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集團肢解威旺後,品牌和技術雙缺失的昌河還能支撐多久?

兩年前,北汽集團曾提出“π計劃”,其中指出,至2020年,北汽要在自主品牌中進入前三。然而,兩年時間過去,北汽自主銷量卻似乎並未提振。然而,高層的紛紛出走,車型定位重疊及更新換代過慢,再加之“合資反哺自主”的紅利並未在北汽自主產品上及時體現,這些對於艱難的北汽自主品牌業務而言,其前景更添不確定性。

北京汽車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北京汽車集團的營業收入為1342.59億元,收入增長15.46%,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為22.53億元,同比下降64.62億元。主要依舊來自北京奔馳的收入增長,由853.12億元增至1167.73億元,同比增長36.9%;而自主品牌板塊收入由308.87億元減至173.86億元,同比下降43.7%,僅佔整個公司的13%。眾所周知的是,去年自主品牌原本確定的目標是52萬輛,後來降到了46萬輛,又降到了35萬輛,最後又降到了22萬輛。

北汽集團肢解威旺後,品牌和技術雙缺失的昌河還能支撐多久?

也許是感覺到了調整已經勢在必行,也許是為了為扭轉不利局面,也許是為了財務報表看上去漂亮些。2017年年底,徐和誼親自在旗下昌河汽車的生產基地景德鎮宣佈,北汽威旺品牌正式併入昌河汽車,並作為昌河汽車新能源汽車品牌,原有微車業務同時併入昌河汽車。同時,由於昌河汽車由北汽集團三級單位上升到二級單位,原北汽集團整車事業本部也將就此解散。

1、肢解威旺

2018年3月23日,北京汽車在公告中稱,為了優化業務結構、資產配置,以及提高盈利能力,擬將威旺在集團內出售。北汽集團整車事業本部作為北汽集團二級業務單位,成立初期的定位是負責對除了北汽股份以外的昌河汽車、北汽越野車分公司、北汽(鎮江)汽車公司、北汽製造、北汽銀翔等企業實施管理。

在北汽現有的三大品牌系列中,紳寶定位高端,北京牌越野車走差異化市場,只有威旺以微車為主,對上市公司難有貢獻。有業內人士指出,早在2014年10月,威旺併入昌河的想法就曾經被提出來,但因為未知原因並沒有立即實行,把幻速和昌河合併也曾是備選方案,同樣沒有成行。

單從銷量來說,北汽昌河相比北汽威旺並不具備優勢,數據顯示,2017年北汽威旺全年銷量8.6萬輛,而北汽昌河方面是僅5.7萬輛。可見,此次北汽集團的調整,主要是為了整合威旺的黃驊基地,計劃將部分資產併入北汽新能源,另一部分可能分給北汽昌河,以後就沒有威旺事業部了,不過品牌和車型還會繼續保留。

北汽集團肢解威旺後,品牌和技術雙缺失的昌河還能支撐多久?

筆者認為,此次將威旺拆分,並不僅僅是作為北汽集團在新能源板塊上排兵佈陣的一部分,還有出於在資產層面的另外含義。2017年,北汽股份整體毛利潤虧損26.8億元,旗下三個燃油車自主品牌皆出現下滑,其中,威旺銷量下滑52%。無疑,剝離定位較低的微車品牌威旺,成為改善上市車企財務表現的第一選擇。這一點,北汽股份相關人士也曾表示,將威旺資產剝離上市公司,旨在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2、提振昌河

昌河汽車,一個在近十年間發展中一直是與“兼併重組”緊密相連的品牌。2009年在政府牽線下昌河被長安汽車集團重組,讓當時陷入絕境的昌河一度看到了希望,但發展幾年後因經營慘淡導致雙方以分手告終。

2013年昌河汽車被北汽集團重組收購,並在2014年實現短暫的爆發,然而,之後的表現就始終不盡如人意。最終跌至2017年的5萬多輛(除去昌河鈴木),只有2014年年銷量的五分之二。

事實上,北汽收購了昌河之後,雖然有著一定的戰略規劃,但幾年的大舉擴張,讓北汽旗下的自主品牌相互之間在品牌與產品定位上出現重疊,內耗嚴重。這些自主品牌本身就缺乏技術上、產品上甚至是佈局上的優勢,尤其在2017年,不僅僅是昌河,連紳寶也是在一夜之間潰不成軍。再加之昌河與威旺同屬於微車企業,產品定位頗多相似,整合資源,減少內耗,重組顯然已經是理所當然。

北汽集團肢解威旺後,品牌和技術雙缺失的昌河還能支撐多久?

不過昌河汽車還面臨著更為棘手的問題,其一便是昌河與鈴木之間的合資企業——昌河鈴木的歷史遺留問題。在長安時期鈴木方面實質上已停止對於昌河鈴木的技術和產品輸入了,現在,北汽集團同樣也未能對昌河鈴木的車型引入問題與鈴木達成一致。最近又有昌河鈴木可能被寶能集團收購的消息傳出,昌河鈴木未來如何破局已經成為昌河的一大心病。

3、僅靠山寨?

2016年昌河汽車的總銷量為11萬輛,到了2017年昌河汽車的總銷量僅為5.7萬輛,相較於前年的銷量下跌了足足50%,進入2018年以後昌河汽車的月銷量降到了2000輛。顯然,按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昌河一年的總銷量破萬都難了,想用一款走量的車型止跌,迫在眉睫。但是,昌河並沒有打心思用在研發上(或許是為節約了研發成本),而是墜入了山寨的深淵中無法自拔。

北汽集團肢解威旺後,品牌和技術雙缺失的昌河還能支撐多久?

如果說在之前為了“微商並舉”的戰略,導入的福瑞達M50、Q25、Q35等車型,對昌河而言,更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那麼,此次“微轉乘”的的昌河Q7、A6也沒能成為昌河的救命稻草。與北汽紳寶D50出自同一平臺的昌河A6,甚至可以說是D50的縮水版,但6.98-9.98萬元的售價,在自主強調高顏值、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當下,昌河A6的性價比顯然不知道去了哪。事實上,北京現代瑞納面對這一市場,如今也只能4.99萬起步。

在昌河投入產品的細分市場上,拋開長期主宰的合資品牌不提,與傳祺、哈佛這類的自主品牌相比,在品牌和技術雙雙缺失的情況下,北汽昌河又有什麼底氣競爭呢?從Q7和A6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北汽昌河正走上一條被其他自主品牌拋棄的道路,而它卻樂此不疲,它的眼下不知還有沒有詩和遠方,或許只剩下苟且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