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自控是一種能力

生命自控是一種能力

馮承平先生

近日,中國國學院七週年慶典暨國學新時代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世界各地數百國學名家、國際友人和國學愛好者等齊聚鳥巢。論壇峰會上大家各抒己見,其中兩句話引起我的注意。

其一是北大學者樓宇烈先生所言:“國學進入新時代,要真正落地,落實到每個人心裡,修心養德,人在自覺自律是核心問題。”其二是“年度智慧傳承獎”獲得者馮承平先生的一句話:“生命自控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掌握的能力。”樓宇烈重點強調了誠和敬在修身中的重要性,馮承平則強調樹立生命共同體的中道智慧理念,都提及了個體修身與外部社會的關聯。

樓宇烈是中國國學院院長,也是北大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大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在中哲領域頗有建樹。馮承平系作家、文化學者和佛學家,同時也是中道智慧研究院院長,崆峒易理養生法第四代掌門人。和樓宇烈教授素未謀面,對他的東哲學說也不太瞭解,與馮承平先生倒是有過幾度邂逅,去年的一次作家筆會上,更有幸成為臨鋪的兄弟。

馮先生是位修身之人,堅持早睡早起自然法則,和我這夜貓子有那麼三四個時區的時差。為了不影響馮先生早休,我自覺出門消遣,後夜才回房休息,是以為敬。我自古就受入睡太輕的困擾,風吹草動皆易醒來,因此很怕與生人同寢,沒想到馮先生早起更輕,我在夢中竟未察覺,直到日曬三竿我起床時,馮先生才從外邊回房,果然是修行之人。

我並非什麼修行之人,對修行之人也秉持兩色眼鏡看待。對於那些新年不惜重金搶頭柱香,作奸犯科還祈禱神靈護囿者,我一向認為這些人不僅不在修行之列,而且多為企圖賄賂的末世小鬼。而對於那些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修心之人,尤其是知行合一的踐行者,我一直心存敬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馮承平先生屬於後者。

馮承平先生是湖北恩施土家族,作家、文化學者以及佛學家,儘管佛學是他的主攻,我能感覺到他的佛學修為中,貫通著傳統國學儒、道、釋以及養生的薈萃。我曾在旅途中請教過馮先生其中道智慧所指,可惜馮先生的話太多淵博深邃,以我的淺薄一時未能盡解,但他話語中對傳統儒、道、釋的萃取,還是能領略一二。比如他強調的踐行國學養生,追求的日日精進,尊時守位,尊道貴德,敬天愛人,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

此前不止一位修行的朋友說我比較“道”,大抵是因為我欲求相對寡淡,沒有什麼追求也無甚作為吧。我雖非修行之人,但一不小心卻成了樓宇烈先生強調的誠和敬的踐行者,我雖不追求大的作為,對自己還是有些基本要求的。個人以為,以誠和敬等為基礎的自覺自律的,不僅僅是修行之人的要旨,更應該是我們每一個社會人的底線。

與我的無為而治決然不同,馮先生看似平靜如水的生命哲學體系裡,普世價值暗潮洶湧。他的“生命自控”理念,並非只有個體的修成養性的維度,他同時還強調:“生命自控就是讓我們的生命處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中,而不受其他因素影響,但這裡必須樹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踐行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顯然,這並非一個各人只掃自家門前雪的理念,而是是一個積極入世的理念,不僅僅強調個體的自控,更強調個體自控之於社會乃至全人類的作為。

眾所周知,生命的作為未必是個壞事,也未必是個好事。有些作為太過自我,太過積極,自覺不自覺會輻射他人,甚至影響和侵犯他人。小的例子又如廣場舞,大的案例一如希特勒,都是作為過甚的反應。生命自控既是一種學問,也是一種能力。生命來到這個世上,雖說碌碌無為是常態,但大方向還是應該鼓勵有所作為的,而且作為一定要以自覺自律為基礎,要學會在生命自控的基礎上實現作為,進而助益人類乃及宇宙共同體。

馮承平的“生命自控”說,讓我想起了卡梅隆電影《阿凡達》。在潘多拉星球,所有的動植物都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那裡異星人類過著原始而自在的生活,他們努力保持向自然屆最低的索取來維繫生態平衡。我們雖然沒有像潘多拉星球生物那種可以鏈接溝通的觸鬚,但我相信我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一定有著某種神秘而無形的關聯密碼,唯有自覺自律的生命自控,才能找到長治久安、和諧平衡的未來。

生命自控是一種能力

《阿凡達》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