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度為什麼只考儒家經典,不考手工業科目?

詩書彭城

不要說古代,就是現代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公務員考試,也都不考電焊,噴漆和鈑金。

相反在諸多職業技能考試中都會額外加一門類似思修或者職業操守的科目,就是說,不能光有技能,還要有品德。

科舉制度的產生並不是為了解決解決手工業者的問題,古代根據人從事的職業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而科舉制度就是為了解決士的問題而產生的。在科舉制產生以前,統治者採取世卿世襲制和察舉制,但是在南北朝時期隨著門閥制度的衰敗,士的產生出現問題,於是隋唐時期產生了科舉取士。

說到底,科舉制是為了解決士的問題,跟農、工、商沒有一點關係。

至於說科舉考試只考儒學經典,這個就是說儒家學說最適合統治者統治,或者說,儒家學說就是為了迎合統治階層的統治而產生的。通過科舉中只考儒家經典,八股取士,就是要牢牢禁錮人的思想。

昨天看了一個電影,一個首領本來不信奉基督教,但是在教堂裡說出了自己過去犯的罪惡,痛不欲生,神父拿出一個裝水的盆說,這是純淨如水的你,並且逐漸加入煤油,說這是你的罪惡,然後拿火一下子水上面的油點著,一會油就燒沒了。神父說,現在又是純淨如水的你了!聽完後,首領就決定帶領他的部落信奉基督教了,為什麼?這個宗教可以把他們所犯的罪惡一筆勾銷,更有利於他們的統治。

我認為古代的儒學,不論是君君臣臣,還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存天理,滅人慾,還是經世致用,可以說都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而存在並且被統治者加以採納和利用的學說。


史論縱橫




先來了解一下古代科舉制度的由來。科舉制度源自漢朝的選舉制度,而選舉制度是通過”鄉舉裡選”,再經分區察舉、郡國察舉後,所取之才叫”郡國孝廉”,再輔以中央政府的“策問”之試,讀書人再回答考題,叫“對策”。這些人被選舉出來組成的政府叫”士人政府”,又叫”讀書人政府”。”選舉舉才”是有門第自固傾向的。沒有相當的門第淵源,那是不能進入仕途的。到了隋唐之朝,特別是唐朝,取才方式又變了。因為漢之選舉入仕制度,顯然禁錮了社會的活力。也不利於國家大範圍選撥官員。


於是,魏晉南北朝便改為“九品中正制”去選撥人才,由中正官員分別將人才評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國家需要之時,再從該人才庫依規選取人才。這已有所進步。到了唐朝,將人才選撥來源從門第推舉、中正評價、變成向全社會通過考試選撥。無疑,這種開科取士的方式,比選舉選撥、中正選撥公正了許多。避開了門第推薦的階層固化之迂,也規避了中正評價的舉才不盡之弊,只要是會讀書、會考試的人,皆可參考入仕。對國家和百姓來說,是皆大歡喜。國家取才範圍也大了很多,更多的人才可以參與開科取士。百姓子弟也有了做官的可能。


自漢起,商人和手工業者就沒有資格,被”鄉舉裡選”而成為孝廉的。至隋唐之時,雖然取才範圍較漢又為擴大,但商人和工人的身份,依然被排除於參考範圍之外,與觸法犯禁之限制,並稱“身家清白”之限。可見,工人、商人的地位,低到與盜賊刑徒、娼妓優伶同列。為何如此?這與當時的政冶制度導向有關,官員身份尊貴,是政府精英,自然不能取之於身份低卑的工人、商人,否則官員高貴社會血統自然會被帶壞。這是唐朝雖破漢之門第血統之限,仍留社會血統之限的弊端。


還有個原因是,中國自古為農耕國家。工商業歷來或以機巧淫技制器、或以販運貿易賺錢,來錢遠比躬身事農桑要快,心思也比農人要奸詐機巧。若地位再定得高,誰還去苦事農桑,豈非自撼國本,自毀根基?故工人、商人天然是統冶者的敵人。民眾一旦選擇了從事工商業,這輩子就斷了入仕做官的可能。錢再多,也如鉅富沈萬三般無一定的社會地位。生殺予奪全憑統冶者之喜厭遠近。


此等參試前的“身份清白”之限,至宋時已有鬆動,因為宋朝國家富庶的原因,在於倡導收重稅賦於工商業,輕徭役於農耕。方向完全變了。自然工人、商人的社會地位會有很大的提高。否則,誰又去踴躍從事工商業呢?至明清朝之時,科舉制度的“身份清白”之限又趨於嚴格。超過漢隋唐之限,至於科舉獨考儒學,是因儒學自漢起被奉為經典冶國之論,至明清尤甚。說到底,科舉制度做為國家政冶制度極其重要的構成,受到國制的調控和導向是很厲害的,身份限制和考核內容的變來變去,皆由於內在的中華文化發展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引起的。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不邀自來答。我是天長水秋,歷史問答達人。

這個問法本身不恰當。

因為科舉考試只是到了明朝以後才開始沒有手工業科目。從隋唐開始的科舉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那時的考試科目還有明法、明算、明字等科,只是不為人們所重視。

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到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科舉考試,他對科舉考試的內容進行了硬性規定。那就是:只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見解,文體要寫成八股文。

這時候開始才沒有了題主所說的手工業科目。到清朝就前有車後有轍了。

從明朝開始,因為當局需要,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這是進入社會管理階層的重要途徑。因為限定考試內容範圍,所有讀書人都把精力放在這裡。天下讀書人們的思想範圍再也沒有走出四書五經的範圍;因為確定了四書五經作為思想的唯一標準,天下讀書人再也沒產生過四書五經之外的思想。中國的世界範圍內的落後就是從這裡濫觴。



簡單地說下八股文。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


天長水秋


古代是士農工商社會,手工業者是第三等了,第一等是士也就是官員,而科舉制的目的就是取天下才子中優異者為官,幫助皇帝治理泱泱大國,是國之大事,像手工技術者在最高統治者皇帝心中也就是有點技術的老百姓,沒必要開手工業科目。

在古代,農民是維持國家的基礎所在,官員是統治泱泱大國的基層所在,商人生意上的投機取巧和精明性,讓統治者認為太過反覆,容易成為牆頭草,所以地位一直不高。手工業也就是擁有技術的老百姓,對於統治並沒有太多的可取之處,所以根本沒有必要重視。

科舉制是為了選拔官員,官員要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懂得治國之道,而專門設立一個手工業科目就是畫蛇添足,當官的學習手工業簡直不倫不類。或者說題目中的意思是設手工業科目讓手工業者當官那更加不現實,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手工業當官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就算有涉及手工業的官職也是鳳毛麟角根本不需要考。

古代科舉制並非只考儒家經典,只是以儒家經典為主,像唐朝的科舉制還有明經內容,側重於詩賦、墨義、策問等,所以就出現了很多流芳百世的大詩人。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八股文的盛行,儒家經典才成為科舉制只考的內容。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始於隋朝的科舉制度,就是全世界最早的公務員制度,由於在當時,還沒有產生近代社會科學,所以,只能考儒家經典了


瀋陽楊藝

一是因為古代農業社會,生產技術低下,百姓對手工業產物需求不多,需要手工業者的地方不多,古代手工業的主要用處可能就是造房子和打鐵的工匠了,雖說這兩者對於古代人民來說不可或缺,但畢竟需求不多,而且技術要求低,需求決定價值,因此手工業不會得到重視。

二是因為古代官府更加重視農業的發展,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國家要的是糧食,百姓缺的也是糧食,手工業者並不能帶來糧食和國家的稅收,國家自然不會重視手工業的發展。

三是因為古代手工業大多是家族內單傳的,正所謂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外人想要學到精湛的手工藝活很難,更別說去考試了,而會手工藝技術精湛的人自然是幹不完的活,收入不用說,也沒必要去趕考了。


現代教育行者

很簡單!科舉制是古代為選拔國家行政官僚而設置,不是為選拔手工業技術能手的考核!(即使當今機關公務員招聘,也沒對此開設招聘技能考核!)儒家學說著重人倫社會關係,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個人修養能力與政治緊密有序結合,再更重要的是得到最高統治者的高度認同!而且在古代即使考中後,也不是馬上被任用的,還有待命考察期的!


微言草民

只考儒家經典是明清時期,是南宋朱子刪定和解釋的論語,孟子,中庸,大學,易經,詩經,禮記,春秋,書經(尚書)。文章是八股文固定格式。隋唐宋沒有這麼呆板,好像有明經科,進士科,還有算學。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應該進士科更難考中,詩詞歌賦肯定有,要不唐詩宋詞為什麼在這時達到頂峰。至於手工業科目肯定不考,現在公務員考試不也沒有工科試題嗎。


SirJanzen

在古代(直到清代),科舉只是一種選拔官員(不一定是人才)的一個制度,這個這個制度的公平性絕對好於“世襲”和“舉孝廉”,但是,這個制度的發展卻使得“讀書做官”之外的幾乎所有的“技術,技藝”成了“下品”,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讀書為什麼高,就是讀書可以做官。這就是官本位。

實際上,在科舉制度形成之初,還是在堅持“全學科”取士,也就是說,技術和技藝也是在取士的範圍內,但是到了明朝,或者說在南宋以後,科舉就變味道了,“一篇文章定終生”成了主流,至於技術,技藝,按照《師說》裡面的描述叫做“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就已經變成“下九流”。登不上大雅之堂。

這個氛圍,手工?就是下九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