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發燒讓捂汗,西方人發燒讓冰敷,方式截然相反,哪個是對的?

士耽

看了很多回答讓人很氣憤,很多頂著醫生頭銜卻能毫不負責地一口認定捂汗是錯的。因為我實在不相信,它們沒有體驗過出汗之後燒退以及身體恢復的經歷。我從小到大采用的都是捂汗的方法,不僅不吃一顆藥,而且見效非常快,一般捂兩個小時不僅燒退了,而且連病根都修復了。

捂汗和冰敷都能處理發燒,然而,兩個思路其實就是中西醫最根本治病理念差異。冰敷和酒精擦拭實際只是控制病,捂汗則是治病。有的情形只能冰敷,因為有很多患者身體很虛弱,你去捂汗那是不行的。比如一些有別的嚴重疾病的人、身體虛弱的老人、還有太年幼的嬰兒。通過冰敷物理降溫防止出現更嚴重後果,尤其嬰兒防止肺炎風險。但如果是身體素質很好的兒童和成年人,那捂汗是最佳辦法。因為捂汗不是壓制病,而是通過捂汗協助肌體徹底自我修復。捂汗還能鍛鍊肌體抵禦疾病、自我修復機制處於常備狀態。而一有病就吃藥的人,反而經常生病,因為肌體免疫力沒有被鍛鍊,自我修復機能很可能處於休眠狀態。必須要認識的是,任何疾病肌體免疫力和修復力都是主力軍,任何藥物和醫術都是增援部隊。如果不理解這一點,那很可能會被所謂的科學誤導。中醫最牛的理論就是這個理論,通過調理身體狀態,促進自我修復。西醫最大的問題就是區域化局部化,沒有全局觀。

我支持捂汗,但絕不反對冰敷。因為顯而易見冰敷也是有道理的。有的情形,捂汗就是冒險。但任何情形都冰敷,那很多病就會久拖不決,加之吃藥打針輔助,那身體免疫力在這次疾病中發揮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未來再病的幾率會大大提高。這就像有的拾荒者幾乎不生病,有的潔癖者卻弱不經風。因為肌體沒有被鍛鍊的機會。過去很多醫生和知識分子就是如此太愛乾淨,但身體卻很虛弱,被科學誤導了。


國病

正常人體體溫介於36~37攝氏度之間,這是人類千萬年進化過程中經過無數試錯後得出的“最優方案”。

人體是血肉之軀,重要器官如大腦、心臟、肝臟、腎臟等都是主要由蛋白質組成,如果任由體溫升高,發燒了不去讓人體散熱降低體溫,反而去捂熱,那麼體溫很快就飆到40以上。其後果就好比一個雞蛋加溫到40度、50度,蛋白質凝固,雞蛋都快熟了,還能孵出小雞嗎?人體器官中的蛋白質、代謝酶在過高溫度下就會熱變性失去生理活性,如果大腦和腎臟都被加熱快要“熟”了,那這個人神仙也救不活了。

所以如果高燒不及時退燒後果很嚴重。因中暑而死亡的新聞大家都聽過不少了,為什麼會這麼嚴重呢?重度中暑時體溫過高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說通俗點,就是人都快被烤熟了,能不嚴重嗎?

在醫學上,因發燒導致的死亡病例並不鮮見。前不久,一個孕婦在夏天坐月子時捂被子避風,結果重度中暑救不活了。

在兒科,也有很多發燒時不去散熱反而去捂熱而造成的“捂熱綜合徵”病例。

所以如果感冒發燒,一定要聽從醫生的醫囑處理,不能一味想當然“捂熱”。醫學問題沒有中國和外國之分,只有科學與不科學、對與錯之分。


懸壺小兒科

丁香醫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捂熱退燒?使不得啊……

許多人聲稱自己「捂了一身汗」就退燒,其實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一身汗是退燒階段身體自發散熱的結果,你捂或不捂,汗都會出來。

發燒,醫學上叫「發熱」,人體發熱的過程實際上是免疫系統和病原體戰鬥的過程:

  • 體溫升高能增強免疫系統戰鬥力,讓身體更好地對抗疾病;

  • 不過,維持高體溫需要消耗很多能量,一旦免疫系統獲得初步勝利,疲倦的身體開始迅速降溫;

  • 體溫迴歸正常時,身體產熱減少,散熱大幅增加,人就會表現為面色潮紅和渾身出汗,此時我們就會覺得舒服了很多。

總之,發熱是一種身體對抗疾病的正常反應,大部分時候有積極的作用,用不著想盡辦法「扼殺」它。

成人發熱時,如果體溫在 39°C 以下,發熱時間不是很長,尚能忍受,那麼經過一般的處理有可能就退燒了。

如果發熱嚴重干擾了你的生活和工作,或持續時間過長,那就必須去看醫生啦。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發燒時靠捂汗就能退燒嗎?


人體正常體溫(腋溫)為36-37攝氏度,健康人的機體可以自動調節體溫,使之維持在正常範圍內。在致熱源(細菌、病毒等)的作用下,體溫調定點上移,當體溫上升超過正常值的0.5℃時,為發熱,即發燒。

最常見發熱的原因是感染。細菌、病毒等進入人體後,機體為了保護自己,啟動免疫系統來消滅侵略者,因為一定程度的發熱能幫助人體消滅入侵的細菌病毒,加強防禦力,所以人體免疫系統會產生一些物質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讓機體產熱大於散熱,將體溫上升至體溫調定點後維持比較高的體溫,從而導致發燒。

當免疫系統獲得勝利,驅除入侵者,消耗了太多能量的身體開始迅速降溫,這時體溫調定點恢復正常,機體散熱大於產熱,在體溫下降至正常期間,我們身體會出大量的汗,帶走大量熱量。

但是有時免疫系統與細菌病毒的戰爭持續太久,過於持久的發熱敵我不分,會傷害我們重要的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長期的高溫使心跳呼吸加快,機體代謝增加,再加上高燒使我們食慾不振,導致人體能量大量消耗而補給不足;6個月-6歲的小孩子還有可能出現高熱驚厥。

那發燒時到底應該怎麼做?冷敷or捂汗?

對於發燒,這世界上沒有最完美無缺的通式,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本來發燒就已經很難受了,用冰塊冷敷可能會讓我們更難受。冷敷使皮膚血管收縮,反而還不利於散熱。

從發熱機制來說,冷敷降溫是南轅北轍,就算一時強行將體溫降低至正常範圍,可是體溫調定點沒有下降,只會會引起機體更嚴重的產熱。

可是對於持久的高溫患者,過高的體溫會損傷中樞神經系統,頭部冷敷降溫有助於保護大腦。

而用被子捂汗有用嗎?

在體溫持續高溫時,我們會覺得你再蓋一層被子不悶不難受嗎?

在體溫上升至調節點時,機體減少散熱,是捂不出汗的。而出汗時,機體散熱增加,用被子捂著則不利於散熱。特別是對於一週歲以下的嬰幼兒,捂久了可能會導致捂熱綜合徵,輕者脫水,重則損傷中樞神經系統。

當體溫未上升至體溫調節點時,我們會有手腳冰涼,寒戰不止的時候,適當蓋被子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體溫,緩解不適。但達到體溫調定點,持續高溫時就不用再捂熱了。

而且發燒不用立刻退燒。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指南指出,如果孩子沒有明顯不適,健康孩子39℃以下不用退燒,超過39℃孩子明顯不適才需要退燒。而中國指南認為超過38.5℃才需要退燒。


本文由科普中國出品;北大醫學科普團隊製作;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監製。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中國科普博覽


發燒對於人體健康來說,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人體在體溫高的情況下,機體的免疫力會增強,對病毒形成一個不利的生存環境。但是,發燒也會引起全身不適,對6歲以下的兒童而言容易引起高熱驚厥,嚴重的會影響腦功能。事實上,“發熱時蓋上被子捂一捂,多出點汗退燒快。”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對於退燒來說有害無利。尤其在高熱吃了退燒藥後,過度捂汗不但不利於散熱,反而會使體溫在短時間內升得更高,對於體質比較弱的人群,過度捂汗還可能造成脫水休克的嚴重後果。不但不能捂,還需要儘快把患者的衣服鬆開,增加體表與空氣接觸的面積,有利於汗液蒸發。




家庭醫生在線

您好,我是ICU醫生,每天在床邊觀察患者,所以,捂汗和冷敷,在病房裡都有,怎麼做,得分情況。

一般來說清醒的病人,有一部分在發燒前會有畏寒寒顫,這個時候,體溫還沒有升高,但是一定會升高,我們可不可以為了不讓體溫升高,而給冰敷?

顯然不會,也不能,你自己在寒顫時,報個冰塊試試,這個體驗是很不好的。

寒顫就是骨骼肌不停的收縮和舒張,來達到提高體溫的作用,我們這個時候應該給予幫助,緩解寒冷,比如加蓋棉被,喝熱水,給暖水袋等。

後面體溫升高到39度以後,間斷監測體溫,如果體溫不退,就會考慮物理降溫,比如使用冷敷或退燒藥,一般在冷敷或用退燒藥後,體溫會逐漸下降,在體溫下降的過程中,怎麼體溫下降最快呢?

出汗!

這是機體自我保護的一個調節機制,大量的汗液蒸發散發體表的熱量,從而來降低身體的溫度。

雖然發燒,卻沒有汗,那就是在發燒的過程中,身體隱形失水過多,血容量不足,怎麼辦?

多喝溫水,同時用溫水反覆擦拭身體,幫助散熱降溫。

所以,捂汗和冰敷,其實是在發熱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的處理方法,並不矛盾,也沒有優劣之分。

你很冷,靠寒顫升溫,我卻給你一個冰塊,你什麼體驗?

你體溫已經39℃了,滿臉通紅,熱量無法散發,我卻給你幾床厚棉被,是不是熱的透不過氣?

因為感染,沒有寒顫,直接發熱的患者,捂汗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因為感染,併發熱,說明感染不輕,此時體內正在發生激烈的鬥爭,那就是免疫反應,抗原抗體反應,全身炎症反應,如果炎症反應紊亂,極易發生感染性休克。而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本身血容量不夠,如果再大量出汗,進一步減少有效血容量,進一步加重感染性休克。最終末梢循環紊亂,進入休克中晚期,生命垂危。

舉個簡單的例子:8層的樓房,樓頂沒有水箱,水靠壓力送到各個樓層,每層樓同時打開1個水龍頭,8樓的水壓如何?所有樓層同時打開家裡的兩個水龍頭,8樓的水壓如何?不僅供水壓力不夠,連沖廁所垃圾的水壓也不夠,那麼新鮮供水不夠,垃圾卻排不出去。

本來壓力就不夠,出水的地方還增多了,壓力就更低了,放在人體,直觀體現就是低血容量導致血壓下降,末梢代謝廢物不能排除,最後乳酸堆積!

所以,捂汗,對於感染性發熱的患者來說,其實很危險,感染性休克,同時還低血壓,大腦缺血缺氧,很容易就昏迷了。

因為流感,發熱,大量飲水,會加重病情

繼續顛覆大部分人的認知,流感,發熱,加重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可不可以多喝水?

不可以!

為什麼呢?

流感極易發生病毒性肺炎,繼而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

ARDS病人,如果血容量過多,會加重肺水腫——乾淨的肺泡被水淹沒,也就沒有空間來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了,那就會發生嚴重的呼吸衰竭。

關於捂汗,冰敷,說了這麼多,你凌亂了嗎?

留言吧,歡迎討論


重症醫生康駿朋

記得每次我發燒,爸媽總說讓我喝點兒姜水然後躲到被窩裡捂汗。大多數的時候好用,但有時候也不能退燒。

一般小孩發燒,我們就說要進行物理降溫,也就是用酒精或者溫水給她擦身體,因為我還沒有孩子,所以我也不知道好不好用。但小時候隱約記得我爸給我用過一次,就是用酒精和溫水,給我擦胳膊,頭,手掌心等等,一定是用溫水,要是涼水太涼會受不了的。

但無論是哪兒中,我覺得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發燒其實是一種身體內細胞對抗不好細胞的打仗過程,一般人建議先自愈,不行再幹預。

最佳的方法

  • 首先要確認發燒的原因。

是著涼引起的發燒,還是病毒引起的。如果是著涼引起的,喝熱薑湯發汗,也就是我們通常說將寒氣逼出去,捂汗就是可以的。

但要注意及時補充的水和維生素C。因為出汗會損失身體內大量水分,很多營養物質也會隨汗液排出,所以要及時補充,這也是出完汗人就發虛,沒有力氣的原因。

  • 其次看一下燒的溫度。

如果在38°之內可以採用物理降溫,但如果燒到39°甚至更高就必須吃退燒藥或者看醫生遵醫囑。否則引起其他器官的炎症就會更麻煩。

  • 最後,如果發燒持續不降溫,要及時就醫。

如果發燒,通過吃藥、物理降溫仍然不好用,而且連續2天以上,建議及時就醫,避免是因為其他原因或者病毒造成的發熱,或者發熱炎症轉移到其他器官引起其他器官的炎症。

不論哪兒種方法,一定要注意發燒溫度和時間,不行就趕緊就醫!


國家公共二級營養師

王興國特訓班5期學員】


營養百事通

關於這個問題,本人有詳細的解釋,請看:

關於中國人喝熱水,外國人喝涼水,一直爭論不休,一個兒科主任和一箇中醫博士,在網上吵的不亦樂乎!


你們的學是怎麼上的,連這一點都看不明白,愣是把一個物理問題搞得像醫學一樣的門派之爭,純粹是沒事找事兒!

聽一聽連中學生都知道的道理吧!


01



喝熱水和喝涼水本質就是一個能量的問題。



中國人的飲食以穀物和蔬菜為主,能量少於以肉食為主的西方人,熱水就是快速補充能量的一種很好方式。所以中國人大多吃熱的東西,熱水、熱飯、熱菜等等。有利於能量及時的補充。

老外因為牛肉:奶酪、蛋糕等高熱量的東西,不需要外在的能量補充,甚至能量超標,所以喝涼水,用身體加熱後,排出體外,本質是減少能量。如果還是不行,就要大量的運動來消耗能量。


02

不同的能量獲取存儲方式導致喝熱冷水



中國人是一個農耕民族,穩定的居住和種植,老外祖先最早是遊牧民族,到處遊走,不同的生活方式,導致喝水的不同。

中國人可以有規律時間和地點持續不斷的獲取熱水,可以喝茶,喝熱水。

老外的祖先到處遊走,除非停下來住宿,否則沒有時間來保持熱水的供應。

時間久了,就養成習慣了!


03
能量分配的不均衡,導致飲食結構不同。



中國人自古就人口眾多,吃飯一直就是個問題,選擇穀物蔬菜,那是因為食物鏈傳遞中,能量損失最少,能養活更多的人。



這也是中國能用有限的土地養活這麼多的人一個原因。

但現在人們的飲食中肉類增加很多,所以必須進口糧食大豆肉類了!

老外地廣人稀,有大量的土地飼養肉牲畜,所以不用考慮這些。

這有回到第一點,能量進入體內的多少,導致喝冷熱水了!


04
活動範圍的程度不同,導致對環境影響和汙染的不同,熱水是為了消毒衛生。



中國人在一個地方大量的繁衍,必然導致環境的不同程度的汙染,間接導致水源中的細菌等增加,加熱到滾開,可以殺死病菌,有利於健康。

老外人口壓力下,出門就是森林,水源等保護幾乎沒壓力,衛生條件會好一些。

所以由於衛生條件的不同,導致需要不同的能量來處理病菌,喝熱水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這一點,在中餐和西餐的廚房就有很大的區別。西餐廚房必須非常乾淨,否則生冷的東西特別容易汙染,導致食物衛生問題。中餐廚房因為油煙的問題,相對會差一些,但幾乎所有的食物都是加熱完成的,細菌等被高溫殺死,結果和非常講究衛生的西餐是一樣的。一個是過程控制,一個是結果控制,效果一樣。


05
因為季節不同,導致的外在能量補充不同,中國人並不是一直和熱水,外國人也不是總喝冷水



非常明顯的一個例子:老外生病時也和熱水,補充能量的最便捷方式。中國人在天氣熱時,喝涼開水,也是為了減少體能的能量而已。

老外的健康要求是每天8杯水,那是因為肉類食物中水分很少,需要補充水來參與新陳代謝。同樣中國人的食物中的蔬菜穀物水分含量比較多,完全按照老外的8杯水,那就是瞎鬧。


穀物蔬菜中能量少,必須大量的食用才能保證人體所需,所以中國人吃飯要好幾個菜,一桌子。

老外的肉類能量高,日常吃飯就很簡單,一個大漢堡就可以了,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

中國人吃的種類多,數量多,消化需要更多的能量,所以熱水是一種迅速提供高效能量的方式,我們吃飯喝茶!

反之亦然,老外喝冷水。

06
能量的供應均衡化,中國人喝涼水和老外喝熱水,成為一種常態。



世界迅速全球化,供應也便利化,食物的同質化,導致熱水冷水不再是衡量的標準。

我們的下一代已經在喝涼的牛奶和冰水了,因為他們的食譜日益西方化,肉和蛋奶佔很大比列,所以改變了習慣。

這是能量的重新分佈趨勢,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結果,更是能量流動的必然。



世界開始不再按中國人和西方人來區分,而是按照有錢人和窮人來區分了!

以後可能就是,窮人喝熱水,富人喝涼水了!因為人均的能源佔比不同。

07

同樣的問題還有發燒感冒用熱毛巾還是用冰毛巾

感冒了我們喜歡用熱毛巾蓋頭,西方用冰毛巾降溫,其實都只過是一個物理問題,只是解決的方式不同。

我們由於飲食的結果原因,希望迅速補充能量,然後利用能量帶走水分降溫,西方則是利用身體的高溫傳遞給冰塊毛巾能量,達到降溫的目的.

我們喝熱水薑湯利用外在能量補充,然後蒙被子發汗退燒,西方則是直接用降低體表的溫度來退燒。這就是體內能量的不同導致採用不同的方式。

一個是用身體的所有機能參與,一個是局部的直接作用,沒有對錯,但哪一種消耗自身能量少,很顯然是前者。

喝熱水就是這個道理!



能量守恆是少數幾個被公認的定理,他幾乎涵蓋了方方面面,解釋很多問題

但初中我們就學習了,還是不能活學活用,這不能不說,我們的退步。



西醫的碎片化理論和注重試驗的驗證方式,使得不能全面的看問題。中醫的通盤考慮本來是很好,但凡夫俗子不能體會它的博大精深,用玄乎的理論,而不是可以驗證的事例反駁,蒼白無力。

只有跳出現有的思維格局,看問題,熟路同歸,一個硬幣的兩個面而已。



一個初中生都能解釋的道理,兩個高級知識分子搞不清楚,不知道是不是現代教育的悲哀?



喝不喝熱水,看你缺不缺要不要及時補充能量,隨意而已!


生活對我說


一感冒,聽的最多的囑咐是

要是感冒引起發燒了,他們能為你打起來


一方認為,發燒應該冰敷降溫

一方認為,發燒應該捂被子出汗降溫


那麼到底是冰敷退燒好呢?還是捂汗退燒好呢?


發燒是身體為增強免疫系統抵抗力,而產生的應激反應

只要不超過38.5°的發燒,都是有利於清除病原體的

如果體溫超過38.5°就需要降溫

捂被子反而會使體溫急速上升

阻礙體內酶的活性,甚至造成脫水

此時可以用退燒藥

也可以用物理降溫

用涼毛巾、酒精(或酒)擦拭全身


如果體溫沒超過38.5°

而且感到手腳冰涼,渾身發冷,那就要保暖了

這時候冰敷降溫,會讓皮膚血管收縮,反而不利於散熱


捂被子的目的是出汗,出汗是降溫的手段


但是隻要到出汗階段了,就是免疫系統戰勝疾病後

身體主動散熱的過程

所以感冒引起的發燒,

一定要好好休息,感覺冷了捂被子,

體溫超過38.5°及時降溫,

出汗了多喝水多補充營養。



火罐君

請問是誰告訴你發燒的時候要捂汗的?這是想謀殺麼?我建議你去找這個人算賬,誤人子弟,害人不淺。

中醫發燒主張的是發汗,聽好了,發汗不是捂汗。發汗就是吃一些刺激人出汗的藥物。吃了這些藥物,毛孔張開,不斷排汗。

我們知道出汗是人降溫的重要方法,中醫就是利用這個道理使人多出汗,從而發達降溫的目的。這個冰敷是一個道理。

發燒了還敢捂汗,越語溫度越高,死的越塊。你對誰有仇,就叫他捂汗吧。

中醫絕對沒有叫人捂汗的,張仲景的《傷寒論》就說了發燒注意要通風。中醫說捂汗殺人這個鍋我們不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