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漢服流行不起來,而西方服飾為主流?

星語時尚

因為狂熱的漢服愛好者不允許把漢服只當做一件衣服,要求必須承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我在之前做漢服推廣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不是普通拒絕穿漢服。而是同樣喜歡漢服的朋友,那種極度的狂熱,彷彿穿上漢服馬上變身了 ,成為了什麼什麼樣的人物。這種狀態可能作為同樣的愛好者多少可以理解一些。但是在推廣過程中,這種狀態,會把普通購買者嚇到啊!於是,我們被扣了“神經病”的帽子。

還有個別愛好者很軸,自己淘得不知道哪兒的衣服。配色並不是那麼大眾化,也不屬於古典復刻款。純粹是一拍腦子的創新。就是佔了一個便宜的優勢~問題是影樓拍照玩玩可以,正兒八經這麼穿出去宣傳也很難看啊!還要被質疑我們沒文化。

又是神經病又是沒文化,慢慢活動也組織不起來了。玩幾年的退了。大多數新人又在循環我們曾經遇到的問題。

且,部分新人是真的沒文化。只是拿漢服推廣掙錢和刷存在感。比如我認識一個姑娘,完全討厭我們這些漢服愛好者,但是她做古風首飾(價格很便宜那種款)一度賣得還好。


小黑豆

沒有統一認可的規制,沒有能服眾的權威組織或機構進行引領。就像現在的時裝,總要有頂級的時裝秀作為引領,而這兩點的缺失,就讓大家各憑興趣,胡亂穿搭。以致漢服圈子內部思想都得不到統一,那又如何讓漢服發展壯大呢?

一般沒有政府推廣,自下而上流行起來的事物,必須具備幾個要素:第一,就是足夠吸引人,容易上手。就像八十年代喇叭褲的流行,首先在那個衣著單調的年代,這種衣服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了,重要的是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普遍會使用縫紉機,不管男女,下點功夫自己都能改出一條喇叭褲。而漢服行嗎?說句不好聽的,現在漢服粉有往文物專家上發展的趨勢,各種規制各種嚴格考證,導致好多人憑著喜愛或民族情結好容易買了件漢服,興沖沖曬出來,然後就是鋪天蓋地的聲討,啥影樓裝了,啥不合規制了,我看了好些人在回答中還把漢服得不到發展的帽子扣到這些人身上:都是因為你們瞎穿!天地良心,人家也不想穿錯被人笑話,可是他自己會做嗎,還不是得靠網上買,買來就這樣,穿了讓人噴 ,要有第二次估計自己都得鄙視自己。一來二去,漢服能流行開才有鬼了。貌似很多別的民族服裝人家也沒有如此嚴格的限制吧。

第二,要流行一個事物必須要有範式,有參考。還拿八十年代流行的髮型,衣著舉例。很多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某個電影上映後,裡面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被大家追捧,大家照著裡面的樣子改髮型,改衣著。漢服也有可都在博物館,古籍裡面,普通人哪有那個時間精力去考究。而且漢唐宋明,漢服樣式各不相同,以哪個為準,全憑喜好。以此漢服聚會,基本上能穿越好幾個年代。所以,沒有參考自會產生混亂。漢服圈內部也是一片雞吵鵝鬥,自己都沒搞清楚又怎麼能吸引帶動更多人加入呢?

不得不說,現在漢服圈的亂象更多出在漢服圈自身。全憑腦子一熱的行動難以持久,毫無目的的活動必定早夭,木有發展規劃的漢服圈,必定會隨著現在的推廣者年齡的增加而逐步走向湮滅。

痛哉,我漢家華裳!


微山夜月

現在都二十一世紀了,有很多人還懷揣的皇漢思想,覺得穿漢服就是愛國的表現,然後去排擠少數民族。甚至有很多所謂的什麼粉還在網上到處宣揚這種皇漢思想。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幾個人真正熱愛漢服天天去穿呢?我看除了五六歲的小孩大人應該沒幾個吧。其實很多人真正的漢服長什麼樣都沒見過,又有什麼資格在網上去提倡大家穿漢服呢?

大概的說一下不想長篇大論,關於華夏民族的服飾轉變從春秋戰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到最後1908年清滅亡,代表著封建制度的終結。這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服飾的款式顏色和衣冠都是不斷的在變化的。漢時期管衣服叫衣裳,上衣下裳。男人下半身都是穿裙子的,皇帝頭上戴的冠就像個洗衣板,袖子大的能裝下一個人,走起路來袖子下垂至地面能當拖把使。行動生產起來很不方便。然後到隋唐時期受隋唐是胡人的影響,服飾就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也就是胡衣。皇帝上朝都戴烏紗,除了祭天這樣的大儀式才戴冠的,服飾上也是窄衣箭袖,因為這樣更方便於行動和生產。後面的宋元明清經過民族大融合之後就幾乎看不到漢服的影子了。

從民族衣冠服飾的轉變上可以看出歷史是不斷的向前推進,也是華夏文明與智慧的象徵,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審美標準。生活在二十一世紀今天的我們,要是一部分人真覺得穿漢服可以象徵著民族復興,符合他們的審美標準,那你們就去穿沒人攔著你們。


邊城浪子57386

漢服——漢民族傳統服飾。

自夏朝始,至周朝的完整禮制制度,雖經歷朝歷代款式,圖案,禮制,大多不完全一樣,且有不同的改進。五胡亂華時期,漢人遭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大部族的侵入始華夏民族險些滅亡,而漢服制度,卻也因一定程度遭到破壞,但!卻並沒有消失!

進一千多年後,“大清帝國”時代的剃髮易服才始漢服地位下降一些(後因漢人居多,且因滿清皇帝們所謂的“滿漢一家”而對旗裝有了改進)漢服歷經千年卻並沒有完全消失,而當代流行不起來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若想流行,我認為必須有一定程度的人接受,並喜歡漢服,而當代做不到。

其次,為什麼不喜歡?!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幾千年了,該進博物館了,留著幹什麼?2:“你穿著韓服(和服)幹什麼?”換言之,就是不認識什麼是漢服。

3:在當今快節奏,高科技的生活中覺得穿著不方便。(在這裡我說一下,有些漢服的款式的確對於現在來說不是太方便,但不是所有!)

4:看到有人穿漢服的,便覺得肯定是在作秀,博眼球,所以更不看好漢服。

以上便是身為一個漢服愛好者的親身感覺,不喜勿噴,但我是真心希望漢服可以復興,因為它不僅僅只是一件衣服,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在此,謝謝大家了😊


楠小狐

首先,題主提到的“日常中以西方服飾為主”這個說法並不太確切,西方服飾的定義是什麼?中山裝算西方服飾還是中國服飾?所以,把“西方服飾”的說法換成“現代服飾”更為恰當一些。

回到主題,我是做西裝定製的。西裝和漢服(不特別指定朝代,下同)在形制上相悖,但同樣作為服飾,必定有特定的文化因素穿插其中的。這也是漢服不流行而西裝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服裝來說,大眾的才是普適的,也就是說是大眾決定服裝流行或是不流行。什麼是大眾?我們普通老百姓。

衣冠華麗的漢服好看,也代表著我國曾經燦爛的文化。所以文藝青年、小清新們為其所吸引的不乏少數,也曾幻想著穿越回古代當個人物。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古代服飾存在嚴格的尊卑等級觀念的。現在網絡上的精美漢服圖片,在古代不是一般人穿的,那是達官貴人、大小姐等穿的,而這些人佔了社會上人口數的極少比例,古代大部分是農民,甚至是沒有土地的農民。以現在的社會財富比例,對比現在普羅大眾,你覺得穿越回古代有多大幾率成為士大夫階層?

所以,作為大眾來講,穿越回古代,你以為你穿的是這樣

或是這樣

實際上呢?八成會是這樣

甚至是這樣

所以,網絡上那些衣冠華麗漢服是缺乏大眾基因的,有文化內涵,卻不是大眾的,卻是有等級的,是屬於特定階層的。而不是大眾的,普適的。大眾就是大眾,不是每個人都掌握大量社會資源與財富,如果穿漢服,以文化來講,也八成穿成最後兩張圖這樣。

也許你會說,現代哪管那麼多,就算的普羅大眾,穿成古代精英階層那樣誰管的著嗎?是,現在沒人管你穿什麼衣服,然而缺乏文化內涵穿什麼也會變得不倫不類。

而西裝不一樣,作為現代服裝,它是大眾的,老百姓可以穿,明星可以穿,領導人可以穿......它具有較強的普適性,所以會更加流行。當然它也有穿著文化,但相比漢服(漢服除了穿著形制還有等級觀念)來講,要簡單的多。

所以,提倡漢服,不如先提高大眾國學素養,以文化為支撐,穿漢服也自然能穿出儒雅的風度,才有可能促成漢服的復興。


CotteYolan

因為漢服曾經出現斷層,三百年的滿清統治使漢服停留在了明朝時期。一切東西都隨時間的改變而改變,一切東西都要適應現實生活。

雖然都是漢服,漢朝的衣服穿在明朝人身上或許就不合時宜。就是我們現代人都穿的西式服裝也是現代的西式服裝,而不是羅馬時代的裝束。時代在改變,服飾也在做出適應生活的改變。而我們所說的漢服還是幾百年前的樣子,在國人的印象裡,漢服就應該是漢唐時的那種華麗飄逸,而忘記了服飾也在隨時間演變。

如果沒有滿清三百年的斷層期,漢服也會演變的適應現代的工作生活,而不是穿在身上演演戲。今天漢服之所以流行不起來,最主要原因是這身裝束跟現代生活嚴重脫節。之所以跟現實嚴重脫節是因為滿清的剃髮易服使漢服的發展出現了斷層。

三四百年來,人們的工作生活場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農牧時代過渡到機器時代,從機器時代過渡到電氣時代。不但環境變了,服裝的新材料,新工藝也大量湧現,而國人的漢服概念還停留在漢唐明時代,這樣的老古董穿在現代人身上怎麼會適應現代生活呢?又怎麼會流行的開呢?

然而漢服的華美莊重,瀟灑飄逸還是令人過目不忘。只要服裝設計師們對漢服稍加修改,使其適應現代生活,去其繁瑣,留其神韻,漢服還是會流行的。有一個例子,滿人的旗袍經過改良後就很流行,成了女人華麗高貴典雅的一款服飾。漢服之美絕對不是旗袍、和服、韓裝可比的,改良後定會大行其道。這要看服裝業者的智慧和投入了。


北極之北15155678

每種服飾都有它獨特的內在美和外在美,漢服自然也不例外。



至於說現在漢服流行不起來,除了近代改革開放後,眾接受新事物加快的主要原因外,也因為漢服穿起來確實比較繁瑣複雜。



長袖飄飄的感覺自然是帶著仙氣和秀氣的,但是在實際體驗當中,漢服確實不是很實用。



總之,漢服的美是漢民族的傳承,這個不應該斷掉,提倡發揚,讓更多人能知道漢服是漢民族的特點,而不是變成一些自持為大學生卻還把漢服認為是日本和服的無知人士攻擊對象,更何況,日本的和服也是在唐朝時傳過去的,說到底,人家都是學我們的。最後,如果你喜歡漢服,可以關注徐嬌的微博,徐嬌也是一位漢服愛好者,個人挺喜歡她穿漢服時的樣子,那才是古典美。


酒鬼莫寂

講道理,在歷史的某個階段漢服是流行的,凱撒時代就以穿中國絲綢衣服為貴族驕傲。但是現在現在就是以歐美文化為主流的時代,這個時間跨度有點長,從日不落時代就開始影響了世界,而今更多原因有三點

1對自身文化沒有信心,畢竟歐美高大上還是深深影響很多國人乃至世界,這包括傳統文化深刻的日本。

2經濟發展不到位,現在國民還處於財富積累階段,至少我是這樣,新生代國民還沒真正的成長起來,而一些社會主流金鷹還處於膜拜歐美狀態,那麼也影響了社會主流。

3文化精髓的提取不到位,歷史文化悠久,派系繁多,雖然說是漢服,但是唐宋元明哪一個都可以拿出來做代表,但是有的並不符合時代,講道理,連儒家思想這個寶貴財富都沒有好好提取改造來提升整個民族素質,一個漢服真的沒辦法現在就做起來,還得拍在後面。

民族自信心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會去重視歷史和文化,現在畢竟還是發展中國家,先富起來的要的更多是一種形式,而不是內涵,就導致出現很多的四不像,不過我堅信當大家財富和素質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文化深度會被真正發掘出來,那時候文化碰撞,會出現真正的符合我們現代社會的中華文化形式,這其中也包含了服侍文化。


船長大書

我覺得原因是國民的整體心理狀態與漢服是格格不入的。現在國民的整體心理狀態歸納起來就是:浮躁、現實、功利,缺少信仰。漢服背後承載的是傳統文化,基礎理論是儒家思想。



漢服其實不能說僅僅是漢族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其他民族傳統服裝裡,都能看到漢服的影子。所以,不能過多的把漢服賦予民族區別的因子。

漢服裡傳承的文化精神過於厚重——自我約束、寧靜致遠、中庸精神、禮義廉恥等。這就讓漢服天然有一種精英精神,缺少大眾化流行意義。



漢服的推廣,是一種先進文化的推廣。所以它的推廣,更多應由文化精英來完成,需要更多資金與經歷的投入。

筆者覺得,真正的漢服要由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設計師去設計,要用相對更高貴的布料去裁剪,它的成本應該是相對高昂的,否則對不起漢服所承載的厚重文化及歷史。



擁有這個條件的先富起來的龍的傳人,就應該有這個責任!你在文化界成了精英,就應該拿出誠意來推廣這個文化。


法匠莊燕水

我10年左右在漢服吧待過兩年我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吧。

首先,漢服歷史傳承斷了,從清朝到現在,斷了三百多年。期間袁的中華帝國曾穿漢服祭天(網上有照片),但是這也只是百日帝國曇花一現。

其次,漢服太貴,喜歡漢服的群體大多數(注意是大多數不是全部)是沒有經濟能力的學生或者畢業不久的人,而符合制式的漢服動輒500靠上(10年前後)。也只有喜歡的會買,從而就把那些潛在的可能會穿漢服的人排除在外。

再次,漢服推廣者愛好者一直在強調製式,強調傳統,不接受改良的漢服,認為這不是漢服,我說的不是影樓裝而是有漢服元素的服裝。這樣就把受眾又排除的一部分。

我的觀點是,首先國家層面重大場合穿漢服,並且恢復祭祖祭天(國家層面),其次漢服愛好者不要太強調製式,因為現在漢服並沒有復興,甚至恢復都談不上,現在的任務是讓更多的人喜歡更多的人接受,而不是一味的強調你穿的不對,你這穿的不是漢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