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將建農業高科技“中國綠谷”

長江商報消息 “雙水雙綠”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出了江漢平原的富庶和美麗。地處湖北省中南部的荊州,依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特色農業,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正不斷向高科技、產業化發展,為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蝦稻共作升級“雙水雙綠”戰略

5月的荊州監利縣,稻香蝦肥,又到了小龍蝦大量上市的季節,今年蝦稻連作面積新增15萬畝達到65萬畝,加上水產養殖面積,全縣小龍蝦養殖105萬畝,產量已達13萬噸,居全國第一位。5月30日至31日,監利縣將舉辦第二屆小龍蝦節,擦亮“中國小龍蝦第一縣”金字招牌。

今年,監利縣實施以蝦稻共作升級版為主要內容的“雙水雙綠”戰略,繼續發展小龍蝦養殖、運銷和加工一條龍的產業鏈,引導和促進農民增產、農業增收。作為湖北省“雙水雙綠”示範縣,目前監利正大力推廣這種稻田蝦稻連作綜合種養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計劃兩年內實現全覆蓋。

“雙水雙綠”是一種綠色稻田綜合種養體系,就是傳統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升級版,其內涵為“四綠”,即綠色水稻、綠色水產、綠色稻田、綠色水體(綠色產地、綠色生態環境,好田產好稻,好水養好魚)。今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推廣“雙水雙綠”種養體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之舉、落地之策。“這對荊州鄉村振興戰略而言,是一道十分現實、接地氣的命題。”荊州市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局局長黃君介紹,作為省級示範平臺,目前“雙水雙綠”產業發展已在荊州全面啟動,並在持續紮實推進中。

據瞭解,荊州是水資源大市,豐富的水資源造就了全國重要的水生動植物資源種質庫和特色水產資源寶庫,同時孕育出水稻、水產兩大優勢產業。近幾年來,在市場消費需求引導和種養比較效益推動下,小龍蝦產業發展迅猛,特別是以水稻套養小龍蝦為主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在荊州蓬勃升起。“一水兩用、一種雙收、一舉多得”。

據統計,2017年,荊州市稻田綜合種養面積234萬畝,佔全省54%,佔全國10.4%。其中稻蝦共作面積223萬畝,佔全省54.3%。小龍蝦養殖總面積270萬畝,產量29萬噸,產量佔全省45.9%,佔全國26.8%,其中稻蝦模式小龍蝦產量21萬噸。荊州還是全國淡水養殖第一市,養殖面積212萬畝,產量106萬噸,總產量23年連續居全國第一位。

黃君表示,荊州市初步規劃到2020年,“雙水雙綠”種養模式面積要達到400萬畝。在“雙水”產業融合方面,繼續加大種養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面推行“水稻+水產”融合發展模式,通過三年集中建設,面積達到400萬畝,其中蝦稻面積350萬畝:“我們力爭通過3年努力,實現監利縣適宜地區兩年全覆蓋,荊州市適宜地區3年全覆蓋。”

為華中地區綠色農業發展提供“荊州模式”

今年2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升級荊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月30日,國家級荊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掛牌並啟動建設。這是華中唯一、全國第三個以農業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將建設成為農業高科技企業聚集的“中國綠谷”。

據瞭解,荊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2年設立,2013年9月啟動建設。2014年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區,2015年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湖北江漢平原現代農業示範區),2017年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近年來,荊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發展農業為特色,不僅吸引了長江大學農業科技創新園、江漢平原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湖北省水產產業研究院等高新技術產業和綠色產業龍頭企業紛紛入駐,還廣泛應用了農業物聯網、植物工廠、農光互補、無土栽培、循環養殖等先進綠色模式。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農業創新,科技是保障。”黃君介紹,荊州高新區依託國家“千人計劃”、湖北省“百人計劃”和荊州市“金鳳人才計劃”,大力引進海內外科技領軍人才和行業管理人才。同時著力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打造一支懂農業、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新型工人隊伍,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年輕的荊州高新區朝氣蓬勃、蓄勢待發,一座‘中國綠谷’呼之欲出。”黃君說,依託荊州淡水漁業第一市的資源稟賦,園區內建有國家級荊州淡水產品交易中心和湖北省水產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全省淡水漁業率先實現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引領全國淡水漁業發展,高新區獨具產業優勢。同時,在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國家戰略和“壯腰工程”、江漢運河生態文化旅遊城鎮帶等省級戰略的疊加影響下,荊州高新區承載了聚焦“三農”發展難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歷史使命,擁有著疊加的戰略機遇。

“荊州將以國家級荊州高新區為支點,撬動華中地區綠色革命,為華中地區綠色農業發展提供‘荊州模式’。”黃君指出,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荊州高新區將全力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新引擎,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促進鄉村振興,通過創新創業帶動鄉村振興,通過產業示範引領鄉村振興。

補齊現代農業短板 為“壯腰工程”夯實基礎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式對這一歷史命題的回答。” 荊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鄧應軍介紹,近年來,荊州市堅決維護綠色生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潔、綠、亮、美、齊、暢、特”七個字,強力推進富美鄉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示範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綠谷”建設提供良好環境。

綠色品牌提高“中國綠谷”競爭力。荊州已成功創建大米、河蟹等特色農產品品牌,石首“筆架魚肚”代表湖北亮相世界地理標誌大會,區域公共品牌“荊楚味道”風靡全省,走向全國。

據瞭解,為了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荊州市在2015年提出了“荊州精品農產品品牌提升計劃”,指出要集中力量打造一個統一的農業公共品牌——“荊州味道”,通過公共品牌將荊州特色農產品(包括鮮活農產品和農產品加工產品)聚集打包一起走向市場。打造農業公共品牌“荊州味道”,實施精品農產品品牌提升計劃,是荊州農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途徑。

“補齊現代農業短板,為‘壯腰工程’夯實基礎。”黃君表示,要在農業產業鏈的融合延伸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精品農產品品牌提升計劃,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著力完善農產品流通、銷售、品牌建設,讓農民在全產業鏈條推進中享受不同環節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