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是一項怎樣的工程?

我國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六,但水資源的地區分佈極不均衡。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全國的四分之一,世界的十六分之一,屬水少地區;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量是華北地區的3至4倍,達9000多億立方米。


為解決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我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南水北調”的宏偉設想,經過50多年的勘測、規劃、論證,終於在2002年12月27日付諸實施。

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以適應西北、華北各地的發展需要。

南水北調是一項怎樣的工程?

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江蘇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並連接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經隧洞穿黃河,流經山東、河北至天津。輸水主幹線長1156千米;一路向東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輸水線路長701千米。

南水北調是一項怎樣的工程?

中線工程,從長江中游北岸支流漢江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輸水總幹線全長1267千米。

南水北調是一項怎樣的工程?

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補充黃河水資源的不足,主要解決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

南水北調是一項怎樣的工程?

為確保工程的生態效益,明確提出了“三先三後”原則——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工程建成後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將構成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工程全部建成以後,每年調水量相當於一條黃河的水量,對於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西部大開發具有重大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