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助殘日

“每一個孩子都應當具有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和權力。”看完羅甸縣特殊學校學生們的精彩表演,參觀了在校園裡整齊擺放的孩子們親手創作的畫作和手工藝品,羅甸縣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楊正惠說,特校的孩子裡有很多是經她推薦入學的,她發現這些“特殊”孩子正在慢慢變得“普通”,她對此感到很欣慰。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學生作品展示

“他們”當自強

在班通梅老師眼裡,黃南玉是“學霸級”的存在。在當天的活動中,他帶領啟音部的9個小夥伴,在短短三分鐘內,憑著一口氣吹出了一幅幅“梅花傲枝圖”,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現場“吹畫”

“繪畫天賦只是‘冰山一角’,其實他是全能王,每一個科目都很強。”據班通梅介紹,黃南玉屬於“耳聾一級”殘疾,失去聽覺的他很有悟性。之前羅甸縣沒有建立特殊學校,黃南玉就在板庚小學的普通班上學,老師不懂手語,不具備開展特殊教育的技術和能力,沒有辦法與他有效溝通,他只能在心裡“與自己對話”。在那樣的境遇裡,從小學一年級跟班讀到四年級,他僅僅依靠眼睛學習,讓自己的識字水平達到了一年級學生的程度。

“如果是普通孩子,四年級學生只有一年級識字水平,那肯定是很落後的。可是在那樣的學習環境裡,他每多認識一個字都很不容易。”班通梅回憶,2017年,已經在板庚小學上到四年級的黃南玉轉學到羅甸縣特殊學校,從一年級開始重新學習知識。

因為之前他已經在普通完小養成了不與人溝通交流的習慣,剛剛進校時他顯得很內向,不願意同班同學接觸交流。特校的老師們給他制定了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第一步先教會他“手語”,幫助他找到與人溝通交流的辦法和渠道。他從“看得見手勢”轉變為“看得懂手語”後,一樣通則百樣通,老師們的教學效率越來越高。

在羅甸特校,像黃南玉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

黃思雨用了一年時間,讓自己從“媽媽抱著來報名”成長為“操場上能走了好幾圈”;

陸行是個自閉症孩子,進校之初不說話,不與任何人交流,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如今已經能主動與別人簡單交流,能自己穿衣;

陳徵羽剛進校不會走路、不能獨站、不會說話,如今已經可以繞學校操場走三圈,能說老師好、再見等問候用語……

班通梅說,在“變普通”的過程中,“他們”意志力驚人,造就了一個個成長的奇蹟。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他們”很專業

“和其他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一樣,我們其實很普通平凡。”36歲的班通梅如已是羅甸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導主任。

2002年畢業於貴定師範學校特殊學校專業,先後在邊陽鎮大文小學、邊陽三小任教,通過成人高考進修獲取漢語言文學大專和本科文憑,2014年6月,一紙調令擺在她的辦公桌上,文件要求她馬上到羅甸縣特殊教育學校報到。

“感覺轉了一圈,最後又回到原來的地方。”到特校報到的時間點,距離她中師畢業已經12年,以前學過的專業知識變得越來越模糊,要慢慢回憶,還要找機會外出“充電”。有當年的專業底子,她很快就調整好心態,開始了自己的“特教生涯”。

與班通梅不同,代妮是學校少有的“90後”,她動感活力,精神狀態極佳,在當天的活動現場,她頻頻現身。聾啞學生聽不到伴奏,她就成了“伴奏音樂”與舞蹈中的聾啞學生之間的“橋樑”,她站在一旁使用手語將“伴奏音樂”的節拍傳遞給孩子們,讓他們順暢舞蹈。

“一畢業就到特校工作,準備一直幹下去。”2016年,代妮從安順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專業畢業,因為專業對口,她沒走什麼彎路就找到了心怡的工作。大學期間學過的盲文、手語、兒童行為塑造、特殊心理學等知識,到特校任教後都用了上,看著孩子們一點一點進步,她感到無比自豪。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醫生在訓練孩子手指精細運動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殘疾兒童家長參觀繪畫作品展

“他們”有愛心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就在她站立的位置,時針回撥到一年前。

2017年5月1日,柏麗梅第一次走進羅甸縣特殊教育學校。當時,一群特殊孩子正在排練操場上竹竿舞,一根根竹竿將水泥地打得啪啪響,一個肢體殘疾的孩子在不遠處練習走路,他背對著柏麗梅的身體搖搖晃晃,他每走一步都很艱難。

“如果他摔到水泥地上,該有多疼?”當時柏麗梅並沒有想太多,她只是設身處地為那個孩子作想,孩子們排練竹竿舞時間在地上敲打出的清脆的聲音好像在提醒她:那硬邦邦的是水泥地。

“這樣的水泥地,在其他地方沒有什麼,在這裡就很不合時宜。”從特校回家的路上,她不能釋懷,馬上打通了江蘇喜洋洋科教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的電話,問對方可不可以一起做一些事情。對方問明情況後答覆:企業回饋社會,實在理所應當。

當時,何大春不知道柏麗梅所謀劃的“一些事情”是什麼,甚至後來項目細節拿到桌面上談時他還不敢相信那是真的:柏麗梅要把學校的水泥地操場變成標準的塑膠廣場。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老師or媽媽

與柏麗梅不同,羅甸縣草根助學會的“愛心”很具體,他們身著黃色馬甲,懷揣一顆赤子之心,將益智積木、書籍、七巧板、識字卡片、學習飛鏢等物資送到孩子們手裡。

“他們”的故事——羅甸縣第28次全國“助殘日”活動見聞

留影

“我們可以像哥哥姐姐對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樣,要把會跳的舞蹈教會他們,把認識的字教會他們,把會畫的畫教會他們。”羅甸縣第一中學的志願者服務隊隊員如是說。

來 源 |羅甸縣新聞辦

作 者 | 肖家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