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必看!別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點擊「河北衛生計生」可快速關注

為了讓兒童青少年有一個積極正面的社會和心理環境,我們該瞭解哪些基本的內容,來更好地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呢?

爸妈必看!别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關情況

爸妈必看!别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有過不同的焦慮障礙。其他值得引起大家關注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校園的霸凌,因創傷經歷(例如性侵、身體虐待、家人離世、父母離異)而導致的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發生的情緒行為問題,網絡遊戲成癮等。

關於網絡成癮,其成癮低齡化值得特別的關注。其中一項關於小學生網絡成癮的研究顯示,有網絡成癮傾向的小學生高達17.2%。而青少年網民中12-18歲的網癮發生率為1.33%-20.8%。

爸妈必看!别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兒童青少年在不同的心理發展階段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

嬰幼兒時期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依戀關係形成的關鍵階段。比如說孩子渴了、餓了就會苦惱,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及時給孩子提供,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那這個孩子就覺得這個家庭是安全可靠的,有一些想要的需求可以得到,就會讓他們有一種很安全的感覺。同時這個時期也是他們感官慢慢發展的階段,這個時候父母可能會買一些顏色鮮豔的玩具、形狀各異的玩具、有聲音的玩具,發展孩子的感知能力。

2

幼兒期階段

在幼兒期階段,孩子會慢慢建立自己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比如3歲的孩子就很喜歡跟家長說“不”,這就是他們想要表達自己自主能力的體現,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簡單思維的個體,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願。當然這個階段他們還會有很多創造性,希望探究世界各種不同的東西和探索未知的領域。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很多挫折,也會有很多挑戰,也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情緒,比如說會有悲傷、憤怒、內疚等情緒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其實父母需要能夠理解孩子、包容孩子,並且鼓勵他們不斷地接受這種挫折和挑戰,只有這樣孩子才可以理解,我這樣的探索是被認可的,我可以去接受這些挑戰和挫折,爸爸媽媽也認可我這些負面的情緒。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建立一個比較完善健全的情緒發展過程。

3

學齡期

學齡期的孩子有很多人際交往的需求和學業方面的挑戰,這個時候也是勤奮感建立的關鍵時期。有時候孩子學習開始有一些挑戰的時候,會有受挫感和挫敗感,很多孩子慢慢會有一些厭學的現象,覺得為什麼總是不能做會題目或者不會成功。這個時候需要家長給孩子很多支持,讓孩子知道就算遇到這些挫折,爸爸媽媽也會給你很多支持和幫助,這樣他們才不至於對學習和這些困難慢慢失去興趣,也不會完全不認真學習,進行逃避。

4

青少年時期

到了青少年時期,比如說高中期,甚至是大學期,在心理學上我們會說這是一個自我同一性發展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會主動探索自我,同時也會看待同伴的眼光是怎麼看待他們的。

我們說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叛逆,一方面他們不太想聽從父母的一些想法和建議,他們會覺得自己知道很多東西,自己也知道怎樣的一條道路是適合他們的,他們也會很在意同伴們在做什麼,他們也需要做一些什麼。因此,這個時候他們可能會出現比如說和同伴一起看小說、玩遊戲,他們會想通過這樣的活動融入這樣的群體,保持和同伴很親密的距離,因此,這些都是比較正常的現象。

孩子在成長的不同時期有哪些比較常見和需要重視的心理問題呢?

童年時期,我們會有一些神經方面的問題逐漸顯現。

爸妈必看!别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童年期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注意力缺陷和多動。有很多家長會問我的孩子是不是多動,注意力是不是有問題。一般來說,12歲以前的孩子如果發生一些和同齡孩子相比更明顯的注意力缺陷情況,比如說做事情非常粗心大意,非常不注意細節,注意力維持時間很短,比如他讀一本書,反反覆覆讀一頁,雖然讀很多次都會忘記,這就是注意力非常短。比如他做事情有頭沒尾,開始做作業做了一半就跑出去做別的事情,或者丟三落四,或者不願意做費腦力的事情,這時候孩子表現出有一些注意力的缺陷。

孩子上學以後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多動症可能是其中的一種。

在學齡期,兒童和青少年會面對的一個比較隱性的問題--學習障礙。當孩子智力發展完全沒問題,但是在學習某部分內容總是不能有所起色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了解孩子是否存在有一定的學習障礙。學習障礙表現在學習某一內容的內隱缺陷上,例如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可能容易搞混形近的字、在閱讀的時候跳行漏行、難以理解某些概念。由於這種缺陷的存在,容易導致兒童青少年造成對自己的自卑感、無能感,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出現注意力分散、不願意和同伴交往、害怕來學校甚至厭學逃學等現象。如果孩子真的存在某些學習障礙,那需要老師和家長及早的調整教學方式和干預方式來應對孩子的學習障礙,幫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心。

青春期開始後,青少年會進入一段情緒的疾風驟雨期,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階段。

這個時期,他們的生理發育逐漸成熟,然而他們的心理成熟度和情緒調節能力還沒有跟上節奏,因此有比較多的心理問題會開始顯現。例如青春期的孩子會比較在意同伴對他們的評價;對於害怕自己的表現會受到負面評價的青少年來說就容易出現社交焦慮。具體的表現,例如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敢和同學一起聚會。青少年期還會因為學習生活環境和狀態的改變出現一定的適應性問題,伴隨著一些焦慮或者抑鬱的情緒。例如從高中到大學的環境轉變中,青少年會遇到和父母的矛盾、和室友的矛盾以及親密關係上的矛盾等,青少年還會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迷茫感,不知道自己的職業生涯將會如何。這一階段的孩子需要得到很多的社會和同伴支持,通過吸收不同的信息來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

在不同階段我們還會遇到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校園霸凌,導致了孩子的抑鬱狀態和焦慮狀態,家長、老師、社會該如何幫助孩子?

我們說到的這些是人際關係引起的。人際關係是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一門課程,因為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人際關係會伴隨我們人生。

從小我們就要學會處理如何解決一些人際關係當中的矛盾和衝突,當孩子在學校裡出現一些人際矛盾的時候,家長和老師其實可以通過矛盾把它當做一個契機,幫助孩子分析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應該如何從不同角度來看待矛盾發生的原因,並且幫他們用一個很積極的方式進行溝通和處理。

爸妈必看!别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當然,有時候我們的人際間的矛盾會上升到比較嚴重的狀態,比如說霸凌,其實現在校園霸凌慢慢增多,我們也看到很多新聞報道來說校園霸凌事件。什麼叫校園霸凌呢?就是兩方因為力量的不平等進行故意的身體上的攻擊、言語的諷刺以及侮辱等,造成一些心理損傷,有的孩子遭到校園霸凌,開始出現害怕去學校,成績下滑,比較容易出現一點小事就比較暴躁,並且會容易通過攻擊行為處理和同學之間的人際矛盾。

當孩子有這些行為表現的時候,家長和老師要引起重視,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形導致了這種行為的發生,因為有時候校園霸凌出現在比較隱秘的地方,不太容易被察覺到。

如果發現這樣一些信號首先要了解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有比較嚴重情形出現的時候,我們成人可以把霸凌者和被霸凌的一方找來好好談一談,心平氣和了解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情況,從他們各自的角度去回顧這個事件,並且體察他們不同的情緒狀態,比如說是生氣的、是內疚的、是很無奈的、是很害怕恐懼的,要把這些情緒好好分析一下,並且讓雙方都站在對方的角度剖析一下這件事情應該怎麼更妥善的處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家長和老師也會有一些情緒的反映,成人也需要有一定的情緒調控能力給他們做一個很好的榜樣,幫助孩子來了解如何處理這樣的矛盾。

爸妈必看!别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現在孩子學業壓力比較大,有些出現考前焦慮和對自己的不自信,家長和老師該如何幫助孩子?

有些時候有的孩子會因為學業壓力感到不堪重負,覺得陷入了惡性循環,比如每天作業都做不完,第二天又要考試了,又很焦慮,沒有辦法很好地調整自己。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出現這種焦慮情緒呢?可能會有幾個不同的原因組成。

一方面,有的孩子特別在意結果,非常看中考試也好,學習排名也好,這個結果對他的意義,他會覺得說,如果這次考試沒有考到前三名就意味著我是一個失敗者,覺得我一事無成,覺得一考定終生,會有這種結果導向的想法,不自覺地會給自己帶來壓力。有時候是家長和老師這種環境給他帶來的壓力,比如有一次考試沒有考好,家長會用指責、責罵的方式來給孩子反饋。孩子就會認識到我成績不好,爸爸媽媽就會責怪我,就會認為我自己不能考差,所以社會壓力也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心理壓力。

斯坦福的一位心理學家把這種結果性導向的、比較僵化的思維方式叫做“固著型思維”。有“固著型思維”的人非常看重結果;一旦遇到失敗就容易內歸因,覺得是自己的不優秀導致了自己的失敗。而與之相對的是“成長型思維”的概念。這樣的孩子如果考差了,會從過程中找漏洞,積極面對挫折,認為繼續努力還有進步的空間。他們重視努力的過程而不只侷限於結果的成敗。當然,這樣的思維方式並不是孩子天生就會有的,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一些引導。

因此,家長和老師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更加註重給孩子一些具體的反饋,比如說可以反饋給孩子說,你每天晚上回來按照自己的作息時間在學習,並且每天都能用複習錯題集的方法進行回顧,你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努力,結果怎麼樣並不是最重要的,學到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可能家長用這樣的方式也會讓孩子更加靈活、更加積極的來面對這些壓力。

有些孩子上網時間長、遊戲成癮、自控能力差、不願意再和同齡人交往活動,家長、老師該怎麼做?

上網已經成了常態,而這種常態也是一把雙刃劍,給孩子的成長和家長、老師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合理上網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有更廣泛的信息收集渠道,另外一方可以培養孩子蒐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孩子能培養自己在上網方面的時間管理能力,也能夠通過玩一些益智網絡遊戲來鍛鍊自己的手眼協調能力、反應能力和團隊配合能力。

隨著網絡的普及化和低齡化,我們同時也看到一些孩子過度使用網絡,花很多時間玩遊戲,而這背後的原因不盡相同。

爸妈必看!别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例如有的孩子可能是因為較少在現實環境中得到周圍人的關注,因此通過遊戲去尋找有遊戲玩伴支持的環境。對於這一類孩子來說,家長、老師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關心、關注和更多的情感支持,幫助他們學會日常人際交往的方式。

還有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在學習情境中受挫,因此通過網絡遊戲逃避現實中的困難;同時,遊戲中的積分和升級能讓孩子體會到勝利感、效能感因此更加喜歡玩遊戲。對於這類孩子來說,幫助孩子一起設定與學習能力匹配的目標,在孩子學習過程中不斷給予鼓勵、反饋,幫助其在學業上慢慢獲得成就感,是比較合適的方法。

另外還有很普遍的一個情況是,孩子們沒有自我約束、給自己制定規則、界限這樣的意識從而導致了玩遊戲就不能自拔,沉迷於此。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和孩子去討論關於玩遊戲的契約,既給孩子一定的遊戲空間,又規定了孩子玩遊戲的界限。

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家長、老師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孩子在成長階段大腦發育並不完善,因此對情緒和行為的調控能力是有成長空間的。研究顯示,孩子的情緒狀態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如果家庭成員中,尤其是母親有抑鬱或者焦慮的情緒,就非常容易影響孩子,讓孩子潛移默化的用抑鬱或者焦慮的情緒處理方式來面對事件。

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情緒起伏時,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在穩定自己情緒的狀態的前提下做一個有效的榜樣,教會孩子如何調節當下激動的情緒。

爸妈必看!别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孩子在做作業時,孩子會和家長有很多衝突,孩子作業做不出,很沮喪,可能會想撕書撕本子,這個時候如果家長情緒暴躁,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會刺激這種矛盾,也會讓孩子不知道怎麼面對作業做不出的不爽情緒。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覺得我有情緒,讓自己的聲音變輕一點或者通過讓自己深呼吸平緩情緒的方式,再和孩子溝通說,“你在這裡遇到了什麼問題,我看你現在情緒特別不好,你好像特別沮喪,覺得作業很難”,先去認可孩子的這種情緒,然後幫助孩子梳理這個情緒背後的原因,那是因為這道題目太難了做不出來,還是你忘記怎麼做了,還是這道題表意不清或者你理解有困難,找到具體原因,再幫助孩子梳理下一步應該怎麼做。一方面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也示範瞭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