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忙時種田,閒時考古。”是東郊學堂提出的口號,

田園生活與學術追求並重,有一種陶淵明式的清新和樸實。

工作與愛好完美結合,我想這便是最幸運的事情了吧!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在中國的南方,有一個叫景德鎮的地方,是瓷都。瓷都景德鎮,是一個盛產瓷器的地方。今天要講的故事座標就是景德鎮青白瓷的故里——進坑村

聽說過石灰村、恐龍鄉、太監弄、公主墳等地名,但還是沒想到會有個地方叫進坑。“這多不吉利啊!”我淺薄地想。等你去了之後就會發現,進坑真是個有氣質的地方,從容淡定,彬彬有禮,令人心折。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坑”是一種四周高、中間低的群山環抱式地形。浮樑處“萬山之中”,丘陵連綿,山谷遍佈,在當地,帶“坑”“塢”的村名、地名比比皆是。

“坑”既是村名,“進坑”就不那麼搞笑了。但開發旅遊後,還能忍住不改村名,不被中國人愛吉利求好彩的心態左右,不被可能會被影響的旅遊市場所影響,定力實在不錯。要知道附近有個村子叫“前程”,當地還流傳過官員來都不願“進坑”,要奔“前程”的故事。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進坑很古老,南宋時就有村子的記載,算下來有近千年歷史,進坑村保留時代發展的原貌,維持新農村本色,不生硬地憑空修建所謂古建築,不刻意營造古村氣氛,而是自然地加入設計元素,採取親切和善的方式,改變村民的不良習慣,改善村子的自然環境。這種態度,豁達而隨緣,與這個清靜小村的氣質十分相符。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南宋之前,進坑村村民已經緩慢地度過了兩百多年且耕且陶的歲月。而這幅“忙時種田,閒時作陶”的生活景象,不過是當時這一域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這裡出產最優質的瓷石,可以說沒有進坑,就沒有景德鎮精美的青白瓷,是毋庸置疑的“

瓷都搖籃,山水桃源”。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進坑位於景德鎮東郊8公里處,沿新修的205省道一會兒便可直達村口,是浮樑縣湘湖鎮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3年時間,實現蛻變。它不但有桃花源式的自然風光,而且有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它的蛻變緣由黃清華、黃薇夫婦......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手持匣缽殘片的黃薇

當年黃薇北大畢業去景德鎮,是因為非常非常喜歡瓷器,景德鎮在過去的歲月裡,為全人類貢獻了無數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2014年,為尋覓文獻《陶記》中所載的宋代優質瓷石,景德鎮陶瓷大學教師黃薇來到進坑,發現了進坑古窯址群。為了方便遺址的保護和維修,她與同是北大人的先生黃清華一起,舉家搬進進坑村,從此開始了鄉村生活。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為方便開展陶瓷學術交流,黃清華、黃薇夫婦創辦了“東郊學堂”,起初場地設在家中。之後,在進坑考古調查期間,他們租下村內一所“開門日日見青山”的民房,進行改造,作為東郊學堂舉辦論壇活動的新場地。在此期間,她聯合各方力量,努力推動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此後,這裡也成為黃薇、黃清華以及他們團隊探索進坑古代窯業遺存保護模式和鄉村發展模式的大本營。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忙時種田,閒時考古”是東郊學堂提出的理念,黃薇用她的生活實踐了這一理想。

忙時種田

忙時種田2015年,他們與當地村民一起成立了陶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承包下村民的水田,並請來村民一同參與耕種。他們放棄高產的雙季稻,而選用從農科站購來的傳統的優質常規稻種。沒有耕種經驗,就大量的翻閱農業書籍,隨後又請教了許多人。用黃薇的話來說,是做足了前期的理論準備工作。

起初,人們覺得文化精英進入鄉村是不接地氣的,村民對這樣的耕作方法充滿質疑,但等到水稻成熟時,穀殼金黃,顆粒飽滿,竟然收穫了四萬多斤大米。由於有機米的市場售價高於雜交米,當地村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增收。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閒時考古

黃薇將“閒時考古”落實為一系列的文化建設活動。2015年,由東郊學堂發起提議,由政府出資,開闢了數條通往山坡窯址的道路,以便訪客參觀。而後,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們又與村民一同,復原了一座瓷石水碓和一段瓷石古道(500米)。

瓷石古道,原是這一千年來進山開採瓷石的村民用青石板專門鋪就而成的,因為運送瓷石的單輪手推車長年累月的來往,碾軋出一道深深的凹槽,上世紀60至70年代,因村內修建水庫,古道遭受了破壞。修復後的瓷石古道,成為村內頗有別於他處的亮點,雖行走於上,會因為路面不平整而不便利,但畢竟它見證了當地人進山採石,運石出山的千年歷程。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修復後的瓷石古道

水碓是舊時進坑村民利用流水落差為動力,帶動碓杆,引動碓錘碓碎瓷石的工具。每年的春夏是景德鎮的多雨季節,“重重水碓夾江開,未雨殷傳數里雷”描寫的正是這樣一種特殊的地方人文景觀。此外,水碓在過年前還可用作年糕的加工。東郊學堂恢復了水碓年糕的傳統民俗,利用進坑的水碓加工出本地年糕,很多訪客在品嚐年糕之後,要求參與協辦“水碓年糕節”。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進坑村,這樣一個位於景德鎮東郊山陬的寧靜村落,曾在宋代出產最為優質的瓷石,這種瓷石在當時被加工燒製為品類繁多、款式精美、色澤瑩潤的青白瓷,為世人所競相購買。在千年的時間裡,村落命運始終與景德鎮制瓷業息息相關。村民生活方式幾度發生轉變,從制瓷到專門供應石泥,再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瓷石質量下降,才停止了開採。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黃清華、黃薇夫婦的造訪與東郊學堂的入駐,是進坑的又一次天時地利人和。他們發動當地百姓對古礦坑、古水碓、古窯址和瓷石古道進行保護,並設立進坑村史館,開發了以“進坑村史館—倉塢宋代窯址—國山下宋代窯址—瓷石古道—瓷石加工水碓—東郊學堂宋代青白瓷藝術特展”為主線的宋代制瓷風情遊覽路線。

用瓷器講述中國故事,與世界對話,據瞭解,進坑已被納入景德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範圍,規劃建設為“國家陶瓷歷史文化公園”。

她放棄“前程”,用四年時間讓“進坑”村實現蛻變

“忙時種田,閒時考古”,使古老的鄉村從沉寂中漸漸甦醒過來,這樣愜意的新農民的生活越來越讓人羨慕了!

(今日主人公:北京大學2003級考古學碩士黃薇)


我們幫助良心種植的新農人

將絕對安全的食材、地道的特產

送到每個追求品質的家庭

以夢為馬,相約四季,我在進坑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