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故事连载-6 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顾名思义就是周王室与郑国互相交换人质以换取彼此的信任。郑国敢和宗主国讨价还价,说明此时的周王室已经不是那回事儿了,但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还得从西周末年的郑国说起。

郑国的首任国君叫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异母兄弟,被封在郑地(今陕西榆林一带),姬友也就成了一方诸侯,史称郑桓公。宣王在位时,桓公就在朝中帮哥哥打理国家大事,等宣王过世后,他接着帮自己的侄子操劳国事,可惜他这个侄子不争气,在历史上留下了“烽火戏诸侯”的奇葩故事。说到这里诸位应该明白了吧?这位主儿就是西周的末代国君-周幽王。

周幽王因宠爱美人褒姒,戏弄了诸侯不说。还因为褒姒生了个儿子,周幽王就直接把当时的太子宜臼和王后给废了。照例说这件事看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他如果能预测到后面发生的事,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其实现实比这更严重,小命没了。

前太子和前王后被废之后,一路狂奔跑到了申国,这是因为申国国君是王后的老爸,太子的姥爷。这老头看着自己的亲人受欺负,顿时火冒三丈,简直欺人太甚,我要教训教训这个不靠谱的女婿,把我外孙的继承权挣回来,于是他老人家行动了。这次行动后果很严重,因为他联合了尚未开化的蛮族-犬戎。这帮人平时喝着热血、吃着生肉的主儿,突然受邀来到了文明中心-镐京,简直比“刘姥姥进大观园”都晕菜。哇!美女。珠宝,于是他们疯了,申候却哭了,因为局面已然不可收拾了,连带周幽王在内的王公大臣死伤无数,周王朝几百年的积蓄被抢劫一空。当然,周幽王被砍死了,同时被杀的大臣还有一位,那就是郑桓公。

西周亡了,但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诸侯国立即将正牌太子宜臼推上了王位,即周平王,并东迁洛邑为新的根据地,史称东周,这便是春秋的开始。

在东迁的过程中,有两个诸侯国出了大力,秦国和郑国。东周立国之后,周平王自然不会亏待了有功之臣,于是封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为司徒,位极人臣。

武公之后,即位的是被后世称为“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郑庄公。这位可不简单,他在位期间,国内平了兄弟公叔段之乱;国外先后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同时,郑庄公又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其过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国纷争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

他利用作为周朝卿士的身份,对周天子在总体上采取的是又打又亲的手段。当王室要限制他的发展和自由时,就打击王室;当这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时就亲近王室。他打击王室是为了抵制王室对自己的限制;亲近王室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卿士身份,用来保持自己对其它国家的号召力。

郑庄公的如此做派,自然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于是周王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虢公就是其中一位。当庄公在自己的封地听说自己的位置有被虢公取代的危险时,当即入京来维护自己在朝中的位置,以至于最后双方谁也不相信谁了,就提出了交换太子做人质的馊主意。周朝的太子就是将来的周王,郑国的太子就是未来郑国的国君,这个交换筹码还真有点大。但是,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诚如左传所言:“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温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蘋、蘩、蕴、藻这一类的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属器皿,大小道上的积水,都可以献给鬼神,进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的信约,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

真是句句戳心,直点要害呀!想想现今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坦诚相待,又何须甚么山盟海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