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打造生態精品區——靈寶市金礦區生態修復治理加速推進

近年來,靈寶市小秦嶺金礦區生態治理全面深化,實現了由點到面、由粗到細的昇華,把金礦區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納入治理範疇,用工匠精神打造生態修復治理精品區。

以往治理不夠徹底

靈寶市是我國重要的黃金生產基地,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生產歷史達40餘年,轄區內小秦嶺金礦區開採面積達400餘平方公里,至今已為國家生產黃金達千餘噸。

用工匠精神打造生態精品區——靈寶市金礦區生態修復治理加速推進

小秦嶺金礦區開採面積達400餘平方公里,至今已為國家生產黃金達千餘噸。

但經過長期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區內黃金資源趨於枯竭,2009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由於早期開發秩序混亂,缺乏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非法開採、亂採濫挖現象嚴重,導致了礦渣型泥石流地質災害發生,土地植被壓佔與破壞,水土環境遭到重金屬嚴重汙染,嚴重危及礦區及周邊人居生態環境的安全。

為此,靈寶市曾採取一些措施進行治理。一是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企業籌措資金、築壩填石、覆土造田、植樹種草、建設重點工程等,恢復礦區生態環境。二是實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徵收制,監督礦權人履行治理義務,治理達標及時返還備用金。三是組織礦業權人與地勘單位、科研機構合作,申請國家計劃項目資金實施治理。儘管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礦區環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但這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針對長期以來形成的大範圍水土環境重金屬汙染,採取可行措施從根本上予以治理。

升級環境治理體系

2016年,靈寶市痛下決心,升級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體系,治理目標由點到面、由粗到細,啟動了礦區山水林田湖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工程。

首先,制定了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內礦山企業退出方案,引導20餘個礦山企業逐步退出自然保護區,逐步消除汙染源。

其次,督促礦山企業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工作,通過運渣、固渣等措施處理礦渣2141萬噸,覆土42.7萬立方米,植樹11.8萬株,覆土種草57.6萬立方米,清除礦區生產生活設施4734個。

再其次,統籌各方資金,分別在陽平、故縣、豫靈3個產金鄉鎮建設了3個無主廢渣處置場,對全市堆積在河道、溝谷、農田、村鎮周邊的無主廢渣進行集中處置,防止廢渣汙染大氣、水源和農田。

目前,3個無主廢渣處置場已經基本建成,正在對發源於小秦嶺的宏農澗河、文峪河、棗鄉河、陽平河分別採取截流與導流、底泥挖運、底泥無害化處理、廢渣和底泥安全處置以及生態恢復修復措施。

加快環境整治工作步伐

今年3月,為加快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礦山環境整治工作步伐,靈寶市開展了小秦嶺保護區春季生態修復集中攻堅活動,相關部門、鄉鎮、企業齊動員,經過兩個月時間的集中攻堅,治理工作實現了重大突破。

“  一是完成了環保部約談指出的46個衛星監測點修復任務;二是完成了“綠盾2017”專項行動剩餘28個未銷號衛星監測點生態修復任務,完成銷號;三是關閉封堵坑口11個,對78個坑口工程措施修補完善,處理礦渣19萬噸;生態修復152個坑口34萬平方米,栽植各類苗木15.8萬株,撒播混合草種982公斤;四是打造了23處生態修復精品治理點栽植的苗木規劃整齊,品種搭配合理,苗木成活率達和植樹種草覆蓋率均達95%以上。

目前,靈寶市正在根據小秦嶺金礦區生態系統現狀,按照“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綜合治理的原則,以流域為單元,統籌規劃各個生態要素,採取“科學規劃、因地制宜、集中連片、規模治理”的思路,充分利用河南省把小秦嶺金礦區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態修復試點的有利時機,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推進,最大力度、最大強度、最快速度佈置落實該項工作,儘快解決社會關注、群眾關心的小秦嶺生態環境問題,不斷改善小秦嶺地區的生態環境,推動靈寶產業經濟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