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烈士陵園是後人為紀念中國革命先賢們所建的紀念性建築的統稱。中國革命先賢們他們一個個頂天立地、視死如歸、大義凌然,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動地的壯歌,鑄就了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國的建設而捨生忘死、前仆後繼、氣吞山河的大無畏精神。他們將永垂不朽!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遼寧·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地點:瀋陽市皇姑區泰山路

建成時間:始建於1951年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碑

陵園簡介:陵園佔地24萬平方米,地勢居高臨下。拾級而上,迎面矗立著一座23米高花崗岩砌成的四稜錐形紀念碑。碑體正面是董必武同志1962年9月題字"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碑的頂部是中朝兩國國旗,旗下是手握衝鋒槍的志願軍戰士銅像。碑的底部有銅鑄的花環,花環的兩側刻有1950-1953年字,這是志願軍赴朝參戰和美國被迫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議的時間。董必武同志1962年夏題詞:"輝煌烈士盡功臣,不滅光輝不朽身。鴨綠江南花勝錦,北陵園畔草成茵。英雄氣魄垂千古,國際精神召萬民。峻極高山齊仰止,誓將紙虎化為塵。"碑體的背面刻有471字祭文。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埋葬烈士簡介:紀念碑後面便是烈士墓,分為東、西、北三個墓區,安葬著122 位志願軍烈士。其中,有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孫佔元、楊連弟等。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黃繼光

黃繼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1931年生於四川省中江縣,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5師135團9連的通訊員。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了。黃繼光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進攻部隊受到機槍巢火力壓制的時候負責爆破任務,他投擲了一枚手雷但是未能完成任務。最終他用身體擋住了敵人的地堡槍眼,使得後續部隊能夠攻下597.9高地,年僅21歲。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楊根思

楊根思(1922年11月6日~1950年11月29日)原名羊庚璽,革命烈士,江蘇省泰興市根思鄉人,楊根思在淮海戰役中多次榮立大功、小功,1950年11月29日,他們打退了敵人在大量飛機、炮兵支援下的8次連續猛烈的進攻。當增援他們的分隊正在途中時,敵人又發起第9次進攻,有40多個敵人爬上陣地。已負傷的楊根思毅然抱起一個5公斤的炸藥包,拉燃導火索,縱身向敵群衝去,炸死了爬上陣地的敵人,完成了切斷敵軍退路的任務,自己壯烈犧牲,時年28歲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邱少雲

邱少雲(1926--1952),出生於重慶市銅梁縣少雲鎮(原四川銅梁縣關建鄉) [1] 玉屏村邱家溝。革命烈士。他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雲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時年26歲。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孫佔元

孫佔元,1925年生,河南林縣臨淇鎮三弓水村人,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他作戰勇敢,機智頑強,先後5次立功。1952年10月在上甘嶺戰役中壯烈犧牲,為了紀念他,他的家鄉三弓水村改為佔元村。上甘嶺戰役反擊597.9高地2號陣地的戰鬥中,孫佔元率全排擔任突擊作戰任務。兩腿被炸斷的孫佔元在彈藥用盡後,爬到敵軍屍體堆裡,解下手榴彈投向敵群。當敵人撲到身邊時,他毅然滾入敵群,拉響了最後一顆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楊連弟

楊連弟(1919~1952) 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1919年出生於天津市北倉鎮。1949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1950年10月,楊連弟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鐵道兵團第1師第1團第1連任副連長。1952年5月15日,楊連弟在清川江大橋指揮連隊架橋時,被敵機投下的定時炸彈彈片擊中頭部,光榮犧牲,時年33歲。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遼瀋戰役烈士陵園

遼寧·遼瀋戰役烈士陵園

地點:錦州市重慶路5段2號

建成時間:始建於1955年,2004年11月2日改造完工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

陵園簡介:遼瀋戰役烈士陵園佔地18萬平方米。在600米長的中軸線上通過獨特的立交平臺,把南園、北園巧妙地連接在一起。園區佈局按照和平、勝利、懷念三個主題層次,逐步展開過渡。在南園,大門建築是主體,名為勝利之門,其現代敞開式的造型極富象徵意義,入有通向勝利之感,出則有擁抱和平之意。環境上以疊水、園藝景觀、藝術品為主,營造出和平、歡愉的主題氛圍。在中園,以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為主體,高大的英雄銅像象徵著勝利的吶喊,大型烈士名錄碑、東北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朱瑞雕像、著名烈士張士毅、梁士英墓與紀念塔形成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群體,莊嚴肅穆,揭示了勝利、犧牲的主題。在北園,以紀念館建築為主體,以基本陳列為載體,將觀眾帶入歷史的懷念之中。在輔助軸線,大型兵器陳列和書法碑林等,喚起了人們對歷史的回憶和情思。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遼瀋戰役烈士陵園墓

埋葬烈士簡介: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張士毅

張士毅同志,原姓白,名砥中,河北省薊縣(觀屬天津市)下倉鎮西焦莊人。1912年生,家庭出身中農。1931年肄業於北平中國大學。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平西區房山、淶水、涿縣抗日聯合縣武裝部主任,縣議會議長,華北抗日聯合大學學生會主席,法政學院社會科學系總支書記,“聯大”學生總會主席,冀東區遷安、盧龍、撫寧、昌黎抗日聯合縣縣長,中共灤東地委城區工作部部長,遼西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和錦州市市長等職。1947年4月20日,在遼寧省朝陽縣松樹嘴子戰鬥中,光榮犧牲,時年34歲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梁士英

梁士英於1922年11月出生於今吉林省扶余縣新城局鄉大梁家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945年冬,梁士英同志光榮入伍,開始了他人生道路上嶄新的生活。1946年冬,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後,他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攻打昌圖,解放彰武,四平練兵等他屢立戰功。1948年10月14日,錦州戰役,為掃除我軍前進的障礙,梁士英用身體頂住了敵人的碉堡,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年僅26歲。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四保臨江”烈士陵園

吉林·“四保臨江”烈士陵園

地點:吉林省臨江市貓耳山南坡,鴨綠江的北岸

建成時間:始建於 1947年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四保臨江”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

陵園簡介:四保臨江烈士陵園始建於1947年,佔地面積33170平方米,由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群,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等設施組成。地處陵園最高點的紀念碑主體高14.6米,是烈士陵園的標誌性建築,矗立在墓群中央。紀念碑正面鐫刻著陳雲同志題寫的:“人民烈士浩氣長存”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名錄(六)

“四保臨江”烈士陵園烈士墓群

埋葬烈士簡介:陵園內安息著四保臨江戰役中犧牲的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第十師師長杜光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二師師長兼政委曹國安;安息著四保臨江戰役中犧牲的溫士友團長和著名戰鬥英雄李安仁烈士以及抗日戰爭、四保臨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704位。其中有8位日本籍烈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