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傳——孫思邈

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後,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后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於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 “引線診脈”了。

孫思邈不願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藥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於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聽了,也就不好強求挽留。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並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后病癒生下皇子。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唐太宗深為孫思邈的高尚品德和為人處事的精神風貌所感動,同文武百官將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採集藥材,為黎民百姓救死扶傷,任何人不得阻攔。

唐太宗十分欣賞孫思邈,後來還曾親臨華原縣五臺山去拜訪孫思邈,並賜他頌詞一首。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臺”、“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唐朝鄧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兒子,喜歡學習,擅長談論辨名析理之學,典籤盧照鄰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經常聲稱,說:我的命相就這樣了。盧照鄰是范陽人,任新都尉,因為患有難醫治的疾病,他住在陽翟的具茨山,編著並註釋《疾文》和《五悲》。

盧照鄰性情高雅頗具詩人風度,不料後來竟投潁水自殺身亡。盧照鄰曾居住在景城鄱陽公主廢棄的府第中。顯慶三年時,唐高宗召見太白山隱士孫思邈,當時孫思邈也住在這裡。孫思邈是華原人,當年已經九十多歲了,但是他的視力和聽力都一點沒有減弱。盧照鄰見到孫思邈後傷感自己正在壯年,卻疾病纏身,久治不愈,終日裡困頓疲備,於是作《蒺藜樹賦》,用來傷悼他與孫思邈二人之間承受自然的體質的差異。

盧照鄰作的賦,詞句極其美麗。孫思邈會算天象曆法和攝生養性之術。盧照鄰和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都用對老師的禮節待孫思邈。他們曾問孫思邈,說:名醫能治好病,是根據什麼道理呢?孫思邈說:我聽說通曉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體,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為本體,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輪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換更迭,這是大自然在運動。自然界中的大氣,合起來就成為雨,流動的時候就成為風,散發開去的時候就成為露,紊亂無序時就成為霧,凝聚時就成為霜雪,伸展擴大成為虹霓,這是大自然的正常規律。人體有四肢和五臟,醒著、睡時,呼出吸進,吐故納新,精脈和氣血循環。流動就是血氣循環,顯現出來就是人的氣色,放出來的就成為聲音,這是人體的正常運動。陽用它的精華,陰用它的形體,這是天與人相同的,及至它違背了這正常規律就要生病了。蒸就發熱,不然就生寒,淤結就成為瘤贅,阻隔就成為癰疽,奔走過疾,就氣喘噓噓用盡了精力,就會焦枯,根據表面的診斷,可以檢查出身體內部的變化。從人體類比自然界也是這樣。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變化,星辰運行中出現的差錯,日蝕、月蝕現象,彗星的隕落,這是自然界的危險的徵兆!寒暑顛倒,這就是外界的冷熱失常啊。

石頭豎起。泥土跳躍,這是自然界的瘤贅啊。山崩地陷,這是自然界的癰疽。急風暴雨,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澤乾涸,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醫用藥物進行輸導,用針灸治病救人;聖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於用賢任能來治理天下。所以身體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災害,這全都是氣數啊!盧照鄰說:人世間的事情怎麼樣呢?孫思邈說:膽要大,心要小;智慮要圓通,行為要方正不苟。照鄰說:怎麼講呢?思邈說:心是五臟的元首,它應該遵循規律辦事,所以要謹慎。膽是五臟的將領,它必須堅決果斷,所以膽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動如同天,所以要圓通,仁義的人沉靜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

孫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紮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性畜。

他死後一個多月,顏色還和活著的時候一樣,當抬他的屍體放入棺中時,給人的感覺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樣。孫思邈一生撰寫《千金方》三十卷,傳給後代。 一次,劉神威問了老師一個問題:中草藥為何能醫病,是什麼原因?

孫思邈答道:“中草藥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於各種藥物不同的性:寒、熱、溫、涼;不同的味:酸苦甘辛鹹;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趨勢;不同的歸經,對於患病的機體,起到調節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盧照鄰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名醫能治癒疑難的疾病,是什麼原因呢?”

孫思邈答道:“對天道變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參政於人事;對人體疾病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根源於天道變化的規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那麼又是如何運轉呢?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發散就是彩虹。這是天道規律,人也相對應於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人身之氣流注周身而成營氣、衛氣;彰顯於志則顯現於氣色精神;發於外則為音聲,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並沒什麼差別。人身的陰陽失去常度時,人體氣血上衝則發熱;氣血不通則生寒;氣血蓄結生成瘤及贅物;氣血下陷成癰疽;氣血狂越奔騰就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就會精神衰竭。各種徵候都顯現在外,氣血的變化也表現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嗎?”

孫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見其醫學上的造詣頗深。

名醫傳——孫思邈

孫思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