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麼傻,一定被父母保護的很好吧

一般那種從小家庭環境很好,父母疼愛的女孩子,都有什麼特點?

天真單純善良,相信世界都特別美好;

從來不懷疑別人的動機啊,大家一心向善;

三觀跟十歲小孩兒似的,明眼人看的出來的東西,她說什麼都不信;

不會斤斤計較,因為她想要的一般都能得到。

……

哦,這真是個令人羨慕的成長環境。不少網友曾聚集群裡吐槽身邊那些個“傻白甜”們。

你這麼傻,一定被父母保護的很好吧

除去一些真心任性作死的奇葩公主病重症患者,其實大部分都還是心底裡善良的“傻”姑娘:看到乞丐臨街乞討會主動給錢,沒現金刷二維碼的時候腦回路也不多轉幾圈;水果商販超出市場價幾倍的水果買起來也毫不遲疑,就是被“姑娘你真是好人,全家老小等著我掙錢回家養活”的話戳中淚點;要是趕上小姑娘賣身救母的,鋪在地上的大字報根本看都不看,從頭到腳能掏多少掏多少,也沒想過出幾道古詩微積分馬哲毛概的題目考考這位自稱大學生的姑娘是否具備高等教育者的基本素養……

你要是不能靜下心來和乞丐比比,你永遠都不知道誰更慘。

網友們的心思都不壞,就是會隱隱擔憂這些天真爛漫的姑娘們的善心有天會被人渣利用,純淨的玻璃心受到汙染,生活從此一蹶不振。我們不怕遇到挫折,如果你本就相信人性善惡參半。我們怕你始終堅信的東西被現實擊敗,那是信仰被踐踏的滅頂之災。所以在連出了幾起因善舉而招致的社會惡性傷害事件後,“我情願你不善良”成了公眾認可的社會生存法則。不是不願善良,是怕善良最終成為了傷害自己的利器。

施與幫助,是在保全自己前提下的一種消遣。

你這麼傻,一定被父母保護的很好吧

Ok,為了保全自己而考量,這當然沒有什麼問題。可是給予那些孩子傻的稱號,並歸因於父母愛的供養。親愛的,你哪裡來的勇氣這麼講?梁靜茹給的嗎?

望著好友一副失落的表情,我大概可以猜想到領導與其父親對照顧的理解分歧。領導對好友的工作要求,除去硬性的工作能力指標,還有一項難以量化的感覺性指標——世俗化,或者說,辦公室文化。這個沒法教,言傳身教更不可能,因為並沒有提綱挈領的東西做指導方針,只能靠新人的經驗積累。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更多指的是社會化,是孩童脫離家庭環境步入社會的個性發展。它從人性本真的角度出發,有著善與惡,對與錯的明確區分。

那麼,當世俗化碰上了社會化,面對這種尷尬的兩難選擇,究竟要聽從誰的呢?

父母:我們一直有意識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但是面對橫插隊伍的老人,真的不知道怎麼解釋。

規則,指的是運行、運作規律所遵循的法則。它可以是書面寫下的成文條理,供大家共同遵守。也可以是約定俗成,靠人事積累流傳下來的不成文規定。家長和老師在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時候,採取的方式往往是命令式的:這個你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也就是說,在成人世界裡講求利弊和斡旋的中庸之道,到了孩童這裡統統簡化到一分為二。

簡化的教育方式單獨放在孩童身上可以,但是放在孩童社會化的過程中,則會比較麻煩。剛剛才信誓旦旦為孩子構造了夢境一般的美好世界,轉眼現實的一頭棒喝給孩子上了生動一課。什麼才是真實的?見到的才是。這個小孩子都懂的道理,大人口頭是難以說服的。

你這麼傻,一定被父母保護的很好吧

三陪女陪什麼?那麼高的領導為什麼會犯錯?看到乞丐為什麼不給錢了?他們為什麼不給老人讓座?不讓座的話老人怎麼可以打人?……

這些問題絕對會讓你焦頭爛額。

你發現規則在社會化層面完全解釋的通,在孩子面前有時卻不能了。因為在孩童社會化教育的道路上,成人往往選擇淨化周圍環境,選擇性忽視不良現象,在真空的環境中給孩子大談人性真善美,呼籲本真。然而,社會化不是烏托邦社會,是現實世界的社會化,勢必伴隨著世俗化的發展,理想主義教育也要添上現實利己的一筆。

從社會學意義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積極趨向。世俗化肯定現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眾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表現出以具體功利與追求、以感官享受為滿足、以眼前利益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可從孩童的發展上看,注入太多的世俗化教育又會讓孩子顯得非常早熟,察言觀色,以個人需求為主要導向,行為舉止充滿現實意義,原始的驅動力無影無蹤。這樣的孩子,過早學會了壓抑,在成年期統統會以井噴式的方式爆發。

所以,父母應該如何在孩子教育中把握好社會化與世俗化的平衡呢?

不能迴避現實

目前社會的信息蜂擁而至,孩子在擁有了一定的認知和判斷力後,會嘗試著用自己的眼光看待社會現象。我們不能堵上孩子的耳朵,也不能捂住孩子的眼睛,讓他們不去聽不去看。過於武斷的讓孩子避開,或者斥責孩子的詢問,反而會激起好奇心。不如保持一顆平常心看待孩子每天面對的生活信息,弱化不良現象對孩子的影響。

遷回引導、正確誘導

當垃圾信息襲來我們不能阻擋的時候,就要引導孩子從其他角度上去看問題。

有的社會陰暗面被孩子知曉後,可能因為孩子年齡還小,一時不好講的很明白。比如孩子會提問,“班級裡XX的成績沒有我好,他爸爸和班主任熟悉,怎麼就可以讓他做班長呢?”等等。如果此時家長否認孩子的疑問,選擇直接忽視,勢必會傷及孩子的感受,疏離親密距離。而一味迎合孩子,肯定孩子的看法,又失去了一次讓孩子接觸真實社會的機會。在這裡給父母提一個建議,不妨先肯定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讓其從心底對父母表示肯定。之後告訴孩子這種現象並不值得推崇,但是依然客觀存在。需要孩子在認識的同時,依然堅持住自己的信念。

例如:寶貝,你說這些的時候,心裡一定很委屈吧?媽媽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因為有時候媽媽在單位也會經歷和你一樣的事情,那個時候我也很不開心。這種現象看起來很不公平,因為我們學到的都是公平,對不對?可是社會上是存在著一些不公平的事情的,這些都是不對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讓它消失。就像你不愛吃胡蘿蔔,可是超市還是有賣的啊!你選擇不買就可以了。面對不公平,你要堅持公平,你是對的。(敲黑板了各位家長,劃重點啊~)

在孩子面前發揮好榜樣的力量

孩子是非識別能力是有限的。特別在家裡,孩子的偶像就是他的父母。因此,作為家長,建議在孩子面前應該“做正確事、說正確話”,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形象感染孩子。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

我們在現如今的社會,因為看到年輕人不懂明文規定外的潛在規則、人情世故而扣上了“傻”的帽子,還連帶著拖著父母下水,實在是過於主觀了。如果TA價值觀裡秉持著超出自身利益的東西,是世俗外的道德底線,那是個人的堅守,外人無權評價。如果TA在關心著自己的利益,前輩們也不必推波助瀾強調現實,反而要去勸導年輕人注意一下自我主義之外的眼界。

很喜歡高曉松在一次節目中對好友老狼的評價:我們生存的時代,需要大批的弄潮兒引領,但也需要有人堅守住本來的東西,不然走的太遠,誰來幫我們確定從前出發的位置呢?

你這麼傻,一定被父母保護的很好吧

這個邏輯從來沒有變過:你不關心超出你自身利益的東西,你的自身利益也得不到,即使得到也守不住。

你這麼傻,一定被父母保護的很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