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个记忆大赛,在人工智能的今天,这类比赛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定慧堂


存在的意义还是有的,“中国诗词大会”虽然是个“中国诗词背诵赏析大会”,但是和“百家讲坛”一样,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面老街说一下自己的认识。

在人工智能的今天,我们应该知道人工智能可不仅仅是能够记忆诗词,它还能够创作诗词。人工智能写出的诗词、文章、剧本等,水准已经超过了一般普通人的水平,而且大部分读者根本分不出来。

但是这样就能代替人类吗?

阿尔法狗战胜柯洁以后,围棋比赛照旧进行,没听说人类被击败之后,赞助商就完全退出,棋手们改行的事情吧!


计算器发明以后,我们依然要背九九乘法表,我们买东西付钱的时候,依然要靠口算。汽车比人跑的快,汽艇比人游的快,我们依然在搞奥林匹克运动会。

科技帮助人类改善生活,提高效率,但是没有使人类产生代入感,至少无法完全代替人类行为。


足球、篮球这些比赛有什么意义呢?既然能够风靡全球,为什么诗词大会不能继续办呢?对电视台来说,诗词大会真正被认为无意义的时候,是收视率下降的时候

当观众不满足于这种背诵记忆比赛的时候,或者厌倦了这类节目时,诗词大会可能就考虑是否会下线,如同火爆一时的“百家讲坛”一样也会有暗淡的时候。当然一定会有新的形式重新霸屏,成就另一种面目全新“诗词大会”。


古典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他本身的存在毫无疑问有巨大的意义,各种节目会不断围绕它做文章,无论诗词大会,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舞台剧,都是各种不同的形式而已。

一句话,如果只谈诗词大会的话,办下去的意义在与观众是否愿意看。收视率高就会一直办下去,引导的权利在电视台,最终的决定权在观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当下,诗词大会被调侃为背诗大会,原因在于节目的内容仅是比拼记忆力而已,而背诗不过是诗词文化最为无关紧要的环节,因此冠以[大会]头衔实在不妥。



节目或许有考虑过加入诗词创作环节,但衡量之后便发现难度太大,主要在评委方面

可以这么说,如今有话语权又懂诗词鉴赏的学者实在凤毛麟角。别看大部分教授谈起古诗头头是道,多半是拾前人牙慧,历来名诗都有注释借鉴,而让他们点评今人写的作品,却说不出所以然。

会写诗之人不一定会评诗,但是会评诗一定是会写诗之人

其次,节目要请专业的权威学者,或许还可以办到,但创作环节存在不可控的因素,这对节目而言才是最忌讳的。说到底,诗词大会的本质是娱乐节目,作为主办方肯定不会为了效果追求风险。因此我们看这节目的时候,只需要抱着娱乐的心态即可。

数落诗词大会之后,还得提它的正面意义。诚然节目只是背诗比赛,但也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热爱,这对于复兴诗词文化是有帮助的。也许不久之后,会出现真正的写诗大会。



接下来再谈人工智能的问题

之前人工智能写诗的嘘头可谓赚足眼球,乍一看足以乱真,细一品却纰漏百出,不过是一堆词藻的堆砌而已。

假如和诗词大会联系起来,试想一下,普通人能背诵下大部分古诗,我们就觉得已经很了不起,出现一点失误,我们也可以理解;换做人工智能的话,即使能背所有的古诗,我们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稍有差错你还能接受吗?


我们对待物与对待人的标准,还是有差别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我们的生活或许会变得更加便捷,但科技再强大,也有没办法取代的东西。



例如题目提到的[飞花令],是古人之间增加感情的文字游戏。即便机器能记忆海量诗词,但谁会和机器比赛记忆能力?你会和人工智能谈感情吗?


诗词补习班

 

   类似彭敏(2015年《中国成语大会》总冠军;2017《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亚军)这样具有超强的背诵能力的“背诵机器人”,让她在《诗词大会》中脱颖而出,会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在此类节目的推动下,很有可能会推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国学热以及父母们要求孩子背诵古诗词的潮流。越来越多的父母及孩子加入到背诵古诗词的大军中,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对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十分有利有利。

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深层的自信和成熟,依赖供给于它的文化支撑。显然,中华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是自信的,并以力压群芳的成就显示出恢弘的外在气度。尤其是在古诗词方面,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已经没有诗了。关于这一点,我在《怎样把我国诗歌文化推进辉煌时代?》中进行了详细分析。那个“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诗词文化盛会,至今令我们神往!反观现在,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快乐,似乎只有从物欲和金钱中获取,面对先人,你,我,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们,我们情何以堪!

  好在有《中国诗词大会》这个好节目,点燃了一把诵读古诗词的热火,唤醒了许多人对诗词的热爱。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类综艺电视节目,近几年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发挥了新作用。这些电视节目大多以文化竞技为主要内容,通过设置赛制、选择有趣的节目风格,吸引观众参与互动。特别是备受好评的“飞花令”,这个源自古人行酒令时的文字游戏,“云”、“雪”、“月”、“夜”,经过电视节目后让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媒体平台,成了选手间你来我往、叩人心弦的对擂。当一句句优美的古诗词在选手之间“对答如流”时,很多网友、也包括我自己,忍不住感叹:“真想时光倒流回去重新好好再学一遍!”

  实际上,每一期节目播完,那些选手登上热搜,圈粉无数。他们在那些粉丝的眼里,绝不是“背诵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偶像。一些整天与游戏、动漫为伍“宅男”“宅女”们,也成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忠实观众,有的甚至也开始诵读诗词了。

  另外,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百人团”的选手,也都是经过过关斩将选拔出来的诗词高手,他们每个人对古诗词的热爱,都能演绎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而王立群、康震、蒙曼等教授、学者组成的嘉宾阵容,以“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满腹经纶”的形象,极大地增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含金量。

  为了增加传播力,节目还特别设计了朋友圈小游戏,吸引年轻人晒出自己的“诗词功底”。


贡果3

这事儿得先搞清一点:诗词是诗词,“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国诗词大会”,不能混淆。之所以要先提这个,是因为很多回答将二者混为一谈,张嘴就是传统文化。但按我的看法,“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跟传统文化的关系少得可怜。

中国古诗词极美,在我眼中可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罕有的精华,比那些帝王将相、三纲五常、厚黑与制衡、改朝换代的杀戮,还有至今仍扎根于许多人心中的腐朽观念强太多太多,毕竟,这些东西离现代文明太远,甚至是中国步入现代文明过程中的极大阻碍。诗词乃至古文,也是培养语感的极佳渠道,孩子多读,确实可以培养审美和语感。

但请注意,我只赞成多读和自然而然的记忆,不赞成硬背。像读诗如此风雅的事情,如果变成一种背诵任务,简直是悲剧。

可“中国诗词大会”恰恰是这样的悲剧。它只是一个看起来很有文化的综艺节目,实则就是一个记忆大赛。

不是我小看记忆力这种能力,自古以来,记忆力就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倚仗。中国古代的教育就以背为主,四书五经,可暂时不求甚解,但务必背得滚瓜烂熟。即使是近现代学人,不少“大师”也是以记忆力见长。黄侃就是一例,钱钟书的各种掌故也多半和超强记忆力有关,比如连某句话在某本书第几页都能记住的“神话”。前不久去世的李敖,做学问是野路子,最大的长处也是记忆力。

但你不得不承认,在当下这个时代,记忆力固然有用,但相比学习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它真的变得不再重要。

这就好比以前的老司机,如果他能记得城市里的所有道路,会得到无数赞许与肯定,如果他能记得省内各种国道省道县道的路线,那就更管用了。这种能力甚至会给他的工作带来许多帮助,比如领导要出门,单位要活动,他也许就会因为这种能力成为司机的首选。

但在当下,再能记路的老司机,也比不上一个手机。只要你有手机,会用导航,天下大可去得。

我曾经说过,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许多工种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收银、财会等,受益的是那些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领域,也就是强调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领域,如艺术、文学和设计等。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绝对是好事,诗词在人工智能时代反而有了更重要的地位。但如果把诗词变成体现记忆力的工具,那恰恰是背道而驰。


叶克飞

这样体量庞大的巨无霸问题,好比牛顿的上帝之手的悬疑天问一样,没有统一场的。何苦来着?

因为儿时鹦鹉学舌几首,因为国学的民族情感,因为与生活说不清的关联,起初还是很赞赏董卿的探索之旅的。看了几期,惊叹于这样功利的时代,还有那么多的热爱者,特别感动的,是可爱的小盆友们的那份纯真的表达!在民族文化领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离我们渐行渐远渐无书的时候,搞得近乎面目全非的时候,一份民族历史的回忆,一份祖宗文化的美感,一份美好未来的憧憬,一份业余生活的添加,对于大众而言,只要发自内心,发自喜爱,发自学习,自得其乐,也没啥不好的。并非要当生存饭碗,要当生活工具,且非要与智能较个能力的高下立判,那又有什么关系啊!个人的事。快乐就好。

仅此一点,他,同类的思路,实在企图建功立业,却没什么诗意。海德格尔会说,回家吧,你还是和AL为邻吧。


宋培林71578079

首先,“中国诗词大会”并不是简单的背诵古诗,对于参赛者来说,可能确实记忆能力占大部分,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诗词大会不仅是古诗词的背诵,更是能唤起更多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诗词文化。

所以存在的意义其实有很多

  1. 鼓励更多人看书背书。在高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开始习惯依赖于机器,手机,电脑,很多人甚至早已不看书,不写字,所以常常提笔忘字,这对于人的记忆力是很不利的,特别是小孩子。

  2. 鼓励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今受各种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而摈弃了自己的文化,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肯定是不利的。所以这样的诗词大会,能唤醒更多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传播的作用。

  3. 更好地发掘古人的智慧。其实很多古诗中蕴含着作者的意境和思想,光随便读过看过,是没法发现其中的奥秘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背诵每一首诗的时候,你会有不同的体会。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指正。

也欢迎关注【语闻舍】一个研究文化,探讨人生的地方,愿以一言相伴。

语闻舍


作为一个文化人,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头条》,不代表大家!

《中华诗词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开播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火我不知道,是否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必要我不知道!反正我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期,因为看不懂!但尽管如此它并不影响我对古典诗词的爱好,也并不影响我偶尔也写上两句!

在任何文化的学习研究承传过程中,我最反对的就是死背硬记!我认为那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它的根和魂熔铸不了你的血液里,即使把全中国的诗词都背完也没用!如果了解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命门门所在,即使把《全唐诗》倒背如流,并不等于你就是一个气死李白不让杜甫的大学士大诗人!



说起背功古人也许比我们更厉害,反正《唐诗三百首》我是背不下来,说让我背个十首八首也许我们背出来,再多了不敢说!甚至有的诗和诗人都没听说过!这是不是是一种悲哀和悲催呢?个人认为也未见得!个人认为背不是能耐,写方见功底!我认为《中华诗词大会》应该改版背诗为写诗,也样就精彩了有看头有看点了,否则对普通百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大概我背不出的东西有一半以上的观众也背不出来吧!


个人认为诗词的普及承传绝不是背一背那么简单!我们要逐首逐句地去解读:要知道这首诗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成的?作者的心境是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这样才能深入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里!这些东西搞清楚了,还用去背吗?否则我个人认为它就没有存在和继续下去的必要!(申明: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个人和团体!)


冀之笔

人类对战胜自我,挑战极限,永远是不会停止的。



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发明许许多多替人们工作的机器:为了搬运重物发明了起重机,为了更快地运动发明了汽车,为了能在空中飞行,发明了飞机……如果又人要问:人与起重机比谁举得重?让人与汽车比谁跑得快?让人与飞机比谁飞得高?……那肯定会被大家笑掉大牙的。同样的道理,让人去和人工智能机器比谁计算得快,让人去与硬盘比谁记得多,那也是很搞笑的。



虽然我们发明了起重机、汽车、飞机……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奥运会的热爱。虽然没有一位奥运冠军能比起重机举得重,没有一位马拉松选手跑得过汽车……但我们依然会对奥运赛场的精彩表演而加油喝彩!因为,每一个奥运新纪录的诞生,都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




蓬莱珂雪

《诗词大会》成了记忆大赛,大约确实是跑太偏了,又似乎实在是没啥大不了。

经典诗词,中国之美。作为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岂能不见识一番?见识传统诗词,当然不仅仅是会背诵。但《诗词大会》毕竟是一档电视节目,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用记忆竞赛为切入方式以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却也无可厚非。况且,记忆也并非不重要哦。

对于古典诗词,记诵无疑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形式,我们要领略的,实是诗词中蕴含的意味: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或优游不迫,或沉着痛快。诗词是人在感情平抑后所写,我们读之,确有节制情绪的作用,而要理解诗词中的真意,还须处处替古人着想,这便是所谓诗能陶冶性情,这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但是,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记诵与领略是一体的。我们要了解、欣赏古典诗词,首先得面对它本身。面对它,何如记住它。最重要的涵泳它、体味它,与记住它并不矛盾。当然,当你确有所得,大可忘了它,所谓得意而忘言者是也。窃以为,

博闻强记是一种美德,欣赏体会是一种修养。

而所谓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技术。人工智能以大数据为基础。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像人那样思考。因为人的大脑中神经细胞及其玄之又玄的连接方式,人工智能难以模仿。人工智能的海量信息并不等同于人的记忆,因为人的记忆是和人的思考合在一起的。人的记忆里,藏着曾经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爱过的人,还有曾经读过的书,背过的唐诗宋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精神、气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

所有的记忆,铸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没有记忆,就没有人格。


天下何思何虑

比赛只是形式,诗词大会的目的,是传播诗词,影响大众去欣赏传统诗词之美,是文化传承。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觉得这没意义,那没意义。但你真的思考了吗?

有的人觉得数学没意义,因为毕业后,生活中很少用到。但是,你学习数学的过程,锻炼了你的思维,培养了你的逻辑。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你说它没意义?

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很多事没意义,主要是太功利化了。

很多事都拿金钱来衡量,这就有些偏激了。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就是生活。但,生活的意义不止在于活着,可以苟且,也可以适时的享受。享受春风,享受细雨,享受柴米油盐外的片刻安宁。

诗词可以激发很多人潜意识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世间人情,喜怒哀乐的敏感。


很多人又会说,只会背有什么用?有句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多了,自然就懂了。

这不是句空话。我原来背过大概四百首诗词,很多都是读了很多遍,然后理解的。

当你背多了诗词,你的情感也会被潜移默化的变得丰富,这种感觉很微妙,不是一句有意义没意义能说的清的。

另外,世俗点说,背几首诗,当你在写一些东西时,拿来用,可能会让看的人眼前一亮,没准能给你带来好运。

至于,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不是背诗就可以的,是要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才可以。但,多读诗,肯定也会有不一样的气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