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鋪小路、出錢少的出物出力…… 老舊小區改造居民“唱主角”

自己鋪小路、出錢少的出物出力…… 老舊小區改造居民“唱主角”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工程,但如何打頭、如何開展、錢從哪來?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黨員領頭,改一家到改“大家”

“小區改造的規劃圖正在公示,下個月就要開始招投標了。”伍家崗區寶塔河街道寶聯社區專職社工袁瑞參與了社區內黃龍小區改造的全過程,從居民的不理解到主動同意拆除違章搭建,再到現在改造計劃的順利出爐,袁瑞得出的經驗就是:“得找一個帶頭人。”

老黨員蔡子珍在小區裡住了23年,草木雜亂、出入人員混雜、車輛亂停亂放、管線老化……是她所描述的小區“老”樣子。

今年,黃龍小區被選為城區10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之一,改造工作也在全面展開。聽到這個消息,蔡子珍第一個簽字同意。

誰不想自己生活的環境好一點呢?在蔡子珍和其他老黨員的帶頭下,越來越多的人在同意書上籤了字,小區裡原來12戶違章搭建戶也全部同意簽字。

小區監控、管線升級、群眾活動中心、停車位規劃等,越來越多的改造計劃被提上日程。蔡子珍和鄰里們聊著小區改造後的樣子,“我們都等著住‘新’小區呢!”

“全民”出力,改造藍圖自己畫

去年5月,一張“我為小區取名字”的倡議書傳遍了伍家崗區勝利二路社區的一個雜居小區,居民們紛紛獻策,最終再經投票選定。這便是“和平佳苑”的由來,也是小區改造中由居民來唱主角的縮影。

“老舊小區的改造,必須從居民需求出發,才能拉動大家共同參與。”勝利二路社區黨委副書記李麗所說的,也是我市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所提出的“共同締造”的核心理念。

而和平佳苑在改造中也積極引導居民參與,由居民提出意見,再做出相關方案。

為保留小區特色,小區組織居民在廢舊輪胎、鐵桶裡養綠植,美化小區;組織居民到河邊撿鵝卵石,自己鋪設小路;根據居民需要設置“孝心車位”,專供回家探望父母的子女使用……就連物業公司,也是由居民現場提問、現場投票選定。

“改造後的小區,是我們共同的心血,不僅住起來舒暢,我們也會更愛護它。”居民劉國勝不僅全程參與了小區改造,還主動參與小區的糾紛調解和治安巡邏。

重在“參與”,拿小錢辦“大事”

小區改造願景很美,但是錢從哪裡來?

點軍區紅光社區居委會內,紅光小區業委會成員們正在熱烈討論著小區改造事宜。一張《紅光小區改造入戶徵求意見表》是討論的成果,裡面詳細標明瞭需要改造的項目,由居民自己選擇是否同意並寫出自己能承受的出資範圍。

“居民自籌部分一般在100至200元每戶。”社區黨委書記王濤說,每個家庭條件都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要讓居民參與進來,出錢少的可以選擇出物、出力,“比如說捐一盆花等等,用小錢、小物,辦好小區改造的大事才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