”。後來清國江河日下了,日本就開始稱呼中國為“支那”,以求將文明中心轉移到日本,建立新的日本中心秩序,這是後話。

馬關條約之後,中國再一次使用大清帝國的名字,是1905年上海印刷的一份地圖,第一幅全圖上寫著“大清帝國”;但這種用法在中國並不流行,也不是官方所用的稱謂。

究其實質,“中華帝國”、“大明帝國”、“大清帝國”這些用詞,都不是中國朝代自己的官方用語,是歐洲學術話語在近代擴散到了中國日本等國家之後的結果。在中國自身,“帝國”一詞多少帶有貶義,因為只要往前邁一小步,就是“帝國主義”這個在很多國人看來更為貶義的詞。至於一些電視劇、小說或者非嚴肅作品口口聲聲地用帝國來描述秦漢明清等朝代,也無非是一種近代民族主義在作祟,感覺只要是“帝國”,就氣勢十足,實際上沒有必要。


在水囚魚

帝國,英文名叫做empire,是一個外來詞彙,中國以前是沒有的,一般都是說“大唐國”、“大朝”、“大皇帝”等等。

帝國成為一個詞彙後,也隨著時間的發展,含義漸漸豐富起來。隨著使用範圍的擴大,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都被冠之以“帝國”的稱呼,如大漢帝國、大唐帝國、大明帝國、大清帝國等。

可見,中國人在給朝代冠名“帝國” 時候,也不是隨心所欲,不管什麼朝代都能叫帝國的,比如宋朝,比較少叫“大宋帝國”,一般都叫“大宋朝”,即是因為宋朝經歷過慘重的失敗,且嚴格意識上說,並沒有實現大一統。

中國人將傳統的天下觀附加給“帝國”之後,帝國的含義也就發生了變化了。

帝國,是君主專制政體,有面積遼闊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軍事力量強大,政治和經濟能力超過周邊國家,文化影響深且久遠,對周邊國傢俱有實力碾壓優勢,是一個強大的軍事、政治、文化、經濟實體,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內具備霸權。

從縱向來看,中華帝國曆史久遠,且歷久彌新,各個朝代只是中華帝國的歷史的一部分。

朝,在中國古代,是國家的意思。孔子說,“丈於朝”。代,則是代際遺傳的意思。換了血統,換了姓氏,朝代也就更換了。但是中華帝國的法統並沒有中斷,即所謂的正統。

因此,在我的理解,帝國是國家的相對勢力強弱概念,而朝代則是國家傳承概念。

一個國家短時間內可以獲得帝國的霸權,而朝代則是有著數百年綿長的國祚。

電視劇中,大唐帝國、大明帝國等等,往往表現的是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的事件,在這個歷史時期,大唐、大明都是周邊勢力的霸主所在,因此電視劇名叫做“某某帝國”,也無不妥。

如果是表述的歷史時期比較長,則用“王朝”來比較合適。比如描述王朝的歷史,如大明王朝。

所以,怎麼個叫法,沒什麼大問題,因為詞彙的概念,一直在發展演進。現代的很多漢語詞彙,有不少是日本的創造性使用從而賦予詞彙新的含義,比如“政治”、“經濟”、“社會”等。帝國這個詞彙,也會如此,含義會逐漸豐富起來的。

當然了,因為帝國的含義在各個國家有不同的理解,有一些很小的國家,也號稱帝國,如大韓帝國,還有南美洲的阿茲特克、瑪雅等等,這些國家基本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制度,也叫帝國就讓人不禁莞爾了。

當然了,帝國這個名字,就像一個小國家的只有1000人的軍隊,國王也可以自封為大元帥一樣。自己過家家,已經不是同一個政治語境了。


而知而行

帝國這個詞兒確實是舶來語,是西方的政治名詞,來源則是羅馬帝國!在西方的世界,帝國是什麼呢?帝國是對帝國臣民的普遍正義!比如大英帝國,它的意思就類似於羅馬帝國的普遍正義,就是說它對臣民都是要實行照顧保護的義務的,在帝國的陽光普照下,弱小的民族也不需要擔心自己會受到周圍那些好戰民族的欺壓!就如同現在一個小國,也不太需要擔心它周圍的大國會侵略他一樣,薩達姆曾經侵略了科威特結果呢?大家都看到了,薩達姆已經被人吊死了!

咱們中國的古代確實沒有帝國這一說法,只有王朝這一說法!王朝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家一姓建立起來的統治,而且這個統治,是逐級遞減的,他不具備帝國的普遍正義,你也不太可能相信王朝對於首都地區的人和邊疆地區的人,在法律上是一視同仁的!

咱們現在說大清帝國,大明帝國,確實是套用了西方的政治言語,其實成為大清國,大明國比較合適一些,叫帝國確實是不夠資格,有僭越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