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臨帖與古今書家都不同:用張旭筆法寫懷素結體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金鑰匙,古今書法大家無不將其作為“日修課”、“不二法門”。一般來說,臨帖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對臨,將法帖置於眼前,看一筆寫一筆;二是背臨,不看法帖,憑記憶將諸字臨寫下來;三是意臨,不受法帖用筆和結體限制,力求其神韻和意境。當代書法大家、引碑入草開創者、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李志敏在臨習古帖上用力極深,臨習方法亦獨特多樣。他臨懷素名帖《自敘帖》時,創造性地將張旭《斷碑千字文》的筆法與《自敘帖》的結體融為一體,“用顛張之筆法寫狂素之結體”,汲取張旭、懷素兩位狂草宗師之精髓,這樣的臨習方法前無古人,匠心獨具。

李志敏臨帖與古今書家都不同:用張旭筆法寫懷素結體

李志敏臨懷素《自敘帖》

這是張旭《斷碑千字文》中的筆法,可與李志敏臨習作品中的筆法對比賞鑑。

李志敏臨帖與古今書家都不同:用張旭筆法寫懷素結體

張旭《斷碑千字文》節選

李志敏臨帖與古今書家都不同:用張旭筆法寫懷素結體

李志敏臨懷素《自敘帖》

這是懷素的《自敘帖》,李志敏臨習作品的結體與《自敘帖》的結體較為相似。

李志敏臨帖與古今書家都不同:用張旭筆法寫懷素結體

懷素《自敘帖》節選

李志敏臨帖與古今書家都不同:用張旭筆法寫懷素結體

李志敏臨懷素《自敘帖》

誠然,李志敏也很注重對臨、背臨、意臨等方法,他臨懷素另一名帖《大草千字文》時,採用的就是“對臨法”,力求與原作形神兼似。

李志敏臨帖與古今書家都不同:用張旭筆法寫懷素結體

李志敏臨懷素《大草千字文》

李志敏臨帖與古今書家都不同:用張旭筆法寫懷素結體

李志敏臨懷素《大草千字文》

李志敏十分重視臨帖,一生遍臨諸體碑帖,小字以墓誌碑版和皇象、索靖、陸機章草為根基,兼修金文、簡牘等;大字取法《石門頌》、《泰山經石峪》、《石門銘》、《瘞鶴銘》、《鄭文公碑》、《龍門造像》等;今草主攻張芝《冠軍帖》、張旭《斷碑千字文》《肚痛貼》《古詩四帖》、懷素《大草千字文》《自敘帖》、顏真卿《裴將軍詩》及二王閣帖。正是在深厚臨帖功底的基礎上,他晚年才開創了引碑入草獨特書風。

李志敏臨帖與古今書家都不同:用張旭筆法寫懷素結體

李志敏自作詩手札:“獨抱寒衿思不眠,長思死前二九年,愛國忠誠如烈火,舍......”

唐代狂草是草書發展的巔峰,更是高難度的,後人少有企及。李志敏致力唐草探索,雖未完美,在當代已實屬不易。他的書風高逸,用筆老辣,取法高古,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與林散之並稱“南林北李”,為當代草書發展作出了執著努力。熊秉明先生曾說:“當代書法要從碑帖結合上找出路,狂草就應該像李志敏先生這樣寫,引碑入草價值不容低估”,受到藝術理論界關注。啟功先生也評價:“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籬。而李志敏先生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李志敏引碑入草的探索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李志敏臨帖與古今書家都不同:用張旭筆法寫懷素結體

李志敏書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明代書法家徐渭說過:“高書不入俗人眼”。狂草雖最能體現書家的功力、性情和境界,卻很難認讀。現在即使從張旭和懷素所熟知的幾本狂草名帖中,任意選出幾個“單字”,怕是也極少人能辨識。李志敏的狂草亦如此,也為有些人所不解。趙樸初就說過:“我是先見李志敏其書,後見其人。最初看到他的草書時,覺得實在難以認讀,並略顯生澀。可放在一邊,偶然再來觀時卻感佩其點畫老辣蒼勁,不乏神來之筆。故仔細端賞,甚感神品也!”李志敏在世時常說:“我不在乎現在,在乎三百年後”。實際上,與于右任主要是將章草與小草結合並融入碑學風貌不同,李志敏則是將北碑神韻徹底融入狂草,是真正的引碑入草,並日益受到書法界的重視和認同,也許不用等三百年,他的書法造詣就會被當代書法史所定格。

李志敏臨帖與古今書家都不同:用張旭筆法寫懷素結體

李志敏書北京大學校訓(學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