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中國詩詞大會”就是一個記憶大賽,在人工智能的今天,這類比賽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定慧堂


存在的意義還是有的,“中國詩詞大會”雖然是個“中國詩詞背誦賞析大會”,但是和“百家講壇”一樣,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下面老街說一下自己的認識。

在人工智能的今天,我們應該知道人工智能可不僅僅是能夠記憶詩詞,它還能夠創作詩詞。人工智能寫出的詩詞、文章、劇本等,水準已經超過了一般普通人的水平,而且大部分讀者根本分不出來。

但是這樣就能代替人類嗎?

阿爾法狗戰勝柯潔以後,圍棋比賽照舊進行,沒聽說人類被擊敗之後,贊助商就完全退出,棋手們改行的事情吧!


計算器發明以後,我們依然要背九九乘法表,我們買東西付錢的時候,依然要靠口算。汽車比人跑的快,汽艇比人遊的快,我們依然在搞奧林匹克運動會。

科技幫助人類改善生活,提高效率,但是沒有使人類產生代入感,至少無法完全代替人類行為。


足球、籃球這些比賽有什麼意義呢?既然能夠風靡全球,為什麼詩詞大會不能繼續辦呢?對電視臺來說,詩詞大會真正被認為無意義的時候,是收視率下降的時候

當觀眾不滿足於這種背誦記憶比賽的時候,或者厭倦了這類節目時,詩詞大會可能就考慮是否會下線,如同火爆一時的“百家講壇”一樣也會有暗淡的時候。當然一定會有新的形式重新霸屏,成就另一種面目全新“詩詞大會”。


古典文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他本身的存在毫無疑問有巨大的意義,各種節目會不斷圍繞它做文章,無論詩詞大會,無論電影還是電視劇、舞臺劇,都是各種不同的形式而已。

一句話,如果只談詩詞大會的話,辦下去的意義在與觀眾是否願意看。收視率高就會一直辦下去,引導的權利在電視臺,最終的決定權在觀眾。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當下,詩詞大會被調侃為背詩大會,原因在於節目的內容僅是比拼記憶力而已,而背詩不過是詩詞文化最為無關緊要的環節,因此冠以[大會]頭銜實在不妥。



節目或許有考慮過加入詩詞創作環節,但衡量之後便發現難度太大,主要在評委方面

可以這麼說,如今有話語權又懂詩詞鑑賞的學者實在鳳毛麟角。別看大部分教授談起古詩頭頭是道,多半是拾前人牙慧,歷來名詩都有註釋借鑑,而讓他們點評今人寫的作品,卻說不出所以然。

會寫詩之人不一定會評詩,但是會評詩一定是會寫詩之人

其次,節目要請專業的權威學者,或許還可以辦到,但創作環節存在不可控的因素,這對節目而言才是最忌諱的。說到底,詩詞大會的本質是娛樂節目,作為主辦方肯定不會為了效果追求風險。因此我們看這節目的時候,只需要抱著娛樂的心態即可。

數落詩詞大會之後,還得提它的正面意義。誠然節目只是背詩比賽,但也激發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熱愛,這對於復興詩詞文化是有幫助的。也許不久之後,會出現真正的寫詩大會。



接下來再談人工智能的問題

之前人工智能寫詩的噓頭可謂賺足眼球,乍一看足以亂真,細一品卻紕漏百出,不過是一堆詞藻的堆砌而已。

假如和詩詞大會聯繫起來,試想一下,普通人能背誦下大部分古詩,我們就覺得已經很了不起,出現一點失誤,我們也可以理解;換做人工智能的話,即使能背所有的古詩,我們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稍有差錯你還能接受嗎?


我們對待物與對待人的標準,還是有差別的。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我們的生活或許會變得更加便捷,但科技再強大,也有沒辦法取代的東西。



例如題目提到的[飛花令],是古人之間增加感情的文字遊戲。即便機器能記憶海量詩詞,但誰會和機器比賽記憶能力?你會和人工智能談感情嗎?


詩詞補習班

 

   類似彭敏(2015年《中國成語大會》總冠軍;2017《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亞軍)這樣具有超強的背誦能力的“背誦機器人”,讓她在《詩詞大會》中脫穎而出,會有一定的示範效應。在此類節目的推動下,很有可能會推動整個社會都在倡導國學熱以及父母們要求孩子背誦古詩詞的潮流。越來越多的父母及孩子加入到背誦古詩詞的大軍中,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對弘揚和傳承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十分有利有利。

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深層的自信和成熟,依賴供給於它的文化支撐。顯然,中華民族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是自信的,並以力壓群芳的成就顯示出恢弘的外在氣度。尤其是在古詩詞方面,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等等。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但是,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已經與我們漸行漸遠,我們的生活中幾乎已經沒有詩了。關於這一點,我在《怎樣把我國詩歌文化推進輝煌時代?》中進行了詳細分析。那個“詩言志、歌永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的詩詞文化盛會,至今令我們神往!反觀現在,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快樂,似乎只有從物慾和金錢中獲取,面對先人,你,我,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們,我們情何以堪!

  好在有《中國詩詞大會》這個好節目,點燃了一把誦讀古詩詞的熱火,喚醒了許多人對詩詞的熱愛。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近幾年為傳統文化的傳播發揮了新作用。這些電視節目大多以文化競技為主要內容,通過設置賽制、選擇有趣的節目風格,吸引觀眾參與互動。特別是備受好評的“飛花令”,這個源自古人行酒令時的文字遊戲,“雲”、“雪”、“月”、“夜”,經過電視節目後讓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媒體平臺,成了選手間你來我往、叩人心絃的對擂。當一句句優美的古詩詞在選手之間“對答如流”時,很多網友、也包括我自己,忍不住感嘆:“真想時光倒流回去重新好好再學一遍!”

  實際上,每一期節目播完,那些選手登上熱搜,圈粉無數。他們在那些粉絲的眼裡,絕不是“背誦機器人”,而是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偶像。一些整天與遊戲、動漫為伍“宅男”“宅女”們,也成了《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忠實觀眾,有的甚至也開始誦讀詩詞了。

  另外,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百人團”的選手,也都是經過過關斬將選拔出來的詩詞高手,他們每個人對古詩詞的熱愛,都能演繹出一個動人的故事。

  而王立群、康震、蒙曼等教授、學者組成的嘉賓陣容,以“幽默”、“風趣”、“平易近人”、“滿腹經綸”的形象,極大地增加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含金量。

  為了增加傳播力,節目還特別設計了朋友圈小遊戲,吸引年輕人曬出自己的“詩詞功底”。


貢果3

這事兒得先搞清一點:詩詞是詩詞,“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國詩詞大會”,不能混淆。之所以要先提這個,是因為很多回答將二者混為一談,張嘴就是傳統文化。但按我的看法,“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目,跟傳統文化的關係少得可憐。

中國古詩詞極美,在我眼中可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罕有的精華,比那些帝王將相、三綱五常、厚黑與制衡、改朝換代的殺戮,還有至今仍紮根於許多人心中的腐朽觀念強太多太多,畢竟,這些東西離現代文明太遠,甚至是中國步入現代文明過程中的極大阻礙。詩詞乃至古文,也是培養語感的極佳渠道,孩子多讀,確實可以培養審美和語感。

但請注意,我只贊成多讀和自然而然的記憶,不贊成硬背。像讀詩如此風雅的事情,如果變成一種背誦任務,簡直是悲劇。

可“中國詩詞大會”恰恰是這樣的悲劇。它只是一個看起來很有文化的綜藝節目,實則就是一個記憶大賽。

不是我小看記憶力這種能力,自古以來,記憶力就是人類學習的重要倚仗。中國古代的教育就以背為主,四書五經,可暫時不求甚解,但務必背得滾瓜爛熟。即使是近現代學人,不少“大師”也是以記憶力見長。黃侃就是一例,錢鍾書的各種掌故也多半和超強記憶力有關,比如連某句話在某本書第幾頁都能記住的“神話”。前不久去世的李敖,做學問是野路子,最大的長處也是記憶力。

但你不得不承認,在當下這個時代,記憶力固然有用,但相比學習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它真的變得不再重要。

這就好比以前的老司機,如果他能記得城市裡的所有道路,會得到無數讚許與肯定,如果他能記得省內各種國道省道縣道的路線,那就更管用了。這種能力甚至會給他的工作帶來許多幫助,比如領導要出門,單位要活動,他也許就會因為這種能力成為司機的首選。

但在當下,再能記路的老司機,也比不上一個手機。只要你有手機,會用導航,天下大可去得。

我曾經說過,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許多工種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收銀、財會等,受益的是那些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領域,也就是強調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領域,如藝術、文學和設計等。從這個角度來看,通過閱讀詩詞提高審美絕對是好事,詩詞在人工智能時代反而有了更重要的地位。但如果把詩詞變成體現記憶力的工具,那恰恰是背道而馳。


葉克飛

這樣體量龐大的巨無霸問題,好比牛頓的上帝之手的懸疑天問一樣,沒有統一場的。何苦來著?

因為兒時鸚鵡學舌幾首,因為國學的民族情感,因為與生活說不清的關聯,起初還是很讚賞董卿的探索之旅的。看了幾期,驚歎於這樣功利的時代,還有那麼多的熱愛者,特別感動的,是可愛的小盆友們的那份純真的表達!在民族文化領域,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離我們漸行漸遠漸無書的時候,搞得近乎面目全非的時候,一份民族歷史的回憶,一份祖宗文化的美感,一份美好未來的憧憬,一份業餘生活的添加,對於大眾而言,只要發自內心,發自喜愛,發自學習,自得其樂,也沒啥不好的。並非要當生存飯碗,要當生活工具,且非要與智能較個能力的高下立判,那又有什麼關係啊!個人的事。快樂就好。

僅此一點,他,同類的思路,實在企圖建功立業,卻沒什麼詩意。海德格爾會說,回家吧,你還是和AL為鄰吧。


宋培林71578079

首先,“中國詩詞大會”並不是簡單的背誦古詩,對於參賽者來說,可能確實記憶能力佔大部分,但是對於觀眾來說,詩詞大會不僅是古詩詞的背誦,更是能喚起更多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讓更多人瞭解中國詩詞文化。

所以存在的意義其實有很多

  1. 鼓勵更多人看書背書。在高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很多人開始習慣依賴於機器,手機,電腦,很多人甚至早已不看書,不寫字,所以常常提筆忘字,這對於人的記憶力是很不利的,特別是小孩子。

  2. 鼓勵更多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如今受各種西方文化的衝擊,很多人開始學習西方文化而擯棄了自己的文化,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肯定是不利的。所以這樣的詩詞大會,能喚醒更多人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傳播的作用。

  3. 更好地發掘古人的智慧。其實很多古詩中蘊含著作者的意境和思想,光隨便讀過看過,是沒法發現其中的奧秘的,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背誦每一首詩的時候,你會有不同的體會。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指正。

也歡迎關注【語聞舍】一個研究文化,探討人生的地方,願以一言相伴。

語聞舍


作為一個文化人,作為一個詩詞愛好者,我談談我個人的看法,不代表《頭條》,不代表大家!

《中華詩詞大會》是在什麼背景下開播的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火我不知道,是否有繼續堅持下去的必要我不知道!反正我沒有完整地看過一期,因為看不懂!但儘管如此它並不影響我對古典詩詞的愛好,也並不影響我偶爾也寫上兩句!

在任何文化的學習研究承傳過程中,我最反對的就是死背硬記!我認為那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它的根和魂熔鑄不了你的血液裡,即使把全中國的詩詞都背完也沒用!如果瞭解不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命門門所在,即使把《全唐詩》倒背如流,並不等於你就是一個氣死李白不讓杜甫的大學士大詩人!



說起背功古人也許比我們更厲害,反正《唐詩三百首》我是背不下來,說讓我背個十首八首也許我們背出來,再多了不敢說!甚至有的詩和詩人都沒聽說過!這是不是是一種悲哀和悲催呢?個人認為也未見得!個人認為背不是能耐,寫方見功底!我認為《中華詩詞大會》應該改版背詩為寫詩,也樣就精彩了有看頭有看點了,否則對普通百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大概我背不出的東西有一半以上的觀眾也背不出來吧!


個人認為詩詞的普及承傳絕不是背一背那麼簡單!我們要逐首逐句地去解讀:要知道這首詩詞是在什麼背景下寫成的?作者的心境是什麼?作者要表達什麼?這樣才能深入到我們的骨髓和血液裡!這些東西搞清楚了,還用去背嗎?否則我個人認為它就沒有存在和繼續下去的必要!(申明: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個人和團體!)


冀之筆

人類對戰勝自我,挑戰極限,永遠是不會停止的。



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人發明許許多多替人們工作的機器:為了搬運重物發明了起重機,為了更快地運動發明了汽車,為了能在空中飛行,發明了飛機……如果又人要問:人與起重機比誰舉得重?讓人與汽車比誰跑得快?讓人與飛機比誰飛得高?……那肯定會被大家笑掉大牙的。同樣的道理,讓人去和人工智能機器比誰計算得快,讓人去與硬盤比誰記得多,那也是很搞笑的。



雖然我們發明了起重機、汽車、飛機……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奧運會的熱愛。雖然沒有一位奧運冠軍能比起重機舉得重,沒有一位馬拉松選手跑得過汽車……但我們依然會對奧運賽場的精彩表演而加油喝彩!因為,每一個奧運新紀錄的誕生,都是對人類極限的挑戰!




蓬萊珂雪

《詩詞大會》成了記憶大賽,大約確實是跑太偏了,又似乎實在是沒啥大不了。

經典詩詞,中國之美。作為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豈能不見識一番?見識傳統詩詞,當然不僅僅是會背誦。但《詩詞大會》畢竟是一檔電視節目,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用記憶競賽為切入方式以增加節目的娛樂性和觀賞性,卻也無可厚非。況且,記憶也並非不重要哦。

對於古典詩詞,記誦無疑不是目的,只是一種形式,我們要領略的,實是詩詞中蘊含的意味:高、古、深、遠、長、雄渾、飄逸、悲壯、悽婉,或優遊不迫,或沉著痛快。詩詞是人在感情平抑後所寫,我們讀之,確有節制情緒的作用,而要理解詩詞中的真意,還須處處替古人著想,這便是所謂詩能陶冶性情,這就是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但是,實質和形式是分不開的,記誦與領略是一體的。我們要了解、欣賞古典詩詞,首先得面對它本身。面對它,何如記住它。最重要的涵泳它、體味它,與記住它並不矛盾。當然,當你確有所得,大可忘了它,所謂得意而忘言者是也。竊以為,

博聞強記是一種美德,欣賞體會是一種修養。

而所謂人工智能,只是一種技術。人工智能以大數據為基礎。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像人那樣思考。因為人的大腦中神經細胞及其玄之又玄的連接方式,人工智能難以模仿。人工智能的海量信息並不等同於人的記憶,因為人的記憶是和人的思考合在一起的。人的記憶裡,藏著曾經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愛過的人,還有曾經讀過的書,背過的唐詩宋詞……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精神、氣質、行為方式、生活態度。

所有的記憶,鑄成每個人獨特的人格。沒有記憶,就沒有人格。


天下何思何慮

比賽只是形式,詩詞大會的目的,是傳播詩詞,影響大眾去欣賞傳統詩詞之美,是文化傳承。

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覺得這沒意義,那沒意義。但你真的思考了嗎?

有的人覺得數學沒意義,因為畢業後,生活中很少用到。但是,你學習數學的過程,鍛鍊了你的思維,培養了你的邏輯。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你說它沒意義?

我們現在之所以覺得很多事沒意義,主要是太功利化了。

很多事都拿金錢來衡量,這就有些偏激了。

當然,很多人會說,這就是生活。但,生活的意義不止在於活著,可以苟且,也可以適時的享受。享受春風,享受細雨,享受柴米油鹽外的片刻安寧。

詩詞可以激發很多人潛意識裡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世間人情,喜怒哀樂的敏感。


很多人又會說,只會背有什麼用?有句話說的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的多了,自然就懂了。

這不是句空話。我原來背過大概四百首詩詞,很多都是讀了很多遍,然後理解的。

當你背多了詩詞,你的情感也會被潛移默化的變得豐富,這種感覺很微妙,不是一句有意義沒意義能說的清的。

另外,世俗點說,背幾首詩,當你在寫一些東西時,拿來用,可能會讓看的人眼前一亮,沒準能給你帶來好運。

至於,人們常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不是背詩就可以的,是要有各方面的綜合知識才可以。但,多讀詩,肯定也會有不一樣的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