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個最適合兵變的地方——得此門者得天下!

唐朝從高祖建國近百年中,發生了四次宮廷政變,而這四次政變卻都牽涉到當時的皇宮城牆的北面正門——玄武門。

中國古代一個最適合兵變的地方——得此門者得天下!

第一次政變發生於公元626年。

唐高祖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先是參與策劃了太原起兵,在討平群雄的戰爭中,他自認為立功最大。但因為李世民不是嫡長子,按照傳統習慣,皇位應由嫡長子繼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後,便立建成為皇太子。而由於李世民能征慣戰,智勇兼備,已成為唐軍事實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世民自恃才能和顯功,周圍自然形成了當時政壇上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直接威脅到太子建成。李建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確保未來皇位的繼承,就聯合齊王元吉,強化自己並削弱世民的勢力,甚至企圖毒殺李世民的地步。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子建成佔據大義,局勢對李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屬憂懼萬分,遂定計發動政變。6月4日,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經玄武門入皇宮,埋伏在臨湖殿附近,突然射殺了準備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後聲稱“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並派親信“宿衛”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實。三天後,高祖立世民為皇太子,詔令軍國庶事一切委太子處決。八月,高祖傳位於太子世民,自稱太上皇。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這就是史稱的“玄武門之變”。

中國古代一個最適合兵變的地方——得此門者得天下!

第一次玄武門之變,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儲君之爭。而作為皇帝和父親的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前後都持消極態度,直接促成了李世民鋌而走險。

第二次政變發生在公元705年。

武則天當時已年老病重,對朝政的控制力減弱,一些對武周不滿、希望恢復大唐的官員,在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的率領下趁機起事。張、崔與將軍敬暉等帶領士兵佔領玄武門,並把太子李顯從東宮迎來,然後一同闖入皇宮,斬殺了武則天寵幸的張易之、張宗昌,兩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重即帝位,復唐國號。

中國古代一個最適合兵變的地方——得此門者得天下!

第三次是公元707年。

太子李重俊的政變。中宗李顯復位後昏弱無能,而皇后韋氏強悍,她與武三思內外勾結,把攬朝政。韋后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親生,很不喜歡他,要求中宗廢黜太子。李重俊不得已,於景龍元年七月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率領士兵包圍了皇宮,想要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韋后聞變,挾持中宗登上玄武門門樓,調兵鎮壓。重俊率軍攻到玄武門前,中宗對軍士宣佈重俊謀反,於是軍士倒戈,殺了李多祚等,重俊的黨羽立時潰散,政變一下子土崩瓦解了。李重俊被追獲殺害。

中國古代一個最適合兵變的地方——得此門者得天下!

第四次則是公元710年。

李隆基的政變。韋后和安樂公主等密謀毒死了中宗李顯,立溫王李重茂為帝。韋后想效仿武則天稱女皇,準備廢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李旦反對,故欲尋機殺之。相王之子李隆基接到密告,聯合太平公主等先發制人,衝入羽林衛軍,佔領了玄武門,隨之縱兵闖入皇宮,斬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軍政大權,後來威懾少帝重茂讓位,相王登基,是為睿宗。

中國古代一個最適合兵變的地方——得此門者得天下!

四次政變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各次政變成敗的關鍵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門。在政變中,凡控制玄武門的一方即屬勝利者,凡沒能控制玄武門的一方最後都失敗了。可見玄武門在唐代前期這四次政變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中國古代一個最適合兵變的地方——得此門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