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了這個看守所,這段古城牆才躲過被拆的厄運,回憶都是嘆息

在很多固原老人的記憶中,固原古城牆是多麼的高大巍峨。我的爺爺曾經說:“如果固原古城牆沒有被拆,它的名不在比現在山西平遙的古城牆之下。只可惜在解放後到文革期間它的城磚都拆除了,用於修建地下的防空洞了。”


因为有了这个看守所,这段古城墙才躲过被拆的厄运,回忆都是叹息​在我小的時候,能看到的固原城牆基本上都是殘缺不全的土牆,那時候還經常爬在上面玩耍,如今距離我在城牆上玩耍的時候已經過了將近30年,固原的城牆也越發變得稀少,我不知道它的路在何方,會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遷最終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 翻開史書,古人形象地評價其地理位置說: “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自古就是關中通往塞外西域的咽喉要道上的關隘和軍事重鎮,我國近代西北最早的一條公路幹線——西安至蘭州的公路就從這裡通過。

因为有了这个看守所,这段古城墙才躲过被拆的厄运,回忆都是叹息​​固原古城建於何時,已鮮為人知。公元前114年(漢元鼎三年),漢武帝為加強西北邊地軍事防禦,置安定郡,治高平城(即今固原縣城),這是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固原歷史上的城。因其城堅池深,史稱高平第一城。以後曾多次修葺。北周天和四年(569)正月,新築原州城(固原城)。這是脫開原高平古城的空間擴大增筑後的一處新城,原高平城就成為新築城的內城。

因为有了这个看守所,这段古城墙才躲过被拆的厄运,回忆都是叹息​從此,固原城就有內城和外城的格局。明代的固原,是明朝政府在西北邊境地帶設置的九個軍事重鎮之一,也是陝西三邊總督駐節之地,城防大為加強,是固原建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固原城也成為西北重鎮。景泰三年(1450)修葺內城。成化五年(1469)增築內城。弘治十五年(1502)三邊總督秦築外關城。萬曆三年(1575)三邊總督石茂華主持給外城以磚。
因为有了这个看守所,这段古城墙才躲过被拆的厄运,回忆都是叹息​從此,固原城的最後格局和型制基本奠定。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臺二十八座。外城:周圍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臺三十一座。東城門三道,萬曆時建,有名者兩道:安邊門、保寧門;南城門四道,萬曆時建,冠名者兩道:鎮秦門、鎮夷門;西城門兩道,萬曆時建,有名者一道:威遠門;北城門一道,萬曆時建,曰靖朔門。

因为有了这个看守所,这段古城墙才躲过被拆的厄运,回忆都是叹息​固原博物館復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固原城的歷史縮影,現在,固原外城的西北角保存完好,可以一睹固原城的巍峨與風姿。今年五一期間,再次路過固原,有機會再一次目睹了現存的固原古城牆。我看到的古城牆不是被保護起來,而是漸漸被人遺忘。看著一幢幢嶄新的大樓拔地而起的時候,古城牆已經被時代遺忘,它已破舊不堪,它的身邊到處是垃圾和人類的排洩物,僅存的一段牆體不少地方已經有長長的裂紋,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
因为有了这个看守所,这段古城墙才躲过被拆的厄运,回忆都是叹息​現在的固原古城牆最完整的一段莫過於城西北角,這裡因為當時依城牆建立固原看守所,所以避免了被拆除的厄運。這裡完整的保存著大約150米的城牆,算上沒有磚包的一段牆體,總的長度約有400米左右,在這段城牆中還有兩座城門:和平門、靖朔門。在城牆西側還有大約100米以上的護城河遺蹟,護城河的寬度大約有8米左右,有的地方還有護岸的青磚遺留。

因为有了这个看守所,这段古城墙才躲过被拆的厄运,回忆都是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