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打造生态精品区——灵宝市金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加速推进

近年来,灵宝市小秦岭金矿区生态治理全面深化,实现了由点到面、由粗到细的升华,把金矿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纳入治理范畴,用工匠精神打造生态修复治理精品区。

以往治理不够彻底

灵宝市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生产历史达40余年,辖区内小秦岭金矿区开采面积达400余平方公里,至今已为国家生产黄金达千余吨。

用工匠精神打造生态精品区——灵宝市金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加速推进

小秦岭金矿区开采面积达400余平方公里,至今已为国家生产黄金达千余吨。

但经过长期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区内黄金资源趋于枯竭,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早期开发秩序混乱,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现象严重,导致了矿渣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土地植被压占与破坏,水土环境遭到重金属严重污染,严重危及矿区及周边人居生态环境的安全。

为此,灵宝市曾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治理。一是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企业筹措资金、筑坝填石、覆土造田、植树种草、建设重点工程等,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二是实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征收制,监督矿权人履行治理义务,治理达标及时返还备用金。三是组织矿业权人与地勘单位、科研机构合作,申请国家计划项目资金实施治理。尽管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矿区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这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范围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采取可行措施从根本上予以治理。

升级环境治理体系

2016年,灵宝市痛下决心,升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体系,治理目标由点到面、由粗到细,启动了矿区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

首先,制定了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矿山企业退出方案,引导20余个矿山企业逐步退出自然保护区,逐步消除污染源。

其次,督促矿山企业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通过运渣、固渣等措施处理矿渣2141万吨,覆土42.7万立方米,植树11.8万株,覆土种草57.6万立方米,清除矿区生产生活设施4734个。

再其次,统筹各方资金,分别在阳平、故县、豫灵3个产金乡镇建设了3个无主废渣处置场,对全市堆积在河道、沟谷、农田、村镇周边的无主废渣进行集中处置,防止废渣污染大气、水源和农田。

目前,3个无主废渣处置场已经基本建成,正在对发源于小秦岭的宏农涧河、文峪河、枣乡河、阳平河分别采取截流与导流、底泥挖运、底泥无害化处理、废渣和底泥安全处置以及生态恢复修复措施。

加快环境整治工作步伐

今年3月,为加快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整治工作步伐,灵宝市开展了小秦岭保护区春季生态修复集中攻坚活动,相关部门、乡镇、企业齐动员,经过两个月时间的集中攻坚,治理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

“  一是完成了环保部约谈指出的46个卫星监测点修复任务;二是完成了“绿盾2017”专项行动剩余28个未销号卫星监测点生态修复任务,完成销号;三是关闭封堵坑口11个,对78个坑口工程措施修补完善,处理矿渣19万吨;生态修复152个坑口34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15.8万株,撒播混合草种982公斤;四是打造了23处生态修复精品治理点栽植的苗木规划整齐,品种搭配合理,苗木成活率达和植树种草覆盖率均达95%以上。

目前,灵宝市正在根据小秦岭金矿区生态系统现状,按照“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各个生态要素,采取“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思路,充分利用河南省把小秦岭金矿区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态修复试点的有利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最大力度、最大强度、最快速度布置落实该项工作,尽快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小秦岭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改善小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灵宝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