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銀行把儲戶的存款放貸出去,但是儲戶的存款即銀行卡上的資金並沒有減少呢?

你生活的錯源於你懦弱

儲戶的錢被銀行貸出去了,但為什麼儲戶卡上的錢沒有減少呢?

我看了很多回答,講的很玄,實際道理很簡單:因為儲戶相信銀行。銀行是靠信用經營的,銀行告訴儲戶說,你存在我們銀行的錢,你隨時可以來取。於是儲戶就認為自己存在銀行的錢是不會減少的。

實際上,銀行是一定會把儲戶的錢貸款出去的,因為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是銀行盈利的主要模式。所以銀行吸收的存款從現金流角度看,一定是流出。

既然是流出,雖然銀行從賬面上看存款總數不變, 但是對於實際可用於兌付的現金來說,是減少的。這就是銀行最怕客戶擠兌的原因。由於所有儲戶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取出所有存款,因此銀行就是利用這個時間差,保持其兌付能力。一旦所有客戶同時要求取款,銀行的貸款又不可能隨時收回,立刻就會出現兌付危機。

希望我的解釋能讓大家滿意。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寒潭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有一位精打細算的金融家A先生,在加州開了一家銀行。

另外有一個建築承包商B先生,才剛完成一件大案子,賺到了100萬美元的現金。他把這筆現金存進了A先生的銀行。於是,這家銀行目前擁有了100萬美元現金的資金。

這時,有一位經驗豐富但資金不足的麵包師傅C小姐,覺得她看到了一個大好的商機:這個城市還沒有一個真正好的麵包店。只不過,她自己的錢還不足以買到全套需要的設備,像是工業烤箱、水槽、刀、鍋碗瓢盆之類。於是,她到銀行向A先生提出商業計劃,說服他這項計劃值得投資。A先生於是就用轉賬的方式,將100萬美元的貸款轉到C小姐的銀行賬戶,賬面上她就有了100萬。

接著,C小姐請承包商B先生來蓋她的麵包店,價格剛好又是100萬美元。

等到她寫了支票給B先生,B先生又拿去存在A先生的銀行裡了。 所以,現在B先生戶頭裡有多少錢?沒錯,200萬美元。 然而,銀行的保險庫裡實際上到底有多少錢?也沒錯,100萬美元。 而且,還不光只是這樣。就像一般常見的情形,B先生這位承包商在兩個月之後告訴C小姐,因為某些無法預期的問題和費用,麵包店的建築費用得漲到200萬美元。雖然C小姐非常不高興,但動工到一半,已經無法喊停了。於是她只好再次到銀行,又說服了A先生再貸給她100萬。 於是,A先生又另外轉了100萬美元到她的賬戶裡。而她也再將錢轉到了承包商B先生的賬戶。 這樣一來,現在B先生戶頭裡有多少錢?已經來到300萬美元了。 但銀行裡實際上呢?其實一直就只有100萬美元。而且事實上,這100萬現金從來就沒有出過銀行。


根據目前的美國銀行法,這種作業還可以再重複7次。所以,就算銀行的保險庫從頭到尾就只有100萬美元,但這位承包商的戶頭最後可以達到1000萬美元。銀行每次真正持有1元的時候,就能夠放款10元;換句話說,也代表我們銀行戶頭上看到的那些金錢,有超過九成其實只是數字,而沒有實體的硬幣或鈔票。舉例來說,如果今天匯豐銀行的所有儲戶都忽然要求結清賬戶、提領現金,匯豐銀行就會立刻倒閉(除非政府介入拯救)。而且,就算是產業龍頭的英國勞埃德銀行(Lloyds)、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世上任何銀行都是如此。

在這個麵包店的例子裡,之所以“承包商戶頭裡的金額”與“銀行裡實際現金的金額”會出現落差,是因為這個落差就在於C小姐的那個麵包店。A先生把銀行的這筆錢投入這項資產,是因為相信終有一天有利可圖。雖然現在麵包店連一條麵包都還沒烤,但不管是C小姐或是A先生,都相信只要假以時日(例如一年後),店家生意就會一飛沖天,每天賣上幾千個麵包、蛋糕、餅乾之類,賺得可觀的利潤。這麼一來,C小姐就能連本帶利清償貸款,如果那個時候B先生想把現金取走,A先生也能輕鬆應對。


現代經濟體系是一種信用,以及對於未來的信任,我們相信未來更好。


意識的海洋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西瓜菌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平時用的儲蓄卡名字叫做借記卡,很多人在辦理過後甚至不明白還把它當做了信用卡,其實這就是我們平時理解上的一個誤區。所謂的借貸關係是從銀行的角度來講的,借記卡的意思是銀行借了你的錢,然後記錄下來,所以叫借記卡。在銀行信用卡,叫做貸記卡,也就是銀行向外貸款記錄的卡片。所以您的卡上的金額其實就是銀行欠了您這麼多錢。

您在問題裡應該有一個隱性的擔憂就是銀行把您的錢拿出去貸款了,但是您賬面沒有變化,會不會在取錢的時候銀行無錢可取。其實這個也是不用擔心的,我們平時在聽新聞的時候會經常聽到銀行準備金率這個名詞,銀行準備金就是銀行預留下來不能動的那個部分,這部分錢主要就是應對儲戶的現金需要,我國一般的銀行準備金率在20%左右,國際上一般在10%左右足足高了一倍,銀行準備金是銀行也運行幾百年來得出來的數字,一般只要有10%的總現金儲備就可以應對所有在銀行存款的客戶的現金需要。所以銀行應對客戶取錢的時候現金儲備是沒有問題的。

另一部分問題就是銀行怎麼贏利,當然是用儲戶的錢去放貸或者投資了,前邊講過銀行準備金,那麼剩下的錢銀行就可以分成不等的比例去投資或者放貸,那麼銀行自然也就從這部分資金投資中獲得利潤維持運行。


首席投資官

銀行是通過把花利息從儲戶手裡攬儲過來的錢加價放貸出去掙中間的差價,所以銀行從資金使用率上計算利潤率的話,利潤率非常低。但架不住銀行資金規模巨大,所以銀行盈利還是不錯的。



銀行盈利方式從來就不是一個高大上的模式,可以說模式很low,所以很多有錢人覺得銀行這樣錢生錢的方式不錯,正好自己還有錢,自己也幹起了借貸生意,所以有了民間借貸。

至於儲戶銀行卡上的金額沒有減少的原因就更簡單了。你所看到的銀行卡上的金額只不過是一個記賬符號,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我們平時使用的借條,銀行卡上的金額就是銀行給你的借條。比如你朋友和你借了一萬塊錢買車,臨時著急用,下個月還,給你打了借條。然後他把借你的一萬塊錢買車花了,一分不剩,你借條上的金額會變化麼?



顯然不會呀。銀行卡也是這樣的呀,所以銀行卡上的金額也不會因為銀行把這比錢花了而導致你銀行卡金額變化的。再說了,真要是變化你還存錢麼?


坤鵬論

把銀行卡上的數字當做一個電子借條理解,錢已經轉移走了,但是它欠你的錢不變。比如,張三跟你借1萬塊錢去消費,錢借給他之後,不管花了多少,不考慮利息他都欠你1萬塊。銀行存款多少餘額,並不意味著它庫裡面現在真有這麼多資金,存款就是記個賬。

有人就會問了,銀行把我錢貸給別人了,我向它要,它拿啥給我,每天有存錢有取錢的,取錢轉賬的只佔存款總量的極小部分,保留一定比例的備付資金就夠了,銀行乾的就是高資金週轉的夥計。擠兌這種情況在我國基本沒可能發生。

銀行的存款會隨著貸款的增加而增加,你從銀行貸款出來,不管是放自己卡上,還是轉給別人,或是消費了,最終都存在銀行;買餘額寶也是存在銀行,只不過是個人存款換成了天弘基金的機構存款,買銀行理財也是存在銀行,資金直接投給了企業,變成了企業存款,社會從銀行借的錢越多,銀行資金來源就越多。

銀行體系資金如何減少:壞賬和貸款淨償還;各銀行競爭存款,這家多了,別的家就少了,不影響總存款變化。

工商銀行資金來源90%是企業和個人的存款

興業銀行資金來源中,存款不到50%,從金融機構借款和發行債券融資佔比40%。

城商行以南京銀行為例,存款佔比70%,發行債券融資佔比20%。


八戒做夢都想看的財經

銀行的存款實現的是一個動態的平衡,而不是靜態的,所以說銀行放貸和儲戶的存款在銀行的賬本上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通俗的講,銀行確實是把儲戶的錢放出去了,但是他放出去的錢都是直接存單貸款人的銀行卡里的,也就是說這只是一串數據,同理你放在銀行卡上的錢也是一串數字,並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區別。那就有朋友說了,我取現金的時候怎麼辦呢?銀行為什麼能取給我?原因很簡單,因為銀行把其他存款人的錢給你用了,說白了,銀行經營的就是一個拆東牆補西牆的買賣。例如說,現在有A,B,C三個人去銀行,A去取錢,B去存錢,C去貸款,那麼銀行會把B存的錢交給A,從而在B的銀行卡里加上一個數,在A的銀行卡里減去一個數,這樣賬和錢仍然相等。如此循環往復,也就生生不息啦!!!至於C去貸款,只是會在C卡里記一個增加數,同時銀行多了一張借據罷了。

學過會計的朋友們,都懂得銀行的記賬原理客戶去存款,會導致庫存現金增加,同時銀行存款也會增加,資產與負債同時增加。而貸款則也是同理,只是記賬方向不同罷了,"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也就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


所以,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原理是非常簡單的,銀行就是一箇中間商,低價買進存款,高價放出貸款,獲取中間的差價,其原理和我們遇到的小額擔保公司並沒有多少區別,要說根本性的區別,一個是國家開的,一個是私人開的,國家開的風險更小,獲得的保護更多,所以存款利息更低,貸款利息也低。


看金庫的老喬

回答這個問題不需要高深的金融知識。這麼說吧,你把錢存到銀行,其實就是把錢借給了銀行,銀行給你的存單、存摺和銀行卡,就是銀行出具給你的“欠條”,上面記載的數字其實是銀行欠你的數額。你存了1萬元,銀行就給你出一張1萬元的“欠條”,你再存1萬元,銀行就在你的“欠條”上增加一條記錄,變成了欠你2萬元。當你去銀行取錢的時候,其實是要銀行還你錢,你去銀行取5000元,銀行就在你的“欠條”上記錄還了你5000元,對你的欠款數額就減少為15000元。你把錢借給銀行,理所當然地,銀行就要支付利息給你的,這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存款利息。

銀行的客戶是成千上萬的,當有1萬個客戶每人都在銀行存1萬元的時候,銀行就會有1億的存款,於是銀行就拿7000萬元去發放貸款,收取貸款利息。那為什麼7000萬元被銀行放貸出去了,銀行卡上的資金沒有減少呢?剛才已說了,銀行卡就是銀行出具給儲戶的“欠條”,上面記載的數字只是銀行欠儲戶的數額,雖然銀行把錢貸給了其他人,但欠儲戶的數額並沒有變,還是每人欠1萬元啊。就象你借50萬給我,我給你一張50萬的欠條,然後我把錢拿去放高利貸了,我還是欠你50萬啊。

當然,銀行不會把所有的錢都拿去放貸,比如上面的例子,銀行會留下3000萬元作為備付金,以便在有人取款(就是要銀行還錢給儲戶)的時候有錢支付給儲戶。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一年以內(含)貸款基準利率是4.35%,而活期存款利率是0.35%,貸款利率與存款利率有4%的利差。銀行拿了你的錢去放貸,收取4.35%的利息,然後把其中的0.35%利息支付給你,從中賺取4%的利差,這就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


俠影燈湖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賬務處理的角度來理解:

一、儲戶存錢的時候

當儲戶A把自己的1000元錢存入銀行的時候,銀行根據借貸記賬法“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規則,進行如下賬務處理:

借:現金 1000元; 貸:客戶賬戶-A客戶 1000元;

這就是說,銀行在收到A客戶現金的時候,銀行自己的庫存現金增加,客戶的銀行存款同時增加;

銀行把資金入到客戶的卡或折下後,把客戶的卡或者存摺交還給客戶,完成了業務處理。客戶在銀行的賬戶裡就多了剛才存的一筆錢,不會再動了。

二、儲戶取錢的時候

假設儲戶B到銀行來取錢100元,則會計分錄為:

借:客戶賬戶-B客戶 100元; 貸:現金 100元。

這就是說,客戶自己的賬戶內資金減少了100元,銀行的庫存現金也同時減少100元。

我們從上面的兩組會計分錄來看,A和B之間有關聯嗎?

是沒有關聯的,毫無聯繫,對吧?因為這是兩組不同的業務。

三、給儲戶放貸款的時候

銀行給儲戶C放貸款的時候,會計分錄為:

借:貸款 200元;貸:客戶賬戶-C客戶 200元

也就是說,銀行的貸款類科目和客戶的賬戶同時增加200元。那麼,這組分錄和第一組分錄的客戶A有關係嗎?同樣也是沒有關係的。

雖然從理論上來講,儲戶的存款以及從同業拆入的資金,是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但是,具體的存貸款業務之間,都是相互獨立的,並不是想像的一個人的存款存到了銀行,被銀行放貸款用掉了,存款人的帳戶資金就減少了。


博文微金融

因為銀行並沒有花這部分錢。

銀行的貨幣體系和我們普通的借貸關係不太一樣。

如果個人之間相互借錢,一定會體現一方的增加和另一方的減少。但銀行不是,銀行貨幣的增加有很大一部分以信用的方式,即銀行的職能之一,創造貨幣。



適當的增加貨幣供應是有助於經濟流通的。

這裡引用一個比較經典的小故事。

一個人去住宿,拿了100元給老闆說我看下房子,滿意了就住,不滿意就不住。 於是老闆趁客人去看房,拿著這100元迅速還了屠夫的豬肉錢。屠夫拿著100元飛快還了小姐的嫖妓錢。小姐拿著這100元馬上還了工匠的裝修錢,工匠拿著這100元立即還了老闆的住宿錢。轉了一圈錢回到老闆手裡了。這時候房客看房不滿意,拿了100元走了。 老闆什麼也沒有賺,但屠夫、妓女、工匠,所有人在這個 環節裡誰也沒有損失,但誰都把所有債務還清了,這就是貨幣的作用。也是銀行增加貨幣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創造貨幣不能也不會無限量的,是需要宏觀調控後計算出來的,同時,這種權限影響也是巨大的,所以,不可能也不會隨意授予,所以也不要擔心貨幣被隨意增加。


路漫漫吶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