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阿里專有云事業部總裁馬勁:傳統設備企業在雲計算戰爭中全部落後

公共雲市場的巨無霸阿里雲悄然解鎖了自己的另一層能力,近一年多來,阿里專有云頻頻向大型政企客戶展示自己的優勢和能力,而在之前這部分客戶出於數據安全等因素,是不傾向於選擇公共雲廠商來提供雲計算服務的,阿里專有云將如何打開市場局面,雷鋒網就此對話了阿里專有云事業部總裁馬勁。

专访阿里专有云事业部总裁马劲:传统设备企业在云计算战争中全部落后

私有專有云還是專有公共雲?

數據顯示,在公共雲市場阿里雲全球市場份額排名第三,與亞馬遜AWS 和微軟Azure合稱為全球雲計算“3A”,國內方面,IDC 數據顯示阿里雲在中國雲計算IaaS 市場份額47.6%,是市場第二名的5 倍。

阿里專有云概念的提出一直伴隨著討論,明面上阿里雲更多地是一家公共雲廠商,但是專有云更多帶有私有云的性質,尤其是馬勁還提出了專有公共雲的說法,讓業界不禁疑惑專有云到底帶有何種屬性。

“我們並不是要去打破原來公共雲、私有云的定義,如果你把它歸納在私有云,也是可以的”,馬勁解釋道,之所以要帶上“公共”二字,是因為“這是我們從公共雲帶過來的技術到專有云領域,所以叫專有公共雲”。

馬勁還表示,目前私有云領域的發展有兩個方向,其一是大規模的集團性的多部門雲計算消費模式,在集團內部構建私有云平臺,但是集團內的不同公司和部門以接近公共雲的模式進行消費。而在以往,一般是各企業獨自建立自己的私有IT平臺。

另外一個方向則是單一的某一兩個場景的應用,計算能力放在本地。馬勁以交通視頻處理為例,視頻內容的識別和處理等場景在本地計算能達到更低的計算成本,類似場景也是用戶的剛需。

馬勁總結私有云的兩個方向為一大一小,集團內部私有云平臺以公共雲模式消費為大方向,一些在本地應用雲計算能力以期達到更低成本的場景為小方向。

阿里專有公共雲瞄準了客戶的IT消費模式的變化,專有云本質上是私有云,但是能提供公共雲的消費能力,尤其是阿里專有云和公共雲採用了同樣的底層技術,在接口層面打通,也是基於企業客戶的消費需求。

對於阿里雲來說,專有云的發展是緊跟公共雲的,當遇到公共雲技術在做關鍵突破的時候,專有云要為公共雲讓路的,優先公共雲發展。目前公共雲技術架構已經理順,阿里雲技術力量開始向專有云傾斜,這個過程已經有一兩年的時間。

傳統IT企業在雲計算領域已落後?

大型政企客戶一般有數據保存在本地等硬性要求,安全級別要求很高,這也是以往政企客戶毫不猶豫選擇以私有云的方式運營自己的IT部門的原因,而對一直服務於政企客戶的IT企業來說,無非原來是賣服務器等產品,現在以雲計算的形式賣服務器,變化並不大。

雷鋒網瞭解到,同全球雲計算巨頭AWS一樣,阿里雲的雲計算能力也是脫胎於自己的電商業務,開展雲服務起初是為了消耗額外的計算資源。馬勁認為,阿里雲能力是從互聯網的場景積累沉澱下來的,是在實際應用場景孕育出來的。比如IBM和惠普都沒有最先做出雲來,而亞馬遜和微軟因為有對應的互聯網業務所以更早誕生雲計算業務,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而傳統設備廠商在是從自己的設備往上走,去看企業客戶需求的,這兩種雲對於業務的理解和支撐不是在一個層面上。馬勁在訪談中直接提到,傳統設備企業在雲計算這場戰爭中全部落後,但阿里雲也要向傳統設備企業學習一些產品設計的思路。

業界有一種判斷是,傳統設備廠商開展針對政企客戶業務的優勢是對於客戶需求的把握,畢竟政企客戶原本一直是與傳統設備廠商互為夥伴,對客戶需求的敏銳洞察應該是優勢。

“其實今天的阿里,我們承認對各行各業瞭解不是最深的,但我們去解決的是幫助各行各業提升怎麼更好地用互聯網的技術去做業務創新的能力,而不是我去解決它自己行業本身原來固有的問題,這是阿里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的優勢。”馬勁如此看待這個問題。

“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但是我們並不認為我們自己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我們是一家互聯網技術用得早、用得好的公司,那麼其他所有的政府也好,企業也好,他們都面臨將來要變成互聯網公司和互聯網政府”,從這個角度看,阿里雲身為互聯網公司也有其優勢。

“我們是不同的公司在做不同的事情”,馬勁總結道。

馬雲如何定位阿里云為技術中臺?

最早阿里是沒有中臺這個概念的,對於中臺的準確定義當然也沒有。馬雲最早提出中臺是在三年之前,先在阿里巴巴內部提出的,馬雲對中臺也沒有一個明確的闡述,如何理解中臺概念還在阿里內部掀起了大討論,上至部門管理者,下至普通員工,都在討論到底什麼是中臺。

雖然馬雲沒有直接解釋,但是也舉了例子。其中一個例子講的是美軍,美軍的戰鬥小分隊可以呼喚強大的炮火,可以做戰場的指揮,就是讓戰場上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戰場指揮。但是怎麼能做得到呢?這就要求背後有強大火力的資源,想要導彈、飛機就有導彈飛機,才能實現這樣的指揮。

任正非也曾拿美軍做例子,“我們的作戰部隊要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呼喚炮火”,任正非和馬雲在企業管理上都有類似的思考。

據馬勁介紹,中臺概念的提出恰好是阿里巴巴的業務拓展比較快速的時候,每一個業務都有自己的技術積累,如果每一塊都是垂直地去看的話,整體的效率就會限制阿里業務的發展,而且成本比較高。

阿里內部對中臺的理解是,中臺的目的是為了讓業務敏捷、跑得快,讓後面的能力能夠拉通起來,去支撐更多不同的業務。

由此還帶來了阿里的組織變革,阿里成立了整個技術中臺的部門,阿里雲也作為整個阿里巴巴集團明確的技術中臺,支撐電商、支付寶、UC和釘釘等新老業務,可以說技術中臺支撐了業務的快速發展。

據雷鋒網瞭解,阿里巴巴中臺戰略的三個核心產品分別是企業級分佈式應用服務、分佈式數據庫和消息服務者。這些產品來自於阿里巴巴自身互聯網場景的積累,特別是雙11的多次實踐。

阿里雲企業級分佈式應用服務EDAS,EDAS是企業級互聯網架構解決方案的核心產品,整合了阿里整套分佈式計算框架(包括分佈式服務化框架HSF、服務治理、運維管控、鏈路追蹤EagleEye和穩定性組件等),以應用為中心,幫助企業級客戶輕鬆構建並託管分佈式應用服務體系;

消息隊列MQ,整合了阿里巴巴集團內部Notify、MetaQ和開源產品RocketMQ三大消息服務優點集一身的消息服務,是業界處理性能和可靠性領先的企業級消息中間件產品。在實現分佈式計算場景中所有異步解耦,以及雙11大促場景下提供削峰填谷的功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性能測試PTS,卓越的SaaS性能測試平臺,具備強大的分佈式壓測能力,可模擬海量用戶的真實業務場景。其核心能力基於服務阿里全生態多達4年以上的單鏈路/全鏈路壓測平臺。可將性能壓測本身的工作持續簡化,最大程度優化成本、穩定性和用戶體驗,幫助企業提升商業價值。

阿里雲強調的是薄應用、厚中臺。“對於政府和各企業,過去是以業務條線垂直的去構建它的系統,存在整個IT的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立項到研發這些能力都不能共享,數據也不能夠產生價值等這些問題。”

“我們的中臺就是為了能夠讓政府也好,企業也好,小企業也好,能夠有一個公眾的技術的平臺,拉到跟阿里巴巴一個水平上,然後讓他能快速去做業務創新”,馬勁對雷鋒網如此說道。中臺能力是專有云獨有的優勢,是目前其他雲廠商不具備的能力。

目前,阿里專有云客戶已經覆蓋政府、稅務、人社、銀行、保險、石油石化、零售快消、汽車製造、互聯網平臺等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