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跑兩臺動車!成都地下這條管道很逆天

為優化完善城市功能品質,加大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成都也提出要構建“國內示範,引領西部,多層次、網絡化”的現代新型城鎮化綜合管廊體系。

那麼究竟什麼是地下綜合管廊?在城市發展中其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目前成都的綜合管廊建設成什麼樣了?日前,成都市建委副主任陳順治和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鍾翔,對成都的綜合管廊建設規劃進行了介紹與解讀。

能跑两台动车!成都地下这条管道很逆天

一環路管廊示意圖

/綠色低碳/

地下綜合管廊讓“分居”管線“合住”

避免重複開挖路面

“地下綜合管廊,指在城市地下用於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成都市建委副主任陳順治介紹,傳統地下管線“各自為政”,多頭敷設,多頭管理,處於“分居”狀態,不能滿足城市發展新的理念和需求。“而綜合管廊的建設打破了傳統局面,具有統籌規劃、建設、管理地下管線的突出優勢。”

陳順治指出,地下綜合管廊因為配備了完善的配套設施,因此可實現全方位監測、運行信息反饋,是實現市政管網智能化管理的新途徑。同時,管線集約佈置可實現土地集約化利用。“綜合管廊還可與地鐵、下穿隧道、停車場地等其他地下構築物共建共存,拓展發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地下空間利用率,是一種綠色、低碳的城市基礎設施。”

“綜合管廊還具有一次建設、長期使用的優點。”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鍾翔補充道,將市政管線集約佈置在綜合管廊內,改變了傳統市政管線獨立敷設、獨立檢修的方式。“避免了埋設、維修管線而導致城市道路重複開挖,對道路交通和人民日常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外,管廊結構還可以保護管線不受土壤腐蝕等外力的破壞,延長管線使用壽命,提高城市供應能力和綜合防災能力。

/因地制宜/

新老城區管廊大小有差異

成洛大道綜合管廊可容2輛和諧號通過

日月大道地下綜合管廊、成洛大道地下綜合管廊、高新區大源組團地下綜合管廊……目前,成都的地下已經修建起不少管線的“高速通道”。

能跑两台动车!成都地下这条管道很逆天

大源商業商務核心區區地下空間環廊剖視圖

大,是不少人對綜合管廊的第一印象。例如成洛大道地下綜合管廊,成洛大道作為我市中心城區首條同步實施綜合管廊建設的快速路,路面下埋藏著外徑9.3米,內徑8.1米的管廊。陳順治介紹,“這樣的空間足夠讓2列和諧動車組穿行。”但他同時指出,在成都地下綜合管廊的推進中,一直注重因地制宜、創新突破,目前已形成了建設中的“成都特色”,“並不是一味的求大全”。

鍾翔進一步解釋,在充分考慮了新老城區、地理條件、道路斷面等因素,成都將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分為新建市政道路項目和老城區市政道路改擴建項目兩類,並根據入廊管線,將每一類管廊細分為“大中型綜合管廊”、“小型綜合管廊”、“微型管廊”、“纜線管廊”,實現差異化指標控制。並出臺了《成都市地下綜合管廊設計導則》,明確了各種管廊的適用條件。

“新區新建道路項目結合幹線市政廊道重點選用‘大中型綜合管廊’,其他類型管廊作為有效補充,旨在體現新區的高標準、科學性和現代化,比如正在建設的成都‘東進’區域機場南線綜合管廊。老城區及市政道路改擴建項目則重點選用“小型綜合管廊”、“微型管廊”和“纜線管廊”,旨在體現老城區的因地制宜性和經濟合理性,比如正在進行的一環路改造工程。”鍾翔介紹。

能跑两台动车!成都地下这条管道很逆天

機場南線地下綜合管廊示意圖

/智能管理/

建立智能化管理平臺

巡檢機器人可檢測管廊“身體狀況”

怎麼個智能法呢?陳順治舉例,綜合管廊除了土建系統外,還包括綜合管廊佈線、電氣、消防及排水系統,內部還有環境監測、視頻監控、門禁、報警等子系統。“我們把所有系統集成於一個平臺之上,保證子系統獨立運行的同時,讓各子系統的功能、業務、信令、頁面集成於一個平臺展示,監控屏24小時監控,一發現管道洩漏,自動跳出事故實時視頻進行報警。”他表示,這樣值班人員在同一屏上即可點擊報警,點擊廣播,形成一體防控、一站式管理,提高了突發事件處理效率。

BIM和大數據,也是智能管理平臺的兩大手段。鍾翔介紹,通過搭建智能管理平臺,將監控硬件、BIM、大數據分析等手段融合在一起,可保證管廊運營維護效率和穩定性。“管理人員運用BIM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通過三維可視化的管理界面模擬管廊運行狀態,可以對管廊可能出現的故障進行一個預判,防患於未然。”

同時還非常智能的是,綜合管廊裡還有管廊巡檢機器人和智能傳感器全天候巡查和檢測。鍾翔表示,在它們檢測管廊的“身體狀況”時,只要發覺“身體不適”,便會立即向管理人員發出求助信號,請求“醫治”,避免管線事故的發生。

/建設規劃/

按照新的城市格局編制新規劃

規劃總長達1084公里

目前,成都正結合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市政工程、河道改擴建及軌道交通建設,同步實施管廊工程。金融城地下綜合管廊、高新區大源組團地下綜合管廊、新川大道地下綜合管廊、漢州路地下綜合管廊等陸續建成。

陳順治表示,隨著成都市城市空間格局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的演變,成都市地下綜合管廊也正逐漸完善為引領“一心兩翼三軸多中心”發展的網絡。“目前我們按照新的城市格局,正在加緊修編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

他指出,新的規劃將結合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各類地下管線、道路交通等專項建設規劃,合理確定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佈局、管線種類、斷面形式、平面位置、豎向控制等,明確建設規模和時序,綜合考慮城市發展遠景,預留和控制有關地下空間,遵循“滿覆蓋、三結合、四提升、分類入廊”的原則,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可實施性。“未來,全市規劃形成一個‘綜合管廊系統’,規劃綜合管廊總長約1084公里。”

圖據成都市建委城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