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怒了,網紅保險究竟幹了啥?

這不,這次連監管也看不下去了:

監管怒了,網紅保險究竟幹了啥?

監管怒了,網紅保險究竟幹了啥?

開頭先說觀點

保險本沒有坑,所謂的坑,就是你以為它會賠錢,而其實卻沒有。如果買保險只看廣告中牛叉閃閃的優點,而不瞭解那些不足,難免最後得出保險是騙子的觀點。

2016年開始,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各類“百萬醫療險”異軍突起,廣告語也很美好,看上去,什麼都能保:

監管怒了,網紅保險究竟幹了啥?

價格貌似也就一頓飯錢:

監管怒了,網紅保險究竟幹了啥?

忽視續保條款

如這次,監管明確提到:

在銷售環節,闡明產品屬性。必須向投保人明示產品本質是短期醫療險,保險期間為1年,釐清“連續投保”和“保證續保”的區別,提示不可抗辯條款適用規則;必須明示產品存在停售或升級換代等“類停售”風險,可能導致全部或發生過賠付的投保人不能連續投保。

因為醫療費用漲價太快,全世界範圍類,沒哪家保險公司,敢推出一款醫療報銷保險,承諾保費不漲的。

所以,如果不瞭解這點,未來漲價時,內心肯定不爽。

只看高保額,忽視免賠額

幾乎所有的“百萬醫療險”,都在高保額上大肆宣傳,這家最高可報銷100萬醫療費,那家可報銷300萬。幾百塊的保費能陪幾百萬,讓普通老百姓聽上去感覺佔了大便宜。

但很少有人關注,免賠額是多少(醫療費超過免賠額,才能賠付,大部分“百萬醫療險”的免賠額是1萬元)。

我們看兩組數據:

國家衛計委統計公報,2016年人均住院費用8604.7元。

不同年齡住院金額佔比

監管怒了,網紅保險究竟幹了啥?

數據來源:《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住院患者醫療服務利用情況分析》

發現沒?幾乎90%的住院費用,都在1萬元以下;而5萬以上,微不足道。

換句話說,在保險公司眼中,1萬的免賠額,遠比100萬的保額更值錢。

考慮到大部分“百萬醫療險”,免賠額不包含醫保。也就是說,由於1萬免賠額的存,以及不包含醫保,住院費用低於2.5萬-3萬元,這款產品完全用不上。只有大病和重病,和嚴重的慢性病,才有可能賠付。

所以,這類保險,需要當做“重大疾病”醫療險配置,千萬不要以為,只要住院就能獲賠。

此外,特別注意,不少人因為買了“便宜”的醫療險,而把自己的重疾險停掉了,以後會哭都來不及。

忽略健康告知

看看,就是長這個樣子的:

監管怒了,網紅保險究竟幹了啥?

大部分人,看了心動的廣告後,到這一步,直接點了個是,就下一步付錢了,然後埋下一個巨大的隱患。

上面是某銷量巨大的“百萬醫療險”的《健康告知》,看看畫紅框的部分。

保險職業類別1-4以外,是什麼職業?你看都不看就買了?你怎麼知道你不屬於禁止購買人員的行列?

再看第二個紅框,“一年內體檢異常”,這年頭,有幾個人,體檢報告,最後只有正常二字?

如果你忽略了這些,直接投保了,哪天真需要賠付,十萬火急時,因為《健康告知》沒有如實告知,被拒保了。到底是保險是騙子,還是其他原因?

忽略哪些不報銷

不少人購買“百萬醫療險”,看了廣告,以為什麼都能保險,幾乎100%的人,沒認真看過保險合同,畢竟幾百塊錢的保費。

可是,魔鬼往往在細節。

隨便找幾個合同:

監管怒了,網紅保險究竟幹了啥?

監管怒了,網紅保險究竟幹了啥?

監管怒了,網紅保險究竟幹了啥?

其他不說,只要陪家人住過院,交過費的,這個營養補充類藥品,往往是最貴的。

所以,知道哪些不在保險範圍,可能比知道哪些可以保,更重要。

關鍵在於,不但要知道一個產品的優點,也就是廣告宣傳的那些;更要知道廣告不會說的那些不足,才能做出正確的,不會後悔的決定。

也就是開頭那句話,保險本沒有坑,所謂的坑,就是你以為它會賠錢,而其實卻沒有。

所以,任何金融產品,少看廣告,多看合同。

監管怒了,網紅保險究竟幹了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