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逃離父母,他選擇結束生命,別給孩子惡毒的愛!

為了逃離父母,他選擇結束生命,別給孩子惡毒的愛!

01

孩子不是實現自己慾望的工具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越來越好,超越朋友、鄰居、親戚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比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

若是孩子做不到,大部分的父母會譴責抱怨,你怎麼那麼不爭氣,你不知道父母賺錢多累嗎,某某家的孩子比你聰明多了。

小雨是個很乖巧的5歲小女孩,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從不違逆大人,這次數學考試考了98分。

本來她媽媽挺高興的,可是一看到很多人考100,立馬就開始數落小雨粗心大意,那麼簡單的題都會做錯,小雨被訓地眼淚汪汪。

小雨心想,下次一定要考的比別人好媽媽才會開心,才會誇獎我。

小小年紀就在心裡埋下這樣一個模式,一定要超越別人才會快樂。

為了逃離父母,他選擇結束生命,別給孩子惡毒的愛!

大人的壓力一半來自於攀比,比家庭地位,比孩子成績,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慾望的工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是,孩子有自主生存的權利,一旦自主權利被大人破壞,輕者抑鬱、人格分裂,重者自殺。

02

為了逃離了父母,他選擇結束生命

2016年6月10號,一位名叫小斯的男孩借用同學的手機發了多條說說後失蹤,三天後在達州市渠縣的渠江河面上找到了他的遺體。

他把成長的經歷寫了下來,但不是寫給父母,而是寫給十多年來太壓抑的自己。

他說從小到大都沒有感受過父母的愛,無論他做錯什麼都會被父親打耳光,哪怕是吃飯打嗝、夾菜的姿勢不對……因為父親小時候很苦,所以理所當然的認為,苦他是為了他好。

他學習很努力,可即使考的再好也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因為父母不想讓他嬌縱,打壓他的自尊是為了讓他下次考的更好。

小斯所在的學校競爭激烈,其他同學進入月考前600名就會得到父母獎勵,他拼盡全力考了全校第73名,打電話回家報喜時,他媽媽說,才第73名,他在電話這邊氣的快要哭了。

生前他剛參加高考後不久,想出去打工,被他父親罵了一頓,只好去幫父親運營的巴士車售票,路上問父親給不給他開工資,又被父親罵了一頓。

即將成年的他,已經很久都沒有過零花錢,他父母怕他學壞,拿錢去上網,他連最後一次和同學AA制聚餐的錢都出不起,經濟上一度壓迫著他的自尊心。

而這徹底斷了他所有生存的希望,為了逃離父母壓迫下的苦海,他選擇了叛逆,可他叛逆的方式太決絕,不給自己和家人留有一絲任何挽回的餘地。

為了逃離父母,他選擇結束生命,別給孩子惡毒的愛!

他並不是恨父母,只是他成長以來太苦了,苦到心中沒有一點點愛的希望。哪怕他做到最好,父母還是希望他可以更好,但,他累了。

這個家庭的悲劇,反應的是很多孩子的心聲。他們最想要的是父母的愛,而不是常年冰冷的教育。當孩子尚未走入社會時,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他就像一棵樹,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茁壯成長。

03

孩子瘋魔的背後,必有父母的推波助瀾

作家武志紅在北大讀書時,一天夜裡被吵鬧聲驚醒,發現同學們都圍在窗戶前往外看,一個全身赤裸的男同學邊跑邊喊,“我是北大的,我是北大的”。

這名男同學被成績逼瘋了,來北大之前,他一直是全校成績最好的學生。北大人才濟濟,他再努力,可每次考試也只能達到中等。

長期以往,這男生性格變得越來越自卑、抑鬱,覺得自己永遠也超越不了別人,結果這次考試中有一門功課沒及格,

他要取得好成績才能被他人認可的內心世界,坍塌了。

他背後的家庭不僅讓人深思,這種把好成績當成唯一救命稻草的思想觀背後,一定有其父母的推波助瀾。

為了逃離父母,他選擇結束生命,別給孩子惡毒的愛!

04

別讓孩子用他們的生命去抗爭

以上的三個人,他們努力學習都是為了父母,小雨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小斯再怎麼努力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北大男孩一直渴望被認可的世界坍塌了。

孩子也是人,和大人一樣,都有自己能力的極限,揠苗助長的故事道理通俗易懂,農夫拔的是禾苗的根,父母拔的是孩子的心,枯萎的結果是一樣的。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裡有這樣一段話,假如我們的教育體系不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而是壓力繼續升級,那麼被當作工具的孩子們會以他們的生命抗爭。最後孩子們的自殺率,會高到讓整個社會恐懼,那時大人們才不得不改變自己的邏輯。

如果家長一開始就選擇保護孩子,寧願在健康和優秀之間為孩子選擇健康,最終會發現,他們收穫的並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釋放,並且孩子的生命一直處於快樂之中。

為了逃離父母,他選擇結束生命,別給孩子惡毒的愛!

望子成龍成鳳,是為人父母者所希望的。但是近幾年,我們的孩子不斷以各種決絕的方式來抗爭的事例,無一不在提醒著我們,他們需要的是愛的教育,而不是假借“為他們好”之名下冷冰冰的教育。

有這麼一個朋友,富有而優秀,她希望兒子比自己更爭氣,於是給了孩子很多壓力。但有一天突然查出,二十多歲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潰,一下子覺得富有和優秀沒有了任何意義,怪自己這麼多年給了孩子太多壓力。要是能再次選擇,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能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該有多好。

我們的孩子都不傻,他們不需要單純的依靠學習好壞,來評斷他們是否能生活得更好。每一次,百師君總會忍不住自問,教育,到底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