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逃离父母,他选择结束生命,别给孩子恶毒的爱!

为了逃离父母,他选择结束生命,别给孩子恶毒的爱!

01

孩子不是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越来越好,超越朋友、邻居、亲戚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比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

若是孩子做不到,大部分的父母会谴责抱怨,你怎么那么不争气,你不知道父母赚钱多累吗,某某家的孩子比你聪明多了。

小雨是个很乖巧的5岁小女孩,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从不违逆大人,这次数学考试考了98分。

本来她妈妈挺高兴的,可是一看到很多人考100,立马就开始数落小雨粗心大意,那么简单的题都会做错,小雨被训地眼泪汪汪。

小雨心想,下次一定要考的比别人好妈妈才会开心,才会夸奖我。

小小年纪就在心里埋下这样一个模式,一定要超越别人才会快乐。

为了逃离父母,他选择结束生命,别给孩子恶毒的爱!

大人的压力一半来自于攀比,比家庭地位,比孩子成绩,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是,孩子有自主生存的权利,一旦自主权利被大人破坏,轻者抑郁、人格分裂,重者自杀。

02

为了逃离了父母,他选择结束生命

2016年6月10号,一位名叫小斯的男孩借用同学的手机发了多条说说后失踪,三天后在达州市渠县的渠江河面上找到了他的遗体。

他把成长的经历写了下来,但不是写给父母,而是写给十多年来太压抑的自己。

他说从小到大都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无论他做错什么都会被父亲打耳光,哪怕是吃饭打嗝、夹菜的姿势不对……因为父亲小时候很苦,所以理所当然的认为,苦他是为了他好。

他学习很努力,可即使考的再好也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因为父母不想让他娇纵,打压他的自尊是为了让他下次考的更好。

小斯所在的学校竞争激烈,其他同学进入月考前600名就会得到父母奖励,他拼尽全力考了全校第73名,打电话回家报喜时,他妈妈说,才第73名,他在电话这边气的快要哭了。

生前他刚参加高考后不久,想出去打工,被他父亲骂了一顿,只好去帮父亲运营的巴士车售票,路上问父亲给不给他开工资,又被父亲骂了一顿。

即将成年的他,已经很久都没有过零花钱,他父母怕他学坏,拿钱去上网,他连最后一次和同学AA制聚餐的钱都出不起,经济上一度压迫着他的自尊心。

而这彻底断了他所有生存的希望,为了逃离父母压迫下的苦海,他选择了叛逆,可他叛逆的方式太决绝,不给自己和家人留有一丝任何挽回的余地。

为了逃离父母,他选择结束生命,别给孩子恶毒的爱!

他并不是恨父母,只是他成长以来太苦了,苦到心中没有一点点爱的希望。哪怕他做到最好,父母还是希望他可以更好,但,他累了。

这个家庭的悲剧,反应的是很多孩子的心声。他们最想要的是父母的爱,而不是常年冰冷的教育。当孩子尚未走入社会时,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就像一棵树,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茁壮成长。

03

孩子疯魔的背后,必有父母的推波助澜

作家武志红在北大读书时,一天夜里被吵闹声惊醒,发现同学们都围在窗户前往外看,一个全身赤裸的男同学边跑边喊,“我是北大的,我是北大的”。

这名男同学被成绩逼疯了,来北大之前,他一直是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北大人才济济,他再努力,可每次考试也只能达到中等。

长期以往,这男生性格变得越来越自卑、抑郁,觉得自己永远也超越不了别人,结果这次考试中有一门功课没及格,

他要取得好成绩才能被他人认可的内心世界,坍塌了。

他背后的家庭不仅让人深思,这种把好成绩当成唯一救命稻草的思想观背后,一定有其父母的推波助澜。

为了逃离父母,他选择结束生命,别给孩子恶毒的爱!

04

别让孩子用他们的生命去抗争

以上的三个人,他们努力学习都是为了父母,小雨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小斯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北大男孩一直渴望被认可的世界坍塌了。

孩子也是人,和大人一样,都有自己能力的极限,揠苗助长的故事道理通俗易懂,农夫拔的是禾苗的根,父母拔的是孩子的心,枯萎的结果是一样的。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的教育体系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是压力继续升级,那么被当作工具的孩子们会以他们的生命抗争。最后孩子们的自杀率,会高到让整个社会恐惧,那时大人们才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逻辑。

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选择保护孩子,宁愿在健康和优秀之间为孩子选择健康,最终会发现,他们收获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释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处于快乐之中。

为了逃离父母,他选择结束生命,别给孩子恶毒的爱!

望子成龙成凤,是为人父母者所希望的。但是近几年,我们的孩子不断以各种决绝的方式来抗争的事例,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他们需要的是爱的教育,而不是假借“为他们好”之名下冷冰冰的教育。

有这么一个朋友,富有而优秀,她希望儿子比自己更争气,于是给了孩子很多压力。但有一天突然查出,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溃,一下子觉得富有和优秀没有了任何意义,怪自己这么多年给了孩子太多压力。要是能再次选择,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该有多好。

我们的孩子都不傻,他们不需要单纯的依靠学习好坏,来评断他们是否能生活得更好。每一次,百师君总会忍不住自问,教育,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